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紧盯8.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就业现实问题,强化控辍保学、教育资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薄弱学校建设、职业技能培养,通过解决一人读书、帮助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持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效。
一、建立控辍保学“专账”,全面保障就学机会
完善县、乡镇、学校、村和家庭“五位一体”控辍保学体系,确保适龄学生应入尽入、应读尽读。进行网格化摸排,建立定期比对、定期核查、定期登记机制,重点摸排边远山区、单亲和孤残家庭、流动和无户籍人口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实行台账化管理,建立由教师造册登记、学校汇总上报、乡镇村社协调核实、教育部门审核的“两类四本”台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两类人群,县、乡、村、校四本入学台账),依托全市教育扶贫信息云平台,实行控辍保学信息动态管理。开展针对性关爱,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主力、家庭主责的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作机制,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足额落实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公用经费补助,建成留守儿童之家近600个。按不低于标准的2倍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残疾学生“营养餐”补贴,免除高中残疾学生学费,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给予在校残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7000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二、筹集教育资助“专款”,全力帮助贫困学子
发挥教育资助“兜底”作用,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资助“一人不少”“一分不少”。健全学生资助体系,按照资助对象、力度、分配、发放“四个精准”要求,刚性落实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资助政策,优先落实贫困家庭孩子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义务教育“三免一补”、高中教育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大学教育奖贷助补减等。用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送贷到乡、送贷到校、送贷到户的办理方式和加班服务、免费服务、志愿服务的服务方式,打通助学贷款“最后一公里”。2014年以来,累计为10.8万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8.3亿元。发动社会力量助学,畅通慈善总会、团委、妇联等部门信息交流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先后整合社会捐赠资金7800余万元,惠及全市特困师生5万余人。
三、推进招生计划“专列”,推动优质资源普惠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让更多贫困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专列普通高考专项招生计划,2014年以来,争取国家和地方两个专项计划6045名,实际录取6218名。每年协调近50所全国知名高校来巴免费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对贫困生申报专项计划实行一对一指导。专列示范性普高专项招生计划,每年在全市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预留一定比例,按照录取线最高可降60分,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惠及1万余名贫困家庭学生。专列优质民办学校专项招生计划,动员优质民办学校对品学兼优贫困学生落实“减免奖补”政策。
四、开展职业技能“专培”,助力贫困人口致富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能、发展生产。开办村政学院,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开发党性教育、村镇治理、村镇工作基础等“3+N”特色课程,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助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市近3600名村(社区)干部在村政学院轮训或集中培训,482名学员进入村两委任职,培养致富带头人310人带动9700余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新培训方式,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方式,与企业共建汽修实训基地;开展特色种养殖、电商物流、旅游休闲等合作;推行工学交替,定向培育实用技术人才。成立巴山土鸡研究院,采取职业教育学校、研究院、专合组织、养殖农户、市场相结合方式,发展专合组织37个、养殖大户1200户,土鸡饲养突破100万只。开展定向培养,在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村医学、助产、护理专业,为农村医院免费定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450名。依托中职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夜校、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760余场,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五、实施薄弱学校“专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
加快改善乡镇和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就近有学上、上好学。建设标准化乡村学校,累计投入22亿元,改造薄弱学校405所,建成周转宿舍4885套,按需恢复村小21所,建成“巴山新居”学校138所,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通宽带率和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达100%,全市187个乡镇标准中心校和贫困村校“十个一”建设全面建成达标。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输送紧缺薄弱学科教师7000余人。市级财政每年预算补充不少于200万元专项资金,累计培训教师9万余人次,60%以上用于乡村教师培训。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全市120所城乡学校结对发展,108支“名师支教队”定期深入贫困村小、农村边远薄弱学校送教,帮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