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紧扣国办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持续优化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投向,聚焦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转化,加快推进民族医药种植项目建设,助力民族医药种植提质增效。
一是政策资金同发力,激活民族医药源头活水。2025年,安排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2000万元支持建设高品质民族医药种植项目5个,精准对接民族医药种植产业需求,重点支持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及民族医药文化传承,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靶向”双轮驱动,实现民族医药种植与质量提升同向发力。
二是靶向投入强根基,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攀枝花市盐边县惠民镇兴隆村民族医药种植项目资金聚焦“补短板、提质量”,推进种植基地标准化建设,打造1000亩的数智桑园标准化基地,开展数智化、智能化水肥系统建设,建设品种资源圃10亩,推动民族医药种植从“粗放低效”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保障药材质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精准发力。
三是科技赋能增效能,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达州市宣汉县厂溪镇梨子社区民族医药种植项目依托项目区优势资源,积极联动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国内科研院校开展校市、校企合作,探索“科研院所引导+企业搭台+农户受益”的天麻种植产业发展模式,形成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不断培育、发展和壮大中药材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推进全镇“药乡”建设,打造“巴山乌麻”品牌。
四是产业融合惠民生,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绵阳市平武县土城藏族乡黄柏黄连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以资金为纽带,探索“民族医药+文旅+康养”融合路径,以400万元开发资金撬动总投资1102万元,围绕“1+3+N”园区发展思路,以黄连为主导产业,构建基础设施支撑、科技创新支撑、质量标准支撑三大支撑体系,通过夯基础、建基地、育主体、塑品牌、提质效,探索形成“黄连+”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森林增绿、产业增效、群众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