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思政工作】
●成都师范学院上好“大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职业教育】
●我省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金师”
●德阳市全力打造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体系
【新质生产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础保障
【教育改革】
●成都市高新区创新学区治理模式共筑区域基础教育新生态
●宜宾市推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发展
【心理健康】
●四川警察学院聚焦“五化”提升“心育”实效
【网络安全】
●西南石油大学筑牢网络安全堤坝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思政工作】
●成都师范学院上好“大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共建教育实践平台。加强与色达县杨各乡交流合作,搭建教育实践基地与“民族团结进步实验基地”新平台,把下甲斗村民族团结进步实验基地作为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把杨各乡中心小学作为学院师范生“三习”实践基地、把杨各乡作为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为先锋,联动多方力量,开展志愿服务。通过普通话推广、英语教学、文化交流等方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结合健康宣传、手工制作、红色教育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3)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将师范生技能实践与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创新开展“三下乡”活动。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服务乡村教育。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实践调研、心理情景剧表演、红色主题文化教育等活动,服务当地学生及村民共计1万余人次。(成都师范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1)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党员宿舍网格化管理、党支部结对共建等工作机制,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学生社区全覆盖。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区、楼宇、寝室等基本学习生活单元。推进辅导员之家、易班工作站、退役大学生之家等平台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提供心理咨询、学业、就业指导等服务。(2)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学校—学生工作处—学院—辅导员”四级协调机制,畅通社区运行各环节。建立干部走进社区、联系社区常态化机制,形成院系与社区协同联动局面,推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问题。设置“三长”(楼长、楼层长、寝室长)管理助理岗,选聘学生安全员,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网格社区安全机制。开展“安全教育月”、消防安全演练、反诈宣传等活动,实现学生社区安全健康教育常态化、全覆盖。(3)强化文化浸润。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营造文明的寝室环境、和谐向上的寝室关系。举行“文化育人”“师说”等社区文化活动和直播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活动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职业教育】
●我省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金师”。(1)优选名师团队。面向全省中高职院校,遴选省级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领衔人。采用领衔人与成员双向选择、省级统筹安排等方式,确定2000余名工作室平台团队成员,覆盖21个市(州)、300余所中高职学校、100余家企业。(2)提升团队素质。组织领衔人赴高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等专项培训。举办名师名匠团队建设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通过专题报告、专家讲座等,讲授国省级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团队建设模式与典型案例等内容,提升团队人员对名师名匠团队建设项目的政策理解、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3)加强项目管理。将名师名匠团队项目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压茬推进。强化资源建设、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引导团队所在学校加大投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将名师名匠团队项目列为素质提升计划重点特色项目,制定管理办法、年度工作计划等文件,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组建管理团队,负责项目日常管理,提供伴随式答疑解惑,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4)发挥引领作用。支持名师工作室、名匠平台打造“1+16+M+N”“1+17+10”培养模式。设立工作站,对接企业和乡村,辐射带动教师培养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和乡村振兴职业教育行动。吸纳省级名师名匠进入各类专家库,参与标准研制、评审活动、社会服务等。通过“传帮带引”,选拔领衔人作为新一轮的省市级名师名匠团队建设指导专家。发挥专家在评审立项、方案指导、过程视导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教师发展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5)强化结果应用。以评价为导向,指导工作室平台团队明确项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成果要求。采取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考虑专家材料评审、现场评价,项目办过程考核以及参训教师满意度评价等,科学评价项目绩效,并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和反馈,助力各工作室平台团队查摆问题、分析原因。(6)展示名师风采。开展教师培训典型案例评选,提炼名师名匠团队培训经验和模式,6个案例入选教育部2023年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典型工作案例。开展教育家精神大讲堂、川派名师征文评选、论丛编写等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室平台团队开展活动和取得的成果,总结研究成果,展示名师名匠风采。(教师工作处)
●德阳市全力打造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体系。(1)建强基础。锚定“高职院校达到30所、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0万人”目标,出台“金融+财税+土地+信用”综合激励措施,加大优质高校引育力度,建设国省级“双高”职业院校5所,推动5所中职学校实施“三名工程”建设,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2)创新模式。推行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贯通、专升本联合培养等“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目前,25所中高职院校在35个专业点开展五年贯通培养,5所中职学校和5所普通高中开展“职普融通”改革试点,在德高职院校22个专业与部分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专项培养计划,4所中职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3)产教融合。依托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围绕德阳优势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与相关企业及在德高职院校联合建设智能制造、航空材料精密成型、跨境电商等5个现代产业学院,新签校企合作项目9个。构建“育选用”贯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企业、学校、平台等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培训、技术研发服务等。目前,已培养现场工程师369人、国家卓越工程师1人。(德阳市教育局)
【新质生产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础保障。(1)激活人才培养原动力。重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形成“诵解期、别明期、彰悟期”递进式教学模式,促进中医思维“模仿—内化—外行”转变。以“沉浸式临证、点拨式指导、个性化施教、案例式体悟”为重点,明晰师承教育核心要素。依托中医学、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2)提升协同融合创新力。搭建“一院五中心”平台,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多资源优势汇聚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遴选117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并面向本科生开放,组建193个师生科研共同体,吸引3000余名学生参与训练营活动。(3)强化数字转型突破力。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突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目前,学校已建立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个性化推荐;创建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医疗环境的沉浸式学习环境。(4)加强师资建设引导力。构筑“1313”杏林学者人才高地,打造以院士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平台、国医大师和学术大师为引领、国家级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青年“菁英”为骨干的“雁阵式”师资人才队伍。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近70名,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3个。(5)释放开放办学推动力。探索“在地国际化”路径,与英国基尔大学合办成都中医药大学基尔健康医学院。织密“传统国际化”网络,依托“中高计划”,与麦考瑞大学、昆士兰大学开展“2+2”本科生联合办学。创办“岐黄课堂”,加快中医药“慕课出海”步伐。打造“金课超市”,持续输出30余门精品中医药课程资源。(6)强化质量保障支持力。坚持以教育质量为主线,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校内“学院—专业—课程”全覆盖的三级评估体系,建立4年一周期的校内评估长效机制,着力让仁爱精诚、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和管理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蔚然成风。(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育改革】
●成都市高新区创新学区治理模式共筑区域基础教育新生态。(1)紧扣实际,绘制学区治理“路线图”。摸清教育“家底”,全区以最小的管辖面积承载成都中心城区最大的基础教育规模,聚集211所学校、17万学生、1.9万教职工。科学划分5个学区,实施部门、街道分级管理,促进“龙头校”结对“薄弱校”,形成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格局。优化运行机制,各片区设置2名督学,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牵头、相关处室包联责任机制。(2)发挥优势,打造学位供给“蓄水池”。科学统筹,保障“有学上”。2020年以来,新开办中小学(幼儿园)65所,改造学校40余所,新增学位近5万个。优质共享,保障“上好学”。幼儿园以街道为单位拉通摇号,小升初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多校划片,率先在全省试点随迁子女摇号入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服务,保障“好上学”。探索工作地入学机制,为各类项目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3)统筹资源,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学校“共建计划”,向全区学校输出近10名银都小学优秀干部,打造大学引领中小学全面发展的高新特色教育体系。实施教师“共培计划”,启动员额制改革,建立学区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020年以来,轮岗交流教师532人。实施课程“共享计划”,构建“一核两翼六群”综合育人课程体系,用好“四川云教”线上平台,开展区域性阅读素养等三大素养监测。(4)创新理念,构筑多元共治“生态圈”。充分挖掘家庭、社区、园区资源,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组织家长参与食堂监管,推行“食堂开放日”活动,实现“吃得放心”。实施“午小憩”工程,实现“睡得舒心”。开办夜光家长学校,加强学生家长法治教育,实现“学得安心”。创办社区学院,打造青年学堂,“教子优方”学堂被评为国家级品牌项目。依托高新科创资源,构建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未来脑、创新手”人才。(成都市教育局)
●宜宾市推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发展。(1)聚焦“四个环节”规范运行。规范设置责任区,根据学区制、片区制、学段制需求,设置督学责任区57个。规范挂牌公示,统一制作责任督学公示牌,并公布二维码,便于群众查询和反馈。规范督导范围,明确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师德师风等7个方面的督导重点。规范督导流程,紧盯“前中后”关键环节,细化工作措施,形成闭环管理,创新开展“蹲点督导”“因需督导”。(2)实施“三个优化”建强队伍。优化队伍结构,新聘任市级督学100名、评估专家200名、县级督学609名。优化培训模式,采取“自主研修+专题学习+考察实操”“省内+省外”方式定期开展督学培训。优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责任督学聘任、管理、考核和定期交流等制度,完善督学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退出机制。(3)夯实“三个保障”确保质效。强化组织保障,要求县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部门党组织、教育督导部门分别每年、半年、每月分析研究挂牌督导工作情况。强化条件保障,在财政预算、办公用房、设备设施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强化纪律保障,确保责任督学公正廉洁、敢于碰硬。(督导审计处、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
【心理健康】
●四川警察学院聚焦“五化”提升“心育”实效。(1)健康教育多元化。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等课程,结合“5.25”等时间节点,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助、求助、助人”能力。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20余场次、团体心理辅导10余场次、心理健康讲座10余场次、培训心理朋辈骨干200余人次。(2)监测预警精准化。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每年开展全覆盖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学院—大队—中队—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重点关注面临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等情况的学生。(3)咨询服务专业化。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搭建“工作日全程、行课周每晚、危机干预24小时”三位一体咨询服务工作框架,每年接待个体心理咨询200余人次。(4)干预处置流程化。优化协作机制,搭建“医—教”结合转介干预绿色通道,规范“预防—预测—预警—干预”全链条操作流程,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5)渗透融合常态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警务化管理、劳动教育等工作融合,形成“处处有心育、事事能育心,赋能学生成长、赋能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四川警察学院)
【网络安全】
●西南石油大学筑牢网络安全堤坝护航学生健康成长。(1)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成立以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网络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立足“集约化、平台化、一体化”建设目标,构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等平台,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2)筑牢“一张网”防护堡垒。构建数字化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对15类网络安全资产信息动态管理。落实最小化授权管控,设立访问隔离策略300余条,对重要业务终端、子网络进行有效防护隔离。参加公安、网信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攻防演练,强化应急处置。建立常态化安全值守保障机制,确保“岗上有人,指令可达,措施有效”,保障校园网络运行平稳。(3)推动“一条链”育人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企业观摩、新生入学安全教育等活动。举办培训沙龙、攻防实练、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实现以培促学、以赛促练、以教促研。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设安全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组建学生技术团队,引导学生参与入侵检测、安全加固等技术研究。5年来,师生团队有95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行业网络安全竞赛奖项。(教育信息化处、西南石油大学)
【简讯】
▲7月12日,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资助工作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全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讨会在西南石油大学召开。长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围绕资助育人、研究生资助作专家辅导,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川北医学院作工作交流。(资助中心)
▲7月9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全省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专题培训班在成都开班。此次培训面向三州地区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政策等方面展开学习研讨。(语言文字教材处)
▲7月9日,教育厅印发《四川省教育厅关于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校服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强制性标准不合格企业处理情况的通报》,将连续两年校服抽查强制性标准不合格企业列入“黑名单”,并要求各地各校三年内不得向列入“黑名单”的企业采购校服,进一步健全校服现代治理体系,提升校服管理水平。(基建后勤处、基建后产中心)
▲7月6日,四川省大学生数智化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决赛在西华大学举办。本届大赛决赛共有46所本科院校166支队伍664名学生参加,其中新文科组142支队伍,新工科组24支队伍。经过两天角逐,评选出一等奖14个、二等奖29个、三等奖45个。(高教处)
▲7月5日,四川省“知行合一践真知 感恩奋进新征程”大思政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此次活动以大学生寒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延伸和思政课实践教学为重点,以“探源红色巴蜀”“寻脉巴蜀文化”“播种生态文明”“体悟社情民情”“奋进伟大征程”五大专题为重要脉络,组织高校学子深入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进行实践。(宣思统处)
▲7月5日,我省2024年艺体类各批次开始录取时间公布。7月8日左右录取艺术类本科提前批;7月14日左右录取省级公费师范生本科;7月19日左右录取艺术体育类本科批;8月5日左右录取艺术体育类专科批。各批次征集志愿时间为7月14日左右录取省级公费师范生本科;7月23日左右录取艺术体育类本科批;8月7日左右录取艺术体育类专科批。(省考试院)
▲7月4日至5日,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本次培训围绕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通过专题辅导、案例分享等形式开展。(教育信息化处)
▲7月4日至5日,四川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暨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交流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通过学习借鉴优秀教学成果,扎实推进成果的实践转化与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效能,促进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科院)
▲7月4日,教育厅召开2024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专题座谈会。会议要求各校外培训机构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把握规则,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规范暑期校外培训行为。(校外教育监管处)
▲7月3日,四川省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教师跟岗实践项目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在绵阳成功举办。通过工作报告、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专家点评指导等方式总结四川教师培训经验、展示跟岗实践项目成果、引领教师精准培训改革。(教师发展中心)
▲7月2日,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第七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2所第七届主席团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与全国优秀高职学校交流互鉴,展示四川高职良好形象,促进四川高职内涵建设,推动四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7月1日,由四川省残联、教育厅联合举办的2024年四川省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在乐山师范学院开班。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特教学院手语骨干教师的国家通用手语使用能力、推广能力,为全省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奠定良好基础。(语言文字教材处)
▲6月30日至7月2日,四川省第二届民族地区学前学普教师辅导员技能大赛决赛和学普儿童普通话展示活动在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举行。活动分享一年来学前学普新成果、检阅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民族教育处、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