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新时代 新生活 新跨越——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综述

  • 2020年03月10日 09时59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曾经“一步跨千年”,今朝脱贫再跨越。

    2月18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甘洛、雷波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凉山,这片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正被次第攻破。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但凉山各族干部群众正鼓足干劲,双线作战,“两手抓,两手硬”,力争让余下的喜德、普格、越西、昭觉、金阳、布拖、美姑等7个县加快脱贫摘帽,全州530万各族人民将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距离县城17公里,海拔2500米至3200米,一年5个月属冬季气候。在政府和对口支援单位电力部门帮扶下,建起了彝家新村和产业园区,如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900多元。记者钟华林摄

    脱贫星火正连成片

    初春的暖阳下,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一片黄墙黑瓦的彝家新居满是暖意。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家就在这片新居之中。

    虽然已过去两年多,吉好也求仍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到村子里考察时的细节。如今,他与村民们搬出了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住进了配套齐全的新居,养殖种植加打工收入,去年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3年前的不足2000元攀升到9000多元。吉好也求家3个学生与村里其他适龄青少年无一辍学。

    地处大凉山深处的昭觉虽然还未全县脱贫,但如三河村一样的脱贫星火正连成一片。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70年前,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交通闭塞等多种原因,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夕,凉山仍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5万人,2072个贫困村中就有1350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对彝区群众十分牵挂。2018年春节前夕,在凉山脱贫攻坚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

    四川省和凉山州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凉山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12个方面34条“含金量”颇高的政策措施,派出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5700多名骨干党员干部长期驻扎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助力脱贫攻坚。与此同时,中央有关部门和广东、浙江两省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等模式,也给予了有力支持。四川省内还形成了“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尽锐出击、聚焦聚力、多方支持、广泛参与、立体攻坚。近年来,凉山既按照全国“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严格对标,精准施策,又结合凉山的特殊情况,紧紧抓住超生、辍学等问题,各个击破,一体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凉山全州已累计退出贫困村1772个、减贫80.14万人,木里等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富民产业迅速发展

    3月上旬,乍暖还寒。

    在普格县五道箐乡草莓大棚基地的公路边,村民曲比子沙正站在一顶帐篷前售卖刚摘下的草莓;不远处,10多位彝族妇女分散在大棚里熟练地采摘新鲜草莓。乡党委书记李天云介绍,去年,当地112户贫困户分别从基地分得数千元不等的红利,数十位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可获得万元以上的劳务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许多贫困户收入大幅增加。

    邓家坝村是越西县丁山乡最早的脱贫村,乡党委书记王怀颖分析说,脱贫的关键因素就是通过政府引导、大户带动,使村里的产业结构实现大力调整,全村目前已经种植优质苹果560多亩。随着盛果期的到来,农民收入还将快速增长。

    凉山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必须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凉山发展以核桃为主的“1+X”生态林业、“果薯蔬草药”农牧业,新建“1+X”林业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基地34万亩,完成核桃嫁接100万亩,新增水果种植面积6.8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1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9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37.76万亩;出栏生猪、牛、羊、小家禽分别达444.53万头、38.54万头、435.38万只、2018.48万只。全州种养大户突破10万户、家庭农场273个,各类经营主体农户带动面达75%以上,现已脱贫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是改变大凉山落后生产耕作方式的一场革命。”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说。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大凉山”苦荞茶、西昌葡萄、会理石榴、会东烤烟、宁南茧丝、雷波脐橙等形成品牌效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08元、年均增长10%以上,广种薄收、缺吃少穿的历史一去不返。

    修路搬迁齐头并进

    沟壑纵横的地貌,使大凉山许多地方交通极为不便,大大小小的“悬崖村”遍布各地。

    攻克堡垒,交通先行。两年前,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对口帮扶下,一条长4公里、宽4.5米的通村产业公路向大山深处挺进,使世世代代封闭的普格县特尔果乡洛脚俄补村的发展前景豁然开朗。驻村第一书记刘明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村里的产业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两年间,过去只产土豆玉米的山村,养鸡5000多只、羊2000多只、牛300多头,还种下400多亩桃、果桑和石榴,收入快速翻番,今年即可按期脱贫,随着果树陆续挂果,致富奔小康也指日可待。

    截至2019年底,凉山全州公路总里程达2.7万余公里,较2012年增加约三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新改建成农村公路2.1万公里,新增217个乡镇、289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了全州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两个100%”目标,乡镇、建制村客运通达率分别达到97.8%、98.4%。

    对那些“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山村,凉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使这部分群众真正实现了“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断穷根”。

    易地扶贫搬迁是凉山州“十三五”脱贫攻坚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搬迁总任务达35.32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6%。凉山州发改委介绍,截至目前,全州“十三五”期间7.44万户35.32万人的搬迁任务,住房主体已全部完成,建成住房可容纳6.75万户31.78万人,建成率90%;搬迁入住5.88万户27.45万人,入住率77.7%。全州正在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安置点复工率已达97.3%,剩余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6月底前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初春以来,天气晴好,凉山各地农村住房建设已逐步恢复。

    住房安全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标志,凉山坚持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通过整村规划、连片推进新村新寨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州累计83%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

    在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贫困户阿来伍切一家两年多前与其他村民一道,搬进了新房。8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房,加上衣柜、沙发等家具,阿来伍切自己只花了2000元钱,其他都由政府与帮扶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阿来伍切的干劲更足了。他让刚结婚的大儿子带上新媳妇到山东打工,小两口去年挣回10万多元;自己与老伴在家一方面照顾还在上学的孩子,一方面养猪、种地、当护林员,一年下来也挣下两三万元。

    在凉山,彝族同胞们正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挣脱贫困的束缚,改变自己的生活。据介绍,近年来,当地民众外出务工的意愿明显增强,去年有约130万人外出务工,许多贫困户因而“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凉山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许多有新意的扶志扶智激励约束措施,总结推广以奖代补、星级激励、积分制管理等做法,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支持适龄青少年上学读书,2.2万名贫困户失辍学子女全部劝返复学,因贫失学问题基本解决;深入实施彝区、藏族聚居区“9+3”免费教育计划,累计招收1.9万余名学生到内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鼓励村民们上农民夜校学习农业技术、外出打工的各项技能,培养讲究卫生好习惯,形成移风易俗好风气。

    凉山还面临剩余的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7个贫困县摘帽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思想不能松懈,时间必须抓紧,工作必须扎实。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兄弟省份、兄弟市区的有力帮扶,有全州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凉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得以历史性解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者 钟华林 刘畅)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时代 新生活 新跨越——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综述

  • 2020年03月10日 09时59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曾经“一步跨千年”,今朝脱贫再跨越。

    2月18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甘洛、雷波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凉山,这片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正被次第攻破。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但凉山各族干部群众正鼓足干劲,双线作战,“两手抓,两手硬”,力争让余下的喜德、普格、越西、昭觉、金阳、布拖、美姑等7个县加快脱贫摘帽,全州530万各族人民将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距离县城17公里,海拔2500米至3200米,一年5个月属冬季气候。在政府和对口支援单位电力部门帮扶下,建起了彝家新村和产业园区,如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900多元。记者钟华林摄

    脱贫星火正连成片

    初春的暖阳下,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一片黄墙黑瓦的彝家新居满是暖意。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家就在这片新居之中。

    虽然已过去两年多,吉好也求仍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到村子里考察时的细节。如今,他与村民们搬出了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住进了配套齐全的新居,养殖种植加打工收入,去年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3年前的不足2000元攀升到9000多元。吉好也求家3个学生与村里其他适龄青少年无一辍学。

    地处大凉山深处的昭觉虽然还未全县脱贫,但如三河村一样的脱贫星火正连成一片。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70年前,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交通闭塞等多种原因,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夕,凉山仍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5万人,2072个贫困村中就有1350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对彝区群众十分牵挂。2018年春节前夕,在凉山脱贫攻坚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

    四川省和凉山州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凉山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12个方面34条“含金量”颇高的政策措施,派出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5700多名骨干党员干部长期驻扎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助力脱贫攻坚。与此同时,中央有关部门和广东、浙江两省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等模式,也给予了有力支持。四川省内还形成了“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尽锐出击、聚焦聚力、多方支持、广泛参与、立体攻坚。近年来,凉山既按照全国“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严格对标,精准施策,又结合凉山的特殊情况,紧紧抓住超生、辍学等问题,各个击破,一体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凉山全州已累计退出贫困村1772个、减贫80.14万人,木里等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富民产业迅速发展

    3月上旬,乍暖还寒。

    在普格县五道箐乡草莓大棚基地的公路边,村民曲比子沙正站在一顶帐篷前售卖刚摘下的草莓;不远处,10多位彝族妇女分散在大棚里熟练地采摘新鲜草莓。乡党委书记李天云介绍,去年,当地112户贫困户分别从基地分得数千元不等的红利,数十位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可获得万元以上的劳务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许多贫困户收入大幅增加。

    邓家坝村是越西县丁山乡最早的脱贫村,乡党委书记王怀颖分析说,脱贫的关键因素就是通过政府引导、大户带动,使村里的产业结构实现大力调整,全村目前已经种植优质苹果560多亩。随着盛果期的到来,农民收入还将快速增长。

    凉山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必须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凉山发展以核桃为主的“1+X”生态林业、“果薯蔬草药”农牧业,新建“1+X”林业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基地34万亩,完成核桃嫁接100万亩,新增水果种植面积6.8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1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9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37.76万亩;出栏生猪、牛、羊、小家禽分别达444.53万头、38.54万头、435.38万只、2018.48万只。全州种养大户突破10万户、家庭农场273个,各类经营主体农户带动面达75%以上,现已脱贫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是改变大凉山落后生产耕作方式的一场革命。”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说。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大凉山”苦荞茶、西昌葡萄、会理石榴、会东烤烟、宁南茧丝、雷波脐橙等形成品牌效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08元、年均增长10%以上,广种薄收、缺吃少穿的历史一去不返。

    修路搬迁齐头并进

    沟壑纵横的地貌,使大凉山许多地方交通极为不便,大大小小的“悬崖村”遍布各地。

    攻克堡垒,交通先行。两年前,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对口帮扶下,一条长4公里、宽4.5米的通村产业公路向大山深处挺进,使世世代代封闭的普格县特尔果乡洛脚俄补村的发展前景豁然开朗。驻村第一书记刘明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村里的产业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两年间,过去只产土豆玉米的山村,养鸡5000多只、羊2000多只、牛300多头,还种下400多亩桃、果桑和石榴,收入快速翻番,今年即可按期脱贫,随着果树陆续挂果,致富奔小康也指日可待。

    截至2019年底,凉山全州公路总里程达2.7万余公里,较2012年增加约三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新改建成农村公路2.1万公里,新增217个乡镇、289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了全州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两个100%”目标,乡镇、建制村客运通达率分别达到97.8%、98.4%。

    对那些“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山村,凉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使这部分群众真正实现了“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断穷根”。

    易地扶贫搬迁是凉山州“十三五”脱贫攻坚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搬迁总任务达35.32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6%。凉山州发改委介绍,截至目前,全州“十三五”期间7.44万户35.32万人的搬迁任务,住房主体已全部完成,建成住房可容纳6.75万户31.78万人,建成率90%;搬迁入住5.88万户27.45万人,入住率77.7%。全州正在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安置点复工率已达97.3%,剩余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6月底前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初春以来,天气晴好,凉山各地农村住房建设已逐步恢复。

    住房安全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标志,凉山坚持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通过整村规划、连片推进新村新寨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州累计83%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

    在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贫困户阿来伍切一家两年多前与其他村民一道,搬进了新房。8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房,加上衣柜、沙发等家具,阿来伍切自己只花了2000元钱,其他都由政府与帮扶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阿来伍切的干劲更足了。他让刚结婚的大儿子带上新媳妇到山东打工,小两口去年挣回10万多元;自己与老伴在家一方面照顾还在上学的孩子,一方面养猪、种地、当护林员,一年下来也挣下两三万元。

    在凉山,彝族同胞们正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挣脱贫困的束缚,改变自己的生活。据介绍,近年来,当地民众外出务工的意愿明显增强,去年有约130万人外出务工,许多贫困户因而“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凉山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许多有新意的扶志扶智激励约束措施,总结推广以奖代补、星级激励、积分制管理等做法,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支持适龄青少年上学读书,2.2万名贫困户失辍学子女全部劝返复学,因贫失学问题基本解决;深入实施彝区、藏族聚居区“9+3”免费教育计划,累计招收1.9万余名学生到内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鼓励村民们上农民夜校学习农业技术、外出打工的各项技能,培养讲究卫生好习惯,形成移风易俗好风气。

    凉山还面临剩余的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7个贫困县摘帽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思想不能松懈,时间必须抓紧,工作必须扎实。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兄弟省份、兄弟市区的有力帮扶,有全州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凉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得以历史性解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者 钟华林 刘畅)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