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委
关于对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
会议第0284号提案办理意见的函
尊敬的张富国委员:
您和刘建蓉、甘万强、段怀云等四位委员在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联名提出的《四川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基本情况及建议》,已由省政协交我委牵头办理。我委高度重视,召集有关处室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分别商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等部门,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自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委发﹝2018﹞135号)等文件要求,认真选择项目,加强分类指导,有效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和示范作用,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省民族地区先后涌现出一批民居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睦的特色村寨,对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24个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2014年9月命名5个,2017年命名50个,2019年12月命名69个。从区域分布上看,绵阳市14个,占比11.29%;攀枝花市5个,占比4.03%;广元市7个,占比5.65%;宜宾市4个,占比3.23%;乐山市11个,占比8.87%;雅安市1个,占比0.81%;阿坝州40个,占比32.26%;甘孜州24个,占比19.35%;凉山州18个,占比14.52%。
一是保护了一批民族传统村寨类型,传承了一批特色民居建筑。按照“村落布局符合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特色、符合现代文明生活要求、村庄环境优美、村内环境整洁”原则,秉承“外观民族化,内部现代化”理念,各特色村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特色民居保护改造工作。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民族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抢救保护,对一般性民族民居按保留民族传统特色、适应现代生活的原则进行装饰和改造,对缺乏民族特色的建筑进行饰面改造。不断完善民族村寨历史文化保护体系。27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1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例如,于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有特色民居297户,总人口946人,主体少数民族人口为920人,该村寨是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建筑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现以保护民居建筑为重点,它是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原始羌族村寨。村寨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成为了阿坝州旅游重要景点。
二是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并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各特色村寨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调结构、谋思路、选产业,基本形成了1-2项民族特色产业,很多特色村寨形成了农、商、旅游等多业并举发展的格局,成为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例如,于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阿坝州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村,有特色民居45户、总人口202人,主体少数民族人口为202人,每户年平均收入44726元。羊茸·哈德是一个集康养、休闲、旅游、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度假、体验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新式藏寨,整个藏寨民族风情浓郁,羊茸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确定了“康养羊茸”的旅游定位,依托生态蔬菜、凤尾鸡、藏香猪、黑水蜂等农牧产业,让游客就地吃上生态、绿色食物,发展饮食养生。寨子还拥有阿坝地区最大的日本落叶松林,秋天落叶松林一片金黄,远处望去,金黄的丰收颜色令人内心喜悦,观赏价值极高。
三是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保障了民生。
各特色村寨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改善民生问题,坚持抓好生态家园建设,推进改水、改厨、改圈改厕,实行人畜分离,加强民居修缮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内环境美化,集中绿化、美化、亮化中心街道,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例如,于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甘孜州康定市孔玉乡色龙村,依托大渡河流域高速通达、鱼通文化、阳光宝地优势,积极探索“三变”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成功打造为甘孜州大渡河流域“成渝后花园·康养加休闲”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2019年,色龙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省级示范村。自2019年“五一”营业以来,接待游客约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同时,色龙村还借助打造乡村振兴首批试点村契机,以“世外桃源”为主题,以生态观光、康体度假、民俗风情体验为依托,全力培育庭院经济。全面改造升级人居环境,加大投入力度,完成三线下地、饮水改造、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全力完善相应旅游配套设施,色龙村改造农房38座、独栋酒店9栋、游客接待中心1座、村史馆及创客中心1座。色龙村因其靓丽夜景和“野奢”品牌高端旅游民宿迅速走红网络,荣获“中国最美乡村夜景”美誉。
四是保护传承了一批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一方面注重挖掘整理。对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风俗等彝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搜集当地民间故事、保护文化古迹和整理历代名人文化事迹。另一方面建好文化阵地。各特色村寨大都建设了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室、民族标志性建筑等文化活动场所。我省大多数村民着本民族服装、会讲本民族语言、熟悉本民族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例如,于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有特色民居374户、总人口2225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因长期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拥有独具特色的谈经古乐、歌舞、饮食文化,以及与凉山彝族服饰不同的民族服饰,建筑物多江南水乡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均属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该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五是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保护与发展上取得成功的民族村寨,带动了周边村寨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在保护和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的民族特色村寨,将特色村寨的成功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发挥特色村寨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特色村寨建设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宣传,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群众的交往和互动,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但是,正如《提案》中所说,目前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还面临着规划起点不高、投入相对不足、建设层次较低、产业发展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情况和观点认识,我委都深为认同,对提案提出的建议意见,我们都将积极吸收采纳,既纳入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和机制建设中,又形成有效的工作举措,让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州县开展调研活动,广泛听取意见,查找工作短板,研究对策措施。我们将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强统筹协调、研究部署和督促检查,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窗口。
一是加快规划编制,引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强保护和有序发展。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已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总盘子,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明文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开展保护状况监测和评估,采取措施防御和减轻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这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正式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我们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编制作为重要工作,力争推动我省80%以上的已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自己的规划。
二是探索机制创新,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由受治变“自治”。针对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的多而杂、小而散的问题,我们联合四川省民族研究会(民族研究所)从行业自治的角度对特色村寨建设管理机制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提出特色村寨可自愿组成全省性行业协会,在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的组织架构下,抱团取暖,以分会的形式开展工作,实现建设标准统一、产业模式交流、对外宣传扩大、产业融合发展等行业发展功能,从而推动我省特色村寨在政府指导下,实现自我管理、服务、发展。开展特色村寨“互观互学”活动,组织各地民族工作部门互相参观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扶持力度。在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投入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拟引用项目竞争立项的办法,提高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标准,推动实现以奖代补,积极引导各地加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投入力度,把特色村寨作为重要的指标,进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使用考核体系。
四是持续加大宣传,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融合发展。今年继续在《民族》开设专栏,同时利用“四川民族博览会”网站、“四川民族博览”微信公众号、“多彩川行”微信小程序等,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深度宣传,编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画册,通过宣传不断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促进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融合发展。
最后,在此我们对您及其他三位委员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请继续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推动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1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