一是活化非遗节庆。依托苗族踩山节、彝族火把节等省级非遗民族节庆活动,创新“民族工作+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模式,编排《赤水河畔》《山之谣》《作格阿娘》等剧目80余部,开展《彝乡无处不飞花》川滇黔三省赛诗会、宝佤山民歌会等沉浸式体验活动18场次,线上线下吸引100余万名各族游客参与。
二是建设非遗工坊。挖掘各民族“非遗”资源100余个,推行“非遗活化利用计划”,按照“企业+合作社+绣娘”模式,设置“扎染工坊”“苗绣车间”等7个。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古蔺县、叙永县中小学学校开设非遗地方课程4门、建立校园工作坊9个,在“非遗”的传统与现代、挖掘和传承中找到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创新抓手。
三是开发非遗集市。划拨专项发展资金支持“非遗项目”发展,在热门商圈或文化广场常态化设置非遗集市5处,每处邀请10家以上非遗工坊和非遗项目参与,帮助各族群众将民间技艺变为商品。组织叙永蜡染、扎染等文创产品到澳大利亚、摩洛哥、意大利等参加博览会展览和销售,多渠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加各族群众收入。近两年来,苗族刺绣和扎染蜡染等非遗产品销售额年均增收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