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达州转移输出农民工173.6万人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脱贫攻坚吹响冲锋号,全面小康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期,达州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千方百计稳岗位、促输送、保就业,将求职者就业之路照亮。
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54.32%;城镇登记失业率4.03%,控制在目标4.2%以内;转移输出农民工173.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0亿元;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1099人,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1.13万人。这串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掷地有声的“稳就业”举措。
稳就业与防疫情并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外出务工人员返程务工推迟。
“我们在网上试了好多次,都没买到票,那边的工厂又在等人开工。正当心急火燎时,我接到了乘坐返工专列的电话……”今年3月,通川区的王耀俊在家待了两个多月后,终于迎来了返厂的希望。
3月7日,达州至惠州的火车缓缓停靠在站台上。和王耀俊处境一样的上千名农民工戴着口罩,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车厢,赶往各自的务工地。
为保障农民工有序返岗,春节后,市人社局及时成立农民工安全返岗暨稳就业工作专班,主动对接深圳、福州、重庆等38个市,收集企业复工复产、疫情管控、通关手续等信息,及时整合公安、卫健、交通、经信等部门资源力量,全覆盖开展返乡农民工排查、疫情知识宣传、证照办理、健康检查、运力保障和线上招聘等服务,累计开通客运专车421班次、专列10趟、专机1班次,有序组织农民工等外出务工121.74万人,返岗率达99.8%。
同时,为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市多措并施稳定就业形势。目前,我市建立重点企业24小时用工监测制度,动态掌握全市123家企业用工需求;实施线上“春风行动”,组织3000余家用工企业提供7万余个用工岗位,发放培训、岗位补贴资金3403万元,全力保障重点行业企业顺利实现复工复产;持续组织网络招聘活动85期次,帮助8000名劳动者实现就业;围绕疫情防控需要,开发社区公共卫生等临时公益性岗位10000余个,公益岗位托底安置1.15万因疫情无法返岗农民工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全市共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3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880.4万元,返乡下乡创业补贴218万元,扶持自主创业人员580人。
探索就业扶贫“达州新路”
“这里可以学到不少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听说待遇很不错,我还是多期待海员生活的。”“家里人不用担心我找不到工作了,学校直接和企业对接,好安逸。”海员班学员向记者说道。
“宣汉海员班”培训是中西部劳务协作输出走出的典型路子,是宣汉县携手浙江省舟山市共同探索的“结对共建、职教交流、培训就业”就业扶贫新模式。学员们在宣汉县接受基本技能培训后,统一前往舟山航海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实训。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不仅可以考取海员相关合格证书,培训结束后还能直接进入航运企业上船实习,实习结束后将正式成为一名海员。
达州市探索出的就业扶贫“达州新路”,除了东西部劳务协作,还有设置就业扶贫专员等。
“李大爷,这是我们开江县出的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像你这种有农场,养了好几十头牛的,完全可以去就业局申请创业补贴!”扶贫专员张涛是开江县“就业扶贫挎包服务队”的一员,他的工作是走进贫困户家中,将政策送至田间地头。
由于贫困村普遍存在村级脱贫攻坚力量薄弱的情况,全市选派优秀人员到村担任就业扶贫专员,从事就业扶贫工作。在贫困村配备就业扶贫专员108名,在派驻第一书记的非贫困村配备就业扶贫专员114名。同时,组建就业扶贫挎包服务队,上门为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的贫困群众提供“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技术”等服务,打通就业扶贫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有就业扶贫挎包服务队133支,成员428人。
2019年,达州市围绕“扶贫车间吸纳一批、返乡创业带动一批、技能技术帮扶一批、劳务协作输出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目标,编制《达州市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专项实施方案》《达州市支持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80余场(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32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7.2万个,开展公共就业服务20万余人次;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1.07万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过渡性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1564人。
就业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未来,达州市还将继续把就业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头、落实在行动里,成为照亮人民群众就业道路的不灭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