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日报连发五篇署名文章

  • 2024年03月18日 15时02分
  • 来源: 川观新闻
  • 【字体:
  • 近日,经济日报连发五篇金观平署名文章阐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指出,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

    ·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

    ·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

    ·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

    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

    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各地要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方能做到稳中求进;

    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

    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

    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牢牢咬住高端化不断跃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用好智能化手段,立足不同细分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

    要推进绿色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三、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破除,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开放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也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观一域也要知全局。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眼下,某些城市出台文件,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5G通信与新一代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等一股脑地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以生产要素机械性、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反映出的正是在全局观上的欠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乘势而上、善作善成。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地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时、度、效,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规划,加强分类指导,持续提升具体执行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确保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集中到关键领域、重点方向,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就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更是对政绩观一以贯之的要求。摆脱一哄而上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让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踏踏实实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主旋律。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找准着力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参加团组活动,都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开拓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而动。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

    各地各行业抢抓机遇,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迫切感和行动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足够的热情与敏锐,也要保持必须的清醒和冷静,明确本地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谋定而动。

    有些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有成熟的条件,并取得一定成果,可以出大力、挑大梁,而有些地方则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产业基础,优化调整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要根据各地差异、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客观看待区域发展落差,把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稳扎稳打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真正实现发展动能的转变,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日报连发五篇署名文章

  • 2024年03月18日 15时02分
  • 来源: 川观新闻
  • 近日,经济日报连发五篇金观平署名文章阐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指出,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

    ·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

    ·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

    ·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

    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

    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各地要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方能做到稳中求进;

    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

    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

    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牢牢咬住高端化不断跃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用好智能化手段,立足不同细分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

    要推进绿色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三、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破除,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开放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也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观一域也要知全局。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眼下,某些城市出台文件,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5G通信与新一代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等一股脑地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以生产要素机械性、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反映出的正是在全局观上的欠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乘势而上、善作善成。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地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时、度、效,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规划,加强分类指导,持续提升具体执行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确保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集中到关键领域、重点方向,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就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更是对政绩观一以贯之的要求。摆脱一哄而上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让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踏踏实实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主旋律。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找准着力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参加团组活动,都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开拓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而动。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

    各地各行业抢抓机遇,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迫切感和行动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足够的热情与敏锐,也要保持必须的清醒和冷静,明确本地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谋定而动。

    有些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有成熟的条件,并取得一定成果,可以出大力、挑大梁,而有些地方则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产业基础,优化调整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要根据各地差异、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客观看待区域发展落差,把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稳扎稳打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真正实现发展动能的转变,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