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六大优势产业对接行动、特色优势学科赋能行动、访企拓岗就业优先行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原始动力
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确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基础与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发展思路,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激活创新“源头活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改进科研评价导向,建立长周期评价、同行评价“双评价”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出台激励性措施,打出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组合拳”,推动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和关键配套产品。近年来,学校基础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师相继在JACS、ANGEW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校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二、实施六大优势产业对接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创新活力
落实四川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强化政策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制定《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与地方共建成果转化中心、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对接行动,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32个,建立“学校对市(州)、学院对县(区)、团队对企业”工作机制。学校负责同志带队赴成都、绵阳、宜宾、泸州、攀枝花等优势产业集聚地考察学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组织科研团队到九洲集团、长虹集团、五粮液集团、泸州老窖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成果推介、合作洽谈,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转化应用科技成果60余项,城镇有机固废生物炼制产乳酸、飞灰资源化利用等3项技术成果进入产业化中试阶段。
三、实施特色优势学科赋能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多方合力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凝聚特色优势学科力量,开辟产业融合新领域,在县域经济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打造“所有学科动员、特色学科集群”模式,整合城乡融合、教育培训与社会管理、文创与艺体展演三类研究力量,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生态保护、音乐舞蹈创作、教育心理培训等,组建29个科研团队。深入实施特色优势学科赋能行动,主动服务对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2年,特色团队为省内80余个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布局、文旅规划技术服务100余项,开展各类教育培训200余场。舞蹈团队创作的舞蹈“心有所蜀”入选国家大剧院第十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承担第31届成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青春之光》《青春友谊》两个节目的表演任务。
四、实施访企拓岗就业优先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人才潜力
把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搭建精准匹配的就业供需平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装上人才“驱动器”。建立“1+2”岗位拓展长效机制,以“访企拓岗促就业”为中心,制定《建设高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拓展优质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施方案》两项制度。打造“3+4”校地企互动模式,以岗位需求、合作需求、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校地校企联动、实习就业增效、教育教学改革、长效机制建立。目前,学校实地走访了重点用人单位60余家,来校招聘单位提供就业岗位5.7万个,岗位供需比为1:4.8。构建“5+6”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常态化组织大型综合双选会、中型行业双选会、校友单位招聘会等五类招聘活动,全面做好“进支部、进宿舍、进家庭、进云端、进课堂、进企业”就业指导“六进”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