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原因,聚焦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进成效。
一、一体化贯通—针对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现象,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调研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初中到高中阶段呈逐级高发态势,且有低龄化趋势。这反映出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早发现利于问题解决。攀枝花市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重点学生群体,实现心理档案在升学过程中纵向衔接。
二、家校社共育—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育联动体系
调研发现,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到位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加强家校信息互通,对于合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至关重要。攀枝花市持续开展“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组织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等走进学生家庭,完善关心关爱学生、解读教育政策、指导教育方法、解答家长疑惑“四到家”和家长反馈、诉求、建议“三带回”家访工作机制。建立“1+6+N”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即,多部门联合建立1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市级指导中心;各县(区)成立6个分中心;各中小学健全“班级—年级—学校”三级防控网络,形成“部门协同、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心理育人格局。
三、建核心团队—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充足问题,建立专兼职结合、师生结合的骨干队伍
调研发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干预,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精神卫生专家两支队伍的作用,采取种子教师培训、再培训方式,大力培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者,开展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全覆盖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建立由“专家、专业心理老师、种子心理教师、心理副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志愿者”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全市有心理教师462人,心理辅导室126个,心理热线和心理信箱68个。
四、科学精准应对—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规律性出现现象,建立特殊时段、敏感群体集中干预机制
调研发现,特殊时间节点以及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多发高发态势,加强敏感时间节点心理健康教育、呵护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刻不容缓。攀枝花市在做好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要求教育工作者把握规律,在开学前后、临近考试、重大转变、升学阶段等时间段提前安排,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对于特殊家庭孩子,一人一档,给予特别关注与关爱。
五、抓联动均衡—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城乡差异现象,建立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工作机制
调研发现,农村孩子心理韧性优于城市孩子。尽管如此,农村地区学校仍需补充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攀枝花市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城镇与乡村结对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将师资力量投向农村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市县交流,开展乡村学生城市研学活动,引导乡村学生开眼界、交朋友,互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六、用好“指挥棒”—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多因一果”现象,建立全面发展的“指挥棒”导向机制
调研发现,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负担密切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在热爱运动、爱好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发生的概率较低。攀枝花市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锻炼,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纳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案例做示范—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摸石头过河”问题,建立案例示范、分阶段指导体系
调研发现,部分老师和家长愿意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攀枝花市注重学习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好方法、好经验,结合全市教育实践,分类分学段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指导老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构建“阳光心育”体系,建强“阳光心育”队伍,擦亮“阳光正心”品牌,高质量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