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播报- 震撼,这就是应对强震的中国方案!
震撼,这就是应对强震的中国方案!
NO.1
迅速集结、立体施救、科技保障
“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
促进提升
现代化抗震救灾能力水平
5月14日5时25分,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大兴街道,一场虚拟的7.5级地震发生在这里。
“雨城区应急指挥中心吗?我是雨城区灾情速报员王文辉,我所在的位置是大兴街道前进村,周边发现有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被埋,现在电力、网络已经中断,通往村外的道路损毁,情况紧急……”5时28分,雨城区一灾情速报员迅速就近了解震情灾情,第一时间分别向雨城区、雅安市、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上报灾情和“人、房、路、电、网、天气”等基本情况。
上述情景并不是真的发生了地震,而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四川省重点地区举行抗震救灾演习的现场,这次演习模拟实战指挥、实兵投送、实地展开、实际处置,检视国家和地方应急资源统筹运用的效能,探索完善通信空天地一体组网、力量空地一体投送、多层级多力量统筹指挥等方法手段,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磨合指挥协调机制,增强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集结:
统筹指挥联动,各路精兵迅速赶赴灾区抢占“黄金救援期”
接灾情信息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响应,并向省委、省政府上报灾情信息。5时55分,四川省委省政府宣布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此前,雨城区、雅安市分别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开展抢险救援并及时向公众发布灾情信息。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派出先期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迅速调派中国救援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市)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成都基地应急力量投入抢险救援行动。中央军委联指中心、西部战区联指中心与国务院及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步启动应急响应,组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救援力量紧急驰援。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一时间,全国各方应急救援力量向震区聚集,一场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抗震应急的战斗在雅安全面打响。
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被称为“黄金救援72小时”,速度是抢救生命的关键,也是检验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准。从医疗救援力量快速集结,到通信设施、道路抢修即刻展开,各类救灾物资紧急调运,紧紧围绕生命救援的行动正在有序进行。
随着各方应急救援力量的到来,演习现场顿时马达轰鸣、警笛声声……应急管理部会同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拨应急物资,保障抢险救灾需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携带装备、器材及搜救犬编队赶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携带救援装备,调集大型工程机械紧急赶往灾区;卫健部门紧急调拨急救药品,调集医护人员、救护车辆赶赴灾区;西部战区空军迅即划设救灾管控空域,交通部门发布灾区道路交通管制公告,开辟空地立体“抗震救灾”绿色通道……
就在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的同时,一架救援直升机从空中呼啸而过,随后10名救援队员从天而降,降落在震中区域后迅即开辟应急通信,并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初步灾情,顺利建立灾区信息通道。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随后,指挥部接到报告,震中某村落交通中断,地面救援受阻,救援物资一时难以送达灾区,食品、药品、饮用水缺乏。指挥部紧急派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直升机支队救援队伍前往救援。演习场上空,陆续飞来多架直升机,在目标地点上空几十米悬停,并空投救灾物资。
应战:
强化整体合力,陆空一体多维度立体施救
演习现场,救援队伍争分夺秒,通过探测、破拆、救援、转运等方式,及时救出因民房坍塌、车辆发生事故后被困的人员,并进行简单救治和及时转运;因桥梁坍塌、道路中断,水上救援队伍及时搜救,成功救出被困人员……
这次演习采取场景模拟与真实响应相结合、集中演习与多点呈现相结合、计划控制与随机导调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在科目设置上,演习以地震常见灾害链为基本蓝本,共设置26个科目,分应急响应、指挥处置、力量投送、现场救援四个阶段展开,以抗震救灾全流程、全要素为主线,涵盖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突击、安全生产、工程抢险、社会救援队伍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应对重大灾害的应急响应、力量突入、统筹指挥、救援救灾等行动全过程,兼顾地铁停运、高层建筑灭火、危险化学品储罐灭火、燃气泄漏、水坝开裂、尾矿库溃坝等灾害类型。
其中,应急响应阶段设置灾情侦研快报、启动应急响应、政府应急动员、先期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灾区医疗救治等科目,主要检验各级指挥部地震应急响应和属地初期处置行动。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指挥处置阶段设置震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运行、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运行、震区现场指挥系统构建、震区现场指挥系统运行等4个科目,主要检验震区、四川省和国家现场指挥部搭建及运行。
力量投送阶段设置省内应急力量开进、国家精锐力量驰援、兵力物资紧急投送、应急通信体系构建等4个科目,主要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资源统筹运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等尖刀拳头力量编成响应,模块化遂行,多途径远程机动;军队突击力量、行业领域专业力量、社会应急力量联勤联调联战;“三断”极端条件下空天地一体应急通信体系构设等。
现场救援阶段主要设置建筑埋压人员搜救、高层建筑灭火、燃气储配站输气管道泄漏处置、危险化学品储罐灭火等12个科目。
救援力量快速机动投入搜救,加紧空运救灾物资,外地医务人员紧急驰援加强救治力量。在震区的空中和地面、城镇与乡村,一张立体多维的施救网在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协调下快速张开。
与此同时,在攀枝花东区、乐山市马边县、阿坝州小金县、甘孜州泸定县等地同时开展应急响应、投送力量、抢险救援等演习。
保障:
增强救援效能,这些“黑科技”“新技术”首次亮相
翼龙无人机、无人机空地配合人员搜救技术……一系列高新的防灾减灾装备在此次演习中一一亮相。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地震一级响应启动后,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调派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快速飞抵雅安震区执行灾情侦察、应急通信任务。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是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能够保障雅安全境专网通信,为国家现场指挥部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提供强力保障。
演习中亮相的无人机空地配合人员搜救技术,则是充分发挥无人机高机动性、不受地面限制等优势,在飞行高度15米情况下,7秒内可搜寻1平方公里内手机信号,实现大范围被困人员10米精度的快速定位,同时结合地面单兵手机信号搜救装备,可进一步实现0.2米精度的手机定位,根据手机唯一身份码(IMSI),第一时间识别被困人员身份信息,为科学调度救援力量、精准施救提供决策依据。
除了上述的新装备、新技术以外,本次演习还有很多新技术登场。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在灾情侦查方面,应用了卫星遥感、大中型无人机空中勘察等技术,实时获取受灾重点区域、山体崩塌(滑坡)、堰塞湖等灾情,为指挥部第一时间确定救援救灾重点方向以及动员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在现场救援方面,本次演习采用潜孔打钻技术打通深埋被困人员生命维持供给通道(供给食品、药品、通信工具等),采用大口径钻机掘进技术打通应急救援通道,应用国际通用山岳救援技术,通过架设绳桥和绳索升降系统构建营救通道,救助山崖、索道、冰川、孤岛被困人员。针对地震及次生灾害引发的车辆坠江事故,演习动用了水下声呐探测技术准确定位坠江车辆位置,应用水下机器人和固设提升系统,打捞车体出水。针对山体崩塌(滑坡)形成的堰塞湖,采用孤石定点爆破技术,打开导流口,消融坝体,降低水位势能。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在医疗救护方面,首次在震区尝试启用模块化医疗方舱,组建移动医院,调派国家和地方医疗救援队,集中救治伤员,并协调军地直升机紧急转运危重伤员。
特别是在危化救援中应用的机器人种类包括防爆灭火机器人、泡沫灭火机器人等9类,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机器人救援大队以作战编队模式组建,根据救援任务分工,下设灾情侦察、灭火攻坚、排烟降毒3个作战单元和1个遂行作战指挥部,能够确保在救援任务中有效保护指战员生命安全。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NO.2
破解突发灾害现场通信中断难题
“翼龙”无人机化身空中基站
可定向恢复
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
自然灾害发生时,短期内会造成通信设备损毁,灾区往往面临着大面积通讯中断,严重影响救援处置工作。“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开始后,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调派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快速飞抵雅安灾区执行灾情侦察、应急通信任务。该无人机飞抵灾区后,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能够保障安全环境专网通信,为救援处置工作提供通信保障。
这不仅是一次实战化、科技化的演习,也是一次对通信保障能力的真实检阅,翼龙无人机在本次演习中有效解决了灾情上传下达、地震救援指挥调度、远程音视频通信等重要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应急救援行动的高效、准确指挥。
“重大灾害发生后,确保通信畅通是首要任务,通信一断,所有救援设备都只能‘望洋兴叹’。翼龙无人机具备长航时、快机动、广覆盖的作战优点。”据应急管理部科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是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集成了光电吊舱、合成孔径雷达等侦察载荷,以及机载卫星站、公网移动通信基站、宽带自组网设备、PDT集群基站等通信载荷。
作为空中通信骨干枢纽节点,翼龙无人机可以配合地面370M集群设备、宽带自组网设备、散射通信设备等,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可快速实现窄带语音广域互通、宽带视频远距传输等。化身成为空中基站,打通“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条件下救灾生命线,为现场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提供强力保障。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NO.3
提升灾害被困人员搜救定位能力
无人机空地协同
实现“点对点”精准搜救
“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通过无人机空地协同技术,根据区域内手机信号迅速确认被困人员位置,有效解决了信息源受限的局面,提升了救援队伍精准救援的能力,为科学调度救援力量、精准施救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收到!无人机空地协同队伍立即出发。”在演习现场,指挥部收到电话求助,一位74岁的老大爷疑似被埋,除了知道地震发生前老人与儿女通过一次电话,其它被埋地点、现场情况一无所知。
营救生命,争分夺秒,无人机战队联合地面搜救小组立即布署,朝着建筑物垮塌方向高空搜寻。搜救人员利用先进的无人机空地配合手机信号搜救装备进行搜救,充分发挥无人机高机动性、不受地面限制等优势。在飞行高度15米情况下,无人机在7秒内便可搜寻1平方公里内手机信号,实现大范围被困人员10米精度的快速定位,同时结合地面单兵手机信号搜救装备,可进一步实现0.2米精度的手机定位,根据手机唯一身份码(IMSI),第一时间识别被困人员身份信息。
最终,在无人机战队、消防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通力协作下,被埋老人被成功找到。此次救援演习任务中,空中力量的搜寻摸排与地面救援人员的搭配相得益彰,科学、高效的作业方式不断推动营救流程的持续革新。
NO.4
大载重直升机
解决重型救援设备空运难题
最大起飞重量
达56吨的米-26直升机参演
地震灾害往往对地面道路造成严重破坏,参与救援的重型设备很难到达救灾现场,在“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中,米-26直升机担负吊运重型设备飞往救灾现场的运输任务,特别是吊运挖掘机成功打通生命通道,为地震抢险救援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伴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空中远方飞来一个庞然大物,它就是曾在汶川地震救援行动中频繁穿梭于抢险救援第一现场,在空中成功地搭建起了生命桥梁的米-26直升机。
演习中,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50名指战员乘坐米-26直升机第一时间抵达“灾区”现场。据应急管理部南方航空护林总站工作人员介绍,米-26直升机是世界上现役最大和最重的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56吨,货舱空间巨大,可装运2辆步兵装甲车和20吨的标准集装箱。米-26直升机参与救援处置工作时,可以容纳60张担架床,及时高效转运灾区伤员。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据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米-26直升机不仅在地震救援中作用明显,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米-26直升机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被用于地空配合和立体灭火战法、遏制火势或者处理悬崖火。
NO.5
消防机器人突入一线
处置危化品泄露爆炸
有效保障消防人员
高危火场救援安全
在“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危化品泄露爆炸演习现场,机器人大队顺利完成了危化品储罐火灾扑救任务,演习了消防机器人在“人不能近、人不能及、人不能为”的易燃、易爆等复杂、未知因素多的情况下,替代救援人员进行灭火救援。
演习中,一排排整齐的“机器人消防员”顶着储油罐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正在进行灭火作业。镜头推近,高昂的消防炮筒耸立在正前方,潜望式摄像头正目视着四周及时将现场信息回传给后方,身后便是长长的水带,一群像坦克一样的机器人正在作业,这就是四川消防救援总队泸州消防救援支队的机器人大队。
参与此次演习的灭火机器人主要分为“暴雪”和“水龙”两个型号。代号为‘水龙’的灭火机器人,装备质量达520公斤,其履带外部采用耐高温阻燃橡胶、内部全金属骨架,同时搭载楼梯攀爬、自动降温、自动避障、图像声音采集系统等功能。无线通信距离为1公里,最大流量可达80升每秒,有效射程85米,最佳有效作战半径为200米。据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林刚介绍,消防机器人作为一种无生命载体,在面临高温、浓烟、有毒、缺氧等各种危险复杂的环境时,可有效代替消防指战员进入事故现场开展灭火救援作业,大大减少消防救援人员伤亡。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据了解,泸州消防救援支队已组成包含38台机器人和12辆机器人运输车的机器人救援大队,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机器人单独编成作战,进一步提升了消防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
NO.6
迅速搭建联合方舱医院
为灾区伤员
提供达三级综合医院水平的
应急医疗服务
本次“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模拟7.5级地震发生后,建筑倒塌、大量人员伤亡、当地医疗体系毁损严重,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牵头组建的三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快速奔赴灾区,现场搭建联合方舱医院,为灾区医疗救治提供坚实的保障。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三支国家级队伍分别携带车载式32排64层CT的移动CT检测车、高精度数字化DR检查系统的医技保障车、移动快速检验车(P2实验室)、移动手术车、中医特色治疗车、5G救护车、核酸检测车等先进医疗救援设备,全力以赴为灾区伤员提供高水平医疗救治。据了解,部分医疗装备车属首次亮相,如用于应对突发传染疾病的核酸检测车。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展开后的联合方舱医院,拥有检伤分类区、快速处置区、医疗辅助区、住院病区、传染病处置区、后勤保障区等六大功能区,具备快速检伤分类、传染病收治、危重病人抢救、紧急损伤控制手术、危重症监护及病房留观收容、医疗辅助检验影像检查等功能。
“为确保联合方舱医院落地后顺利运转,医疗救护队研究制定了拥有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包括水、电、油供应保障、餐饮保障、住宿卫生保障等,能实现连续14天的自我生存保障。”四川省卫健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联合方舱医院已经具备一所三级综合医院救治能力。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NO.7
解决灾害导致
桥梁坍塌道路中断难题
50吨漕渡门桥紧急架设救援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马边大桥坍塌,导致客车坠入河中,数名人员被困景区孤岛,情况十分紧急!”“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中的道路桥梁坍塌救援科目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分演习场进行,该科目模拟桥梁震毁、车辆人员坠江。第77集团军某工兵旅接到增援命令后紧急驰援!
演习中,救援分队按照先期工程侦察、勘选漕渡航线、装备吊装泛水、构筑两岸码头展开救援准备,利用4个河中单号半全形舟和4个双号半全形舟,定轴线、卸舟体、连尖舟,连接全形舟、连接结合门桥,成功结合50吨漕渡门桥,打通大型机械投入救援的快速通道。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普通的水域救援装备单次可救援人数是有限的,比如在景区内遇到水面桥梁坍塌,想要在余震频发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多名被困人员救援,漕渡门桥是比较理想的装备。”该旅一位参与演习的人员说到。
据了解,50吨漕渡门桥一次可实现救援百余人,还可运输物资、渡送装备,必要时还可根据灾情需要连接成60吨、80吨、110吨等多种门桥,具有灵活机动、转移群众物资多、可运送大型装备等显著优势。同时,该类型门桥架设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舟桥作业手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卸载舟桥器材并将这些独立的器材连接成漕渡门桥,汽艇冲锋舟操作手要能够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结合水情采取顶推、旁带、牵引等方式组织门桥漕渡,还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在护送受困群众时及时进行救护打捞和绕障航行。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NO.8
满足灾区群众信息需求
国家应急广播“帐篷电台”
紧急启动运行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国家应急广播·雅安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目前,余震不断,据气象部门预报,我市近期将有连续降雨,再次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在搭建帐篷时请选择开阔地带和便于疏散转移的地方,不要选择靠山、靠崖、靠危房的地方。在出现地质灾害时请不要恐慌,有序进行撤离避让,并请随时联系我们……”在模拟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家应急广播的声音在演习现场的灾民安置区上空响起,持续不断通知发放物资、宣传防疫消毒方法、安置区管理规范、发布志愿者服务信息。
将广播电台的宣传阵地前置到灾害核心区域,在“信息孤岛”第一时间开办“帐篷电台”的做法,充分发挥了无线电广播抗损毁能力强、可快速实现定向“一对多”广播、易于进行情感沟通的优势,把广播办到了最需要应急救助信息的人群中去。
临时搭建的帐篷直播间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应急广播团队井然有序地操作启动广播发射机、发电机组、调音台等装备,与帐篷外侧的碳纤维调频发射桅杆、装有扩音喇叭及调音台的应急广播车相互配合组成了应急广播电台技术系统。主持人在帐篷里的调音台前播出紧急策划的节目,穿插播报电台编辑递进来的各种突发信息。在灾民安置区域,受灾群众正在使用带有自发电功能的应急收音机收听各类应急广播节目,第一时间了解救灾信息、次生灾害预警和防范要领。
据了解,在本次演习中启动的应急广播电台架起了救灾指挥部和受灾群众的桥梁,既是党和政府的“传声筒”,又是灾区的“减压阀”和“稳压器”,在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服务枢纽作用。
拍摄:杨宇龙郝立艺
转载自雅安日报
审稿:程普、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