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权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第0360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相关成员单位的职责中。
二是畅通服务渠道,团委不断夯实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采取“线上心理咨询+线下品牌活动”方式,建立一批24小时通信畅通、在线值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持续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提供科学的咨询、指导和帮助,每年接听青少年心理问题热线6000余起,开展心理疏导、安全自护、防性侵等主题活动100余场次;同时编印并发放“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知识系列手册,增强青少年自护意识、提高青少年自护能力。卫生健康部门持续做好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继续加强省级96111及各市(州)心理援助热线运营管理,进一步规范热线宣传与使用、人员培训等,为青少年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是在教育经费中列出专项经费,中小学校单列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经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活动正常开展。
二、关于发挥好家校主阵地作用的建议
一是强化家庭教育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家庭教育范畴,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二是压实学校教育责任,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在1200人及以上的农村学校和在校学生人数在1000人及以上的城、镇学校,以校为单位配备专职教师”的师生配备比,推进配足专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着力建设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队伍,在“国培”“省培”项目中将心理健康纳入培训内容。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推动各地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结合全面改薄、标准化建设等工作,通过改、扩建,调剂校舍设备等建设和完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新建学校规划建设心理辅导室,并按《指南》标准配置。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其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作用。
三是完善家校携手共育机制。指导中小学校统筹和畅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家校沟通渠道,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组织社会实践和亲子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不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指导家长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掌握亲子沟通交流的方法技能,理性对待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避免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的产生。严格规范家校联系,坚决防止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向学生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关于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格局的建议
一是扶持和培育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发展以青少年心理疏通、精神慰藉为重点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设置面向青少年开展心理服务的社工专业岗位。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动员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志愿者,面对特殊青少年群体,通过团体辅导、个案咨询、心理热线等方式分类分级开展心理评估、情绪疏导、情感慰藉、危机干预等专业心理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
二是加强未成年人心理疾病医疗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精神卫生健康厅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借助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对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师生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推动建立医教结合的心理干预机制,组建学校、家庭、社会、社会化专业力量等干预队伍,完善心理专家与学校结对共建机制,加强优质心理服务资源供给,推动医教结合,为青少年儿童主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及时实施心理干预。
三是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关注氛围。宣传、民政等部门持续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规范化建设,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和文明校园测评细则,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行动,加强对各类媒体相关新闻事件报道的指导和规范,加大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力度,整治非法有害出版物,共同推动构建党委统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探索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同心圆”维护服务计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现有阵地搭建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资源力量壮大心理健康辅导专兼职队伍,结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和家庭需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集中服务、站点服务、结对服务、点单配送服务等形式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带动学校社区、家庭多方参与、联动共建,引导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教育厅
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