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贡茶
青城出茶,自古有名。唐代陆羽著《茶经》中就有“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青城县有散茶、末茶”记载。唐末五代毛文锡《茶谱》中也对青城茶作了详细记载,称其“皆散茶之最上者”。宋代《永康军贡目》中详列有青城山35个道观向朝廷敬献的贡茶数额,因此青城茶又称为“青城贡茶”,或称“洞天贡茶”。每年按例须拣上好细茶纳贡朝廷,以后相沿成习。
《灌县志·食货》记载,青城“清时有贡茶佳品入选。”贡茶数量亦较大。彭洵《灌记初稿》对贡茶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自康熙十三年布政司檄饬县属青城山三十五盭僧道,岁采芽茶八百斤,内拣极美贡茶六十斤,陪茶六十斤,官茶六百八十斤。道光四年裁减一百斤,岁采七百斤,内拣贡茶三十斤,陪茶二十斤,官茶六百六十斤,每斤给价百钱,立夏前五日自行采齐。”由于层层官员的勒索,清朝贡茶的数量不断增大,给种茶僧俗带来沉重负担,引来怨声载道。清嘉庆九年(1804年),四川当局根据当地僧道的吁请,核定了贡茶定额,并根据当地茶叶的出产期适当延缓了贡茶上交时限,之后不久,又在道光、光绪年间两度下调了贡茶定额,终使矛盾有所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