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全省民族宗教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民宗”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服务民族宗教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切实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能力、公共服务及科学决策水平,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民族宗教工作理念、方式、路径的深刻变革,促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民委信息化建设规划》《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特制定本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立、政务服务推广等方面取得较快发展,为全省民族宗教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58平方米标准化机房,增添37台(套)网络交换设备、6件(套)存储设备,5件(套)备份设备等;已接入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带宽由4兆升至70兆。
2.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建成民族成份更改系统、民族专项资金管理系统、民族地区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民族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宗教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宗教财务管理系统等并陆续投入使用,完成主要业务系统向省政务云的迁移部署。
3.资源积累初见成效。陆续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资源库、民族文化资源库、干部管理资源库、民族宗教法律法规资源库、民族宗教政策理论资源库、民族宗教培训师资库、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库等。实现了民族宗教业务资源的数据化和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网站的数据共享。
4.政务服务应用良好。开通了官方政务微信、政务微博,对门户网站进行了4次改版升级,建立了四川省民族博览展示平台,接入全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开展了民族宗教事务“互联网+服务”。
5.网安建设同步推进。部署了8件(套)网络安全设备,门户网站达到2级等保、应用系统达到3级等保要求,坚持开展信息安全测评和杀毒软件定期升级,增添手机查杀木马软件1套,制定了机房管理制度、口令更换、信息发布等安全管理制度。
(二)信息化建设有利条件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委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能力,主要领导亲自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与四川省建设银行签署了“数字民宗”战略合作协议,并强力推进。
2.建设资金有径可循。省发改委每年有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省级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两资项目管理资金、宗教场所维修资金等专项资金均可投入信息化建设。
3.社会资源可以利用。“数字民宗”战略协作伙伴四川省建设银行是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主要力量,一些希望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共享数据资源的其他单位、机构等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4.机构人才健全齐备。相关处室和单位分别承担了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具体建设及推进任务,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同时,有系统规划、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等信息化专业人员和运维保障支撑团队。
(三)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
——统筹规划需加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中长期目标不太明确,未能紧跟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方向,信息化手段支撑民族宗教工作的力度较弱。
——系统应用需完善。部分业务系统需求体现不充分,还需进一步挖掘,一些系统功能还不完善,需进一步优化,系统关联整合还不够,信息资源未得到充分应用。
——思想认识需提升。在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等意识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单位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配套机制需建立。信息系统规范运行相关保障制度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和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数字民宗”定义
“数字民宗”是我委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总要求,以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效率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服务和决策能力为目的,以民宗数字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为支撑,构建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移动化、平台化的智慧系统,推动民族宗教工作理念、方式、路径的深刻变革,实现民族宗教工作的赋能增效。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和“十四五”相关规划,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着力补齐建设短板,积极推进系统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不断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族宗教工作科学和民主决策、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切实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结合现有实际,紧跟发展趋势,借鉴成熟经验,确定建设目标,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基础平台,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需求主导,注重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和支撑作用,注重建设实效,更好地推动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完成。
——安全可控,开放共享。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以安全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注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序推进信息资源的汇聚和开放。
——加大投入,建管并重。坚持多方争取,持续投入,借智借力,盘活资源,以“数字民宗”战略合作协议为依托,加快建设进度。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达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通信网络快捷安全,业务应用运行高效,业务协同不断深化,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安全切实加强,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决策水平稳步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具体目标如下:
到2022年底,统一“数字民宗”用户,搭建数据服务中心,完成各系统的初步整合;建设“民宗政务云网盘”;网站、微信、微博作用发挥明显,新媒体建设初见成效。
到2023年底,完成数据规范和标准制定,建设数据可视化服务平台;建设宗教场所安防可视化平台;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互联网+民族宗教”应用日趋完善和成熟。
到2024年底,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完成档案资料数字化,构建部分应用系统数据分析模型,初步实现大数据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运用。
到2025年底,完成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业务应用不断完善优化,实现民族宗教主要业务工作的大数据运用。
四、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打牢信息化建设基础。
以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三网”为基础,实现委属单位、各市(州)、全省县(市、区)民族宗教事务工作部门的网络接入和联通,升级网络硬件设备,保证网络传输通畅和系统运行高效,推进有条件的民族地区乡镇“三网”接入。
专栏1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
⑴电子政务外网接入:推进全省各县级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和各宗教团体、宗教院校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业务应用到末端。 ⑵机房升级改造:实施机房改建工程,逐步更新换代机房网络交换、安全、存储、备份及管理设备,优化机房自动恒温系统、自动消防系统、门禁系统、UPS电源等;进一步提高网络接入带宽。 ⑶加强宗教团体、宗教院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宗教团体、宗教院校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增加网络设备,提高网络带宽,加强网络安全。 |
(二)优化民宗业务应用,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水平
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信息化为民族宗教工作服务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协同,推进信息技术与业务应用的深度融合。
专栏2 完善移动办公系统 |
⑴完善功能模块。优化公文处理流程,满足不同类型公文运行的需要;优化请假、用车、用餐、用印、通知公告、督办等机关日常事务管理模块,提升办公效率。 ⑵新增其他应用。依托移动办公系统二期建设,集成网上财务报账系统,新增工作动态报送、电子签章、工作台账、重点工作定时提醒和推送、公务员考核、电子签章等功能,实现移动办公与电子档案的同步建设。 ⑶建设涉密网络。推进安科工程,新建涉密办公系统,实现涉密文件网上办公。 ⑷推进视频会议系统的升级完善。 |
专栏3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统 |
开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统,搭建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社区的申报和评审业务流程,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测评指标体系。 |
专栏4 完善民族专项资金管理系统 |
进一步优化项目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统计分析等业务应用,新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程等网上申报、审核备案及管理等功能,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实现对专项资金的动态监控和绩效管理。 |
专栏5 建设民族宗教培训管理信息系统 |
建设培训师资、培训学员、课程资源“三库”,实现从报名登记、方案生成、师资评价、过程管理及效果评估等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逐步推进线上培训。 |
专栏6 推进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 |
改进和完善并在全省推广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搭建基层民族工作应用平台,逐步建立起社区民族工作信息化网络,实现基层社区民族工作信息化。 |
专栏7 推进宗教业务管理平台应用 |
推进全省宗教业务数据的完善和宗教场所财务管理、数字货币、安全管理等系统的应用,建立详细准确的台账,实现教职人员的网上查询功能。 |
专栏8 建设宗教场所安防可视化平台 |
加强宗教场所安防和消防设施智能化建设,提高技术防范措施,加强与各地消防、公安、统战等部门对接,搭建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宗教场所消防可视化平台,建立“日常监管—事前预警—事中处置—研判评估”闭环管理模式,切实增强宗教场所的安全防控水平。 |
专栏9 推进宗教院校和宗教团体信息化建设 |
加强宗教院校信息化建设,开发以教学业务、学员管理、日常工作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建设智慧课堂,推动与中央统战部宗教院校信息系统的接入。加强宗教团体业务应用需求调研,推进宗教团体应用系统的开发。 |
专栏10 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和基础平台 |
⑴开发用户管理平台,完善用户管理功能,实现所有系统的单点登录,解决顶层应用入口问题。 ⑵建设数据服务中心,打通信息“孤岛”,集成“数字民宗”三大模块业务数据,制定数据标准,共享数据资源,提升数据应用能力,解决底层信息资源不共享问题。 |
(三)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科学设置服务项目,优化办事流程,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新媒体建设和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服务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
专栏11 提升行政审批集约化服务管理水平, |
做好民族成份更改系统与省政务一体化平台的接入,制定数据标准,完善业务流程,共享相关数据。进一步优化宗教行政审批业务在省政务一体化平台上的应用,提高办结率和服务质量。 |
专栏12 完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网络展示平台 |
推进展示平台的持续升级和完善优化,加强运维和宣传推介,加大对全省民族地区优质资源和特色产品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推广。支持“多彩川行”小程序的优化、推广。 |
专栏13 提升网站宣传服务能力 |
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完善网站功能,丰富服务内容,突出宣传引导,加强网民互动,加大政策解读力度,及时回应关切。推进盲文网站、英文网站等建设,进一步拓展宣传对象,扩大宣传范围。加强与其他网站的内容共享,加强与其他新媒体的链接互动。 |
专栏14 拓展政务微信应用 |
增加微信功能,优化微信栏目设置,开通微信视频,开发微信接口和应用小程序,集成民族宗教相关业务应用,扩大政务微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专栏15 推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库的应用推广 |
进一步加强全省少数民族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完善“四川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心”平台,实现资源的移动端发布,加强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在新媒体上的推广应用,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 |
专栏16 加强《民族》《四川民族宗教》电子版推广 |
支持《民族》《四川民族宗教》杂志电子版建设,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和手段,加大推广力度,提升阅读量、订阅量、点击量,使其成为全省宣传民族宗教工作的主流媒体。 |
(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
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围绕民族宗教事务开展业务创新,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标准规范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逐步开展大数据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应用,实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分析决策和公共服务上的提档升级。
专栏17 加强民族宗教资源库建设 |
⑴进一步完善民族宗教资源库建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资源库、民族地区经济监测资源库、民族宗教政策理论资源库、民族宗教工作基础台账资源库、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库、民族宗教法律法规资源库、宗教业务基础信息资源库等建设,丰富资源库内容,加强信息资源的积累。 ⑵建设四川省民族宗教研究成果资源库,为民族宗教政策及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同步加强研究成果在新媒体上的推广应用。 ⑶建设“民宗政务云网盘”,申请省政务云资源,开发“民宗政务云网盘”应用平台,实现各处室(单位)、市(州)民族宗教事务部门的工作资料、工作信息、视频音像等资料的集中存储和交换,做到现有资料实时数据化。 |
专栏18 建立基础资源管理中心 |
⑴制定大数据相关规范。制定大数据总体规划设计,建立全省民族宗教数据规范体系、指标体系和技术框架,明确大数据的目标和数据来源、应用方向和管理运维策略,建立指标体系模型和应用模式规划等。 ⑵建设基础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现有数据资源的标准化管理,为后续大数据分析、应用、共享、辅助决策打下基础。 ⑶现有档案资料数据化。对已有的各类档案资料、各种工作材料(包括纸质文档、图片资料、音视频资料、电子文档等)、各类工作表格以及其他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实现数据的分类集中存放和档案资源的查询、共享服务。 |
专栏19 建设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可视系统 |
⑴搭建数据可视化服务平台。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按照用户需要的方式进行呈现,实现一张图、数据指标、数据清单、统计分析图表、视频监控、格式文档以及定制的展现形式,并形成大数据中心。 ⑵构建数据采集体系。根据数据资源来源特点,分别建设日常业务数据来源、市州上报数据、互联网信息、现场走访资料、其他部门交换数据等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全方位的数据采集能力和不同来源数据的汇集。 |
专栏20 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 |
⑴构建整体业务框架、标准规范以及业务系统。做到数据自动、有序收集,资源安全共享,使所有信息化数据能够融入大数据体系。 ⑵建设大数据挖掘分析引擎,构建大数据分析业务。融合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的数据分析算法,配合数据分析业务管理,能够方便地建立大数据分析业务,做到数据分析精细化,数据价值提取科学化,日常工作指标化。 ⑶构建应用系统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应用试点。制定应用系统指标体系,可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分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监测、民族关系评估分析、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监测分析、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综合评价、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监测、非法传教行为分析、涉及宗教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等业务应用中开展试点,最终实现大数据在所有业务上的应用。 |
(五)坚持安全发展并重,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加强对网络、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的保护。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提高实时发现和有效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切实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规范,及时修订完善和新建信息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委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委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信息化建设重要事项,统筹协调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对系统建设、应用的跟踪、监督、评估和考核。
(二)加大建设投入。加大投入力度和统筹力度,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建设资金;充分依托“数字民宗”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建行的大力支持,确保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快速推进,确保年度计划和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三)加强队伍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承担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支数量合理,懂技术、通政务、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信息化培训,建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团队。
(四)加强制度建设。围绕建设任务和要求,制定信息安全、系统应用、资源管理等业务制度,确保系统运行有章可循。制定系统项目建设、运维管理、使用考核等保障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