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谋”字为先,项目规划严把关。项目编制中,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摸索出一套从搜集、筛选、培育、包装、跟踪服务等全流程的工作机制,重点谋划产业关联带动性强、市场前景优的项目,使编制的项目更符合阿坝发展实际,确保申报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契合、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促进、与群众实际生产生活更贴切。精准资金投向,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从以往“撒胡椒面”转向适度集中,充分发挥两项资金导向作用和撬动作用,两资项目投效更加明显。小金县沃日镇木兰村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紧扣苹果产业优势,投入500万元用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项目建成后木兰村成为小金苹果核心产业区,苹果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该村后续撬动其他资金共1.1亿元,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3000余人增收。
(2)坚持“赋”字为本,团结进步见实效。切实为两项资金赋予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把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作为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的重要手段,让各族群众均等享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红利。通过项目投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松潘县毛儿盖镇索花村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中建成的“红色史诗驿站”集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团结和旅游接待于一体,成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窗口。
(3)坚持“融”字为要,联农惠民显真情。结合阿坝资源禀赋,以两项资金为杠杆,撬动其他项目资金投入,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10年以来,全州共实施6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撬动各类资金8.3亿元,惠及2万余户、12万余人,辐射带动周边村社百姓近15万余人,集体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34%以上,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成果。红原县下哈拉玛村完成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旅游业”转变,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8万余元。若尔盖县苟绕村、黑水县羊茸村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型,旅游总收入分别达300万元、638万元,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持续增强。
(4)坚持“合”字为重,多极联动谱华章。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围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集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一体的创新之路,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增效。九寨沟县七里村依托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扭紧产业“牛鼻子”,厚植农业发展优势,用“旅游+”模式,将农业、旅游、文化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开发,通过植入旅游新业态,打响特色区域品牌,使乡村振兴脉搏强劲,农村变化美不胜收。2022年七里村甜樱桃产量达35万斤,销售额达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