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近年来,成都市国资国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抢抓“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天府综改行动”三项试点叠加机遇,锚定重点任务持续攻坚,把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末,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64万亿元、344.47亿元,同比增长13.27%和16.29%;建成创新平台72个、研发投入较“十四五”初期增长3倍。
一、优化新兴产业国资布局,精准发力开辟新赛道
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是优化投资布局。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引导国有资本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加大投资布局,强化市属国企“核心主业+培育主业”管理,动态优化一级企业主业范围,引导企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2023年市属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近150亿元。加大对产业链头部企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投资招引,充分发挥成都产业集团招引带动作用,瞄准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领域,投资项目464个、助推企业上市33家。二是打造基金体系。优化完善科创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以“基金+”模式抢先布局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累计投资各类创新型企业222家。运营规模20亿元的成都天使母基金,构建形成“直接投资+基金投资+增值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投资业务体系,成功招引中航无人机等高能级项目。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赛道,成都数据集团做深做实数据资产运营服务、数据基础设施、数字治理等板块,承担成都超算中心、成都市政务云等多个重点项目,成功入围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成都轨道集团智慧乘客服务应用场景、成都交投集团智慧停车应用场景,分别入围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二等奖、三等奖。成都城投集团建成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汇聚物联数据150亿条,为近60个城市智慧治理场景应用提供支撑。
二、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提质打造产业发展载体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市属国企加大研发投入,建设自主创新平台,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条。一是搭建多元研发平台。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的统筹规划,先后设立了成都国资研究院、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兴城双碳研究院等,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成都交子金控集团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发展”机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0项,获科技进步奖励近20项。二是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以“链主企业+”“高校院所+”模式,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共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川大技转等创新转化平台,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形成国家、部级科技奖项成果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1项、专利1544项。三是共建成果转化平台。鼓励市属国企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构建“一站式”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网络,助力平台原创成果既能“沿途下蛋”又能“过程孵化”。成都轨道集团联合西南交大等开展项目研究42项,获得专利34项。
三、建立灵活高效机制,积极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瞄准打造培育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坚持向上突破向外突围推进科技创新,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营造鼓励探索、开放包容的发展生态。一是建立产业制度体系。鼓励市属国企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用好用活股权、项目跟投等激励工具。指导成都兴城集团、成都环境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出台《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成果转化管理制度》等60余项,形成发展新兴产业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二是提供产业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推动金融类国有企业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推出“科创贷”“成长贷”“专精特新贷”等产品,服务企业超6200户、信贷投放超310亿元;锦泰保险公司创新“关键研发设备险”“高新技术企业财产综合险”等产品,提供创新风险保障400亿元。三是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出台科创“20条”专项支持政策,明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研发投入强度要求,落实研发费用考核评价相关政策措施,实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领导薪酬挂钩。指导创新主体用好用足“加计扣除”优惠支持,降低创新成本。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加大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育力度,根据行业需求柔性引才用才,大幅提升企业科研人员占比,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