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省政协委员、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秦启荣和记者聊起一个“奇怪”现象:与科研人员谈成果转化,大家的反馈不是感兴趣与否,而是根本就没想过。 有政府大力支持、有潜在市场收益,这种“名利双收”的好事为何不去想?“为这件事,我跑了不止一年。”秦启荣说,这是他长期关注的话题,辗转多个高校院所调研寻找答案。 四川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长期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 一位科研人员告诉秦启荣,作为二级教授,每年学校要求发表SCI论文2篇,申报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有教学和教改任务,所有任务完成才算合格,才能拿到绩效奖金,“每天都为怎样完成考核任务忙碌,哪有时间去想成果转化?”成果转化不算本职工作。秦启荣感慨,一些学者说起成果转化,甚至会用“耽误工作”来形容。 随着交流与调研的深入,秦启荣的思路逐渐清晰:科研人员考核“指挥棒”要改,需要优化现行人才评价体制、科技评价体制。“不管建平台还是出台支持政策,都是政府在‘搭台’,但科研人员若没有动力,再好的舞台也很难找到好‘演员’来唱戏。”有必要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加入考核指标体系,将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在内。 秦启荣注意到,2018年我省从多个角度着手,激励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由20个扩大到45个,落实新的科研人员评职称基本条件,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成果转化类,并分别提出评价标准。此次参会,秦启荣将围绕优化人才和科技评价体制建言,“一年的思考在脑中发酵,希望这次能与其他委员一起联名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