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本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发布日期: |
信息来源:地区经济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 | 浏览量: | 字体: | 分享到: |
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内江市、资阳市人民政府:
《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请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川府函〔2022〕95号)精神和《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组织编制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发展规划,报我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审查后由你们联合印发实施。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4月26日
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高质量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探索绿色发展转型新路径,促进沱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破除行政分割,有利于形成“权责共担、环境共治、效益共享”的全流域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全方位提升上下游生态环境质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全省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
(二)有利于打造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创新示范。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立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全省大江大河流域保护性开发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示范。
(三)有利于促进流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发挥流域城镇密集分布、经济联系紧密优势,建立健全一体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在流域城市间合理配置,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四)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加强流域各市重大政策协同、重点领域协作、市场主体联动,有利于强化成都极核和成都都市圈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内自同城化发展及泸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带动成渝发展主轴和南翼联动发展,为建设有特色有实力的双城经济圈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础条件
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范围为沱江干流及一级支流途经的县级行政区,主要涉及成都市、德阳市、资阳市、内江市、自贡市和泸州市的28个县(市、区)①,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55万人,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万亿元。
(一)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体系完备。沱江是全省规划的“5+2”航道体系中的重要航运干线之一,串联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流域内拥有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港等空铁水枢纽,以及成渝铁路、成渝客专、绵泸高铁内自泸段等铁路和成都都市圈环线、成渝、渝蓉、成自泸、渝泸等高速公路,初步形成外畅内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二)产业基础扎实,人口经济密集。沱江流域开发历史早,产业基础好、人口和城镇集聚,以全省3.5%的水资源量和4.5%的幅员面积,承载了全省22%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沱江流域是全省重要的工业集聚发展区,老工业基地分布密集,拥有各类工业企业近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也是全省重要的农业产区,是我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基地。
(三)文化底蕴深厚,合作交往紧密。沱江流域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名城接踵、重镇连绵,地脉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经济文化联系紧密。近年来,流域各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区域协调发展决策部署,突出成都“主干”辐射带动,强化其他城市功能协作,推进通道共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开放共进、生态共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为流域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沱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流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沱江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幸福和谐的绿色发展经济带。
(二)发展定位。
内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强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推进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建立覆盖防洪抗旱、蓄水保供、饮水、灌溉、工业、水生态、发电、航运等流域调度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防洪减灾体系,补齐水利水运设施短板,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带,为内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长江上游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把沱江流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西部开放枢纽联动发展试验区。推进成都国际航空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泸州港联动发展,创新联运模式,构建现代绿色物流体系,协同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共建高能级平台和对外开放通道,促进沱江流域上下游协同、干支流互济、左右岸互动,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把沱江流域打造成为西部开放枢纽联动发展试验区。
(三)发展格局。
遵循流域经济发展规律,立足沱江流域生态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产业发展方向,衔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动形成“一轴联通、三港互动、上中下游协同”的发展格局。
“一轴联通”。以沱江干流两侧岸线1公里范围内区域为重点,提升沿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滨江岸线资源利用保护,营造功能复合、层次丰富的滨江景观带,着重发展绿色产业、文化创意、高端服务等岸线经济,打造拥江生态经济绿色发展轴。
“三港互动”。充分发挥天府国际机场空港、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港枢纽功能,强化“空铁水公”多式联运,提升集聚配置高端资源要素能力,促进流域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新区等高能级平台联动发展,集聚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带动沱江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上中下游协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上中下游差异化协同发展。上游地区重点加强控制性水库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能力建设,加快成德同城化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联动,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中游地区重点强化水生态修复和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加快成资同城化发展,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不断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下游地区重点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供水能力和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加快内自同城化发展和泸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促进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合力提升沿江开放水平。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流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沱江干流稳定达到III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纳入国家和省上考核的断面力争全面达到优良水体,建成一批美丽河湖,防洪减灾及水利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
——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流域协作机制全面建立,各类要素流动更加通畅,高能级开放平台功能更加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经济带的链接作用充分发挥,泛欧泛亚门户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宜业宜居优势更加彰显。沿江1小时“通勤圈”基本建成,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流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安全高效的水资源调配网络顺畅运行,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构建,产业分工协作格局不断巩固,优质、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更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深入推进沱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和有效管控水资源,努力夯实流域绿色本底,打造“生态沱江”。
1.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协同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完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行政许可、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加强自然保护地管护,联动建设各类自然公园。协同开展沱江流域生态廊道和沱江干流两侧岸线1公里范围内区域生态岸线建设,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制定和联合实施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加强涉水空间管控,完善岸线监管机制,实施岸线修复工程。深入开展沱江流域(内江—自贡—泸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探索向全流域拓展。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经营开发机制,完善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2.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严格落实《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强化河(湖)长制,协同实施沱江流域水质巩固提升项目,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消除县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以农田退水、养殖尾水为重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大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整治力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土壤环境风险协同管控,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
3.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统筹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张老引水工程,加快建设久隆水库、向家坝灌区一期、华强沟水库、大坡上水库、大石包水库,加快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向家坝灌区二期、团结水库、羊毛沟水库、老蛮桥水库扩建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水务供水等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强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高景关、金花寺水库等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统筹实施沱江干流堤防工程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城镇防涝排雨设施建设,完善水文站网和防汛非工程措施,提升监测预警和防洪调度能力。
4.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联合实施节水行动,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积极推进流域县域节水达标建设。加强城镇供水管网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改造。加强企业和园区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进城镇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全覆盖,积极探索水权水价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完善监控设施和监管考核体系。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统筹布局流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沿江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大力发展“空铁水公”多式联运,合力构建内联外畅、便捷转换、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畅通沱江”。
1.提升沱江航运能力。有序推进梯级航运枢纽开发建设,稳步实施航运枢纽新建或改造升级、干线航道改造升级和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分步推进沱江干支流复航工作,规划建设沱江航道及梯级枢纽联合指挥平台,建设绿色高效航运体系。有序发展港区,规划建设泸州沱江港区,恢复自贡港区和内江港区航运功能,推动内江港区、资中港区、资阳港雁江港区、简阳港区、成都港金堂港区旅游码头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港区物流园。协同加强沿江在建及规划跨河建筑物项目管控,新建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航道等级、满足通航尺度建设。规划建设水上搜救中心和水上服务区。
2.构建沿江快速交通走廊。畅通铁路客货运输通道,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和成都至资阳市域(郊)铁路,推进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成都外环铁路)、绵遂内铁路及成都至德阳市域(郊)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工程。完善公路运输网络,推进沿线高速公路、跨市域快速路建设和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建成泸州至永川、内江至大足等高速公路,有序推进资中至铜梁、自贡至永川、内江至南溪、乐山至资中、三台经乐至至犍为高速公路和成渝、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等项目实施,加快推进金简仁、成资、内自、自隆等城际快速路实施,打通市际“断头路”和“瓶颈路”,提升沿江公路承载力和便捷化水平,实现沿江重要城镇与成都空港、陆港和泸州港快速衔接。
3.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联动。着力增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和泸州港集疏运功能,辐射带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西南(自贡)国际陆港、内江国际物流港、资阳多式联运枢纽中心建设,推进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与泸州云龙机场运营协作,启动内江机场前期工作,提升成都金堂、自贡凤鸣等通用机场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公路、铁路与空港、陆港、水港、物流园区紧密衔接,打造沱江流域一体化枢纽布局。共促区域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进“空铁水公”多式联运,联合开行中欧班列、南向国际铁海联运班列、“成都—泸州—上海”铁水联运班列,推进网络货运平台等先进货运组织方式,共同支持建设甩挂运输联盟,提升流域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三)合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合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繁荣沱江”。
1.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共同参与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沱江流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品研发协同攻关。推动科创服务平台和资源开放共享,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共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成都市、绵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2.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冶金、化工等领域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研发设计+转化生产”等产业协作新模式,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无人机制造、装备制造、白酒等产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突出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方向,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高质量承接成渝双核、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共同打造绿色集约、梯次联动、集聚高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3.壮大特色优势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创新物流模式、集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统筹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巴蜀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夜间经济、楼宇经济,培育医疗健康、养老家政、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新消费热点,联合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4.培育现代高效农业。加强流域耕地保护和利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国家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特色水产基地和全国绿色优质蔬菜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柠檬)产业带、全国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加强农产品冷链加工和冷链运输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沱江流域2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推动农业高效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等都市农业。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与农业数字化。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工业余热余压、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支持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
(四)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打造“活力沱江”。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沱江城市通办”事项清单,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异地通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各类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市场主体准入登记提供便利化服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实行企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结合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内自同城化和合作园区(项目)建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积极构建战略一体实施、政策协同联动、要素跨区域流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构建一体开放格局。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德阳、自贡、内江、资阳协同改革先行区,积极参与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动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放口岸等提档升级,支持创建更多开发开放平台。加快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国际交通物流大通道,协同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合作,携手“走出去”“引进来”,不断集聚优质发展资源及要素,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3.推进国内区域合作。深化流域城市与重庆合作,促进成渝相向发展,强化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互动,加快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深化与贵州、云南、广西城际间合作,加强通道建设、现代物流、通道经济、临港经济发展协作。深化与长江中下游城市间多方位合作,共享长江黄金水道势能,协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积极参与泛珠高铁经济带建设,协同承接产业转移。
(五)共同塑造城乡优美环境。
坚持亮山水、原生态、四季美,以沿江岸线、沿江城区为重点,合力构建滨江生态景观系统、城市拥江景观风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改善提升城乡宜居环境,打造“魅力沱江”。
1.打造沿江休闲文化岸线。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协同构建绿色廊道、观光航道,打造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农田观光公园等类型多样的公园体系。综合统筹流域的历史遗迹、文化名胜等要素,着力打造展示多元地域文化的人文景观节点。建设绿道慢行网络和滨江驿站,打造滨水休闲岸线;发展沿江现代景观农业,打造农田景观岸线;改造城镇公园岸线为梯田叠台式驳岸或湿地漫滩式岸线,打造优美城市滨江岸线。
2.塑造特色拥江城市风貌。分类推进中心城区段、特色城镇段、田园山水段滨江风貌建设,显著提升河湖生态服务功能,打造城市镇乡美丽河湖。加强对沿江城市历史文化片区的挖掘、保护和修复,鼓励沿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复建、恢复,展示历史传统习俗和景观风貌。加强沱江夜景风貌的协调统一管理,规划建设沿江特色夜景地标、夜游景点、夜市街区,统筹管控沿江夜景照明,防止过度亮化,保护沿江夜间生态。
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级配合理的城乡路网和衔接便利的公交网络,统筹建设电力、通信、供水、防洪、燃气、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村产业园区。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的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水平,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打造“幸福沱江”。
1.促进社会保障有效对接。推进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和居住证互通互认。推动养老、失业等保险跨地区无障碍转移和缴费年限互认。推动职工基本医保参保缴费年限跨统筹区累计计算,扩大异地就医“一单式”直接结算覆盖面。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合作建设康养中心、医养联合体,联合培育健康养老服务品牌,探索实行养老床位补贴跟随人走、异地结算。推进住房保障共商共建共享,建立异地申请受理机制,实现公租房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住房公积金政策协同,推动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缴存互认。
2.加强教育体育合作交流。推动成都优质网教资源向流域各市延伸,支持中小学结对共建和联合开展教师培训,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协同促进产教融合。加强体育事业联动发展,支持申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建设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协同打造成都马拉松等赛事品牌,探索轮值举办流域水上运动会,实施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后备人才联合培养计划。
3.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协同建设跨市域医疗专科联盟,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加快“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实现远程医疗服务“一张网”,共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搭建传染病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作、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及监测预警机制。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健康卡就医“一码通”,推动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同培养一批名医名师及骨干人才,鼓励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支持医师跨市域、多机构执业。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共同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积极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
4.推进流域文化传承保护。完善文物保护利用设施,推进广汉三星堆、安岳石窟、隆昌石牌坊群等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三星堆—金沙文化、“资阳人”、绵竹年画、盐龙灯、江姐故里、大千故里等特色文化资源,整合沱江流域文化演艺资源,鼓励联合创作和演出优秀文艺作品,探索文化馆、博物馆等联盟式运行模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打造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和主题美学场景,不断提升沱江流域文化影响力。
5.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共建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推广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管理服务模式,联合构造智慧出行、医疗、旅游、生活等融合性场景。建立学校、医院、车站等重点场所维护稳定联防联控机制,促进突发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一体化。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重点完善城市街巷、道路交通、河道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城管执法等领域标准规范。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共同构建覆盖社区、网格、居民的全方位治理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在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充分发挥成都平原经济区联席会议和川南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对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由成都市牵头,会同沱江流域其他5市建立推进工作机制,推动落实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落实工作责任。沱江流域6市是推进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协同制定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发展规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按年度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推进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能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要素保障、项目建设、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三)加强监督评估。加强对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情况的跟踪监测,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营造推动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良好氛围。
----------------------------------------
①28个县(市、区)具体包括:上游地区——成都市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彭州市,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游地区——成都市简阳市、金堂县,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下游地区——自贡市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荣县、富顺县,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