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酒文化风俗

  • 2024年06月21日 11时18分
  • 来源: 四川省情网
  • 【字体:
  • 自古以来,四川各地民间酒事活动活跃,成为推动川酒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在四川民风民俗中正月里亲朋相聚要喝“春酒”:三四月农忙开始,要喝“插秧酒”:五月端午节,城乡百姓都喝“雄黄酒”;七月八月,农家夏收,要喝“开镰酒”和“收镰酒”;“九月九,醪糟酒”,自头年九月至第二年九月,人们会尝到这种家酿甜酒,家家会酿,户户能做一碗醪糟白如玉,甜似蜜,再配上三个荷包蛋,是待客的佳品;十月的“丰收酒”,腊月的“祭灶酒”、除夕的“团年酒”“守岁酒”更是大事,辅之以唱川戏、要龙灯、猜灯谜,男女老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最为热闹。佳期的酒也很多,过生有“寿酒”,结婚有“喜酒”“送亲酒”,娃娃降生后有“满月酒”,办丧事有“白喜宴酒”,等等。这些酒事活动贯穿于大众一年到头的日常生活,寄托着蜀中百姓的喜怒哀乐,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际交往活动也打上了川酒的烙印,如自酒中的“勾兑”工艺,被用来说明“拉关系”“套近乎”等等人与人沟通的种种微妙行为。而且“勾兑”常常是在酒桌上宾主在推杯把盏中可以达到在其他场合难以达到的社交目的。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其中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等14个少数民族。从古至今,这些少数民族酿酒饮酒,每年都有各具特色的酒事活动,其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给巴蜀酒文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三月三”、藏族的沐浴节、回族的开斋节等等,各族人们都要以美酒相伴,穿上盛装,或庆祝丰收,或亲人团聚,或追思祖先,或迎接新年。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巴民春宴》一诗中描述道:“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喝“咂酒”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酒文化风俗,石达开曾赋诗赞之:“万颗明珠供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咂酒因其用竹管咂饮而得名,又称筒酒、咂嘛酒、钩藤酒、竿儿酒,多以高粱、小麦、玉米为原料发酵酿成。羌族人在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必饮咂酒。

    饮时,先向酒坛中注入清水,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揭竿开坛,点出数滴酒洒向四方,以敬天地祖先,紧接着念开坛语说明喝酒的理由,并开竿先品,后按长幼依次品试。大家用细竹管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后,再食酒渣,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酒酣耳热时,众人还要唱酒歌,跳莎朗,气氛热烈而奔放。咂酒也是羌族人在年节上的“推杆”比赛优胜者的奖品。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时,将自家酿制的酒置于坛内,取置堂桌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酒坛两旁大碗摆放鸡、鸭、鱼、肉等。席上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同时吃菜下酒,彼此不以为嫌。宾主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盛为热烈。藏族人所饮咂酒就是青稞酒,饮咂酒、跳锅庄是藏族人的传统。彝族、苗族的咂酒,其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味道纯正独特,饮法别具风格。几人对饮时,酒共贮于一坛内,各执咂酒竿一支伸入同一坛内吮吸。握竿动作、咂饮程序、对饮量等,都有一定规矩。

    四川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彝族、藏族、羌族、苗族、蒙古族、土家族等都有“唱酒歌”的民俗。酒歌是在酒席上劝酒、助兴、抒情所唱的歌。四川各少数民族的酒歌有待客酒歌、节日酒歌、婚礼酒歌、祝寿酒歌、孩子满月酒歌、乔迁新房酒歌、祭祀酒歌、丧礼酒歌;席间宾主以歌敬酒、劝酒、谢酒、拒酒,往往还伴有舞蹈,使得酒席气氛热烈愉快,宾主个性尽显。四川各少数民族的酒歌都具有有曲有套路,唱词即兴的特点,唱词常常运用“赋、比、兴”等中华民族传统手法还有不少赞美生活、教化礼节、讲说神话传说等内容,使得酒歌还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功能。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民间酒文化风俗

  • 2024年06月21日 11时18分
  • 来源: 四川省情网
  • 自古以来,四川各地民间酒事活动活跃,成为推动川酒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在四川民风民俗中正月里亲朋相聚要喝“春酒”:三四月农忙开始,要喝“插秧酒”:五月端午节,城乡百姓都喝“雄黄酒”;七月八月,农家夏收,要喝“开镰酒”和“收镰酒”;“九月九,醪糟酒”,自头年九月至第二年九月,人们会尝到这种家酿甜酒,家家会酿,户户能做一碗醪糟白如玉,甜似蜜,再配上三个荷包蛋,是待客的佳品;十月的“丰收酒”,腊月的“祭灶酒”、除夕的“团年酒”“守岁酒”更是大事,辅之以唱川戏、要龙灯、猜灯谜,男女老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最为热闹。佳期的酒也很多,过生有“寿酒”,结婚有“喜酒”“送亲酒”,娃娃降生后有“满月酒”,办丧事有“白喜宴酒”,等等。这些酒事活动贯穿于大众一年到头的日常生活,寄托着蜀中百姓的喜怒哀乐,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际交往活动也打上了川酒的烙印,如自酒中的“勾兑”工艺,被用来说明“拉关系”“套近乎”等等人与人沟通的种种微妙行为。而且“勾兑”常常是在酒桌上宾主在推杯把盏中可以达到在其他场合难以达到的社交目的。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其中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等14个少数民族。从古至今,这些少数民族酿酒饮酒,每年都有各具特色的酒事活动,其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给巴蜀酒文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三月三”、藏族的沐浴节、回族的开斋节等等,各族人们都要以美酒相伴,穿上盛装,或庆祝丰收,或亲人团聚,或追思祖先,或迎接新年。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巴民春宴》一诗中描述道:“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喝“咂酒”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酒文化风俗,石达开曾赋诗赞之:“万颗明珠供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咂酒因其用竹管咂饮而得名,又称筒酒、咂嘛酒、钩藤酒、竿儿酒,多以高粱、小麦、玉米为原料发酵酿成。羌族人在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必饮咂酒。

    饮时,先向酒坛中注入清水,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揭竿开坛,点出数滴酒洒向四方,以敬天地祖先,紧接着念开坛语说明喝酒的理由,并开竿先品,后按长幼依次品试。大家用细竹管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后,再食酒渣,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酒酣耳热时,众人还要唱酒歌,跳莎朗,气氛热烈而奔放。咂酒也是羌族人在年节上的“推杆”比赛优胜者的奖品。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时,将自家酿制的酒置于坛内,取置堂桌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酒坛两旁大碗摆放鸡、鸭、鱼、肉等。席上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同时吃菜下酒,彼此不以为嫌。宾主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盛为热烈。藏族人所饮咂酒就是青稞酒,饮咂酒、跳锅庄是藏族人的传统。彝族、苗族的咂酒,其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味道纯正独特,饮法别具风格。几人对饮时,酒共贮于一坛内,各执咂酒竿一支伸入同一坛内吮吸。握竿动作、咂饮程序、对饮量等,都有一定规矩。

    四川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彝族、藏族、羌族、苗族、蒙古族、土家族等都有“唱酒歌”的民俗。酒歌是在酒席上劝酒、助兴、抒情所唱的歌。四川各少数民族的酒歌有待客酒歌、节日酒歌、婚礼酒歌、祝寿酒歌、孩子满月酒歌、乔迁新房酒歌、祭祀酒歌、丧礼酒歌;席间宾主以歌敬酒、劝酒、谢酒、拒酒,往往还伴有舞蹈,使得酒席气氛热烈愉快,宾主个性尽显。四川各少数民族的酒歌都具有有曲有套路,唱词即兴的特点,唱词常常运用“赋、比、兴”等中华民族传统手法还有不少赞美生活、教化礼节、讲说神话传说等内容,使得酒歌还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功能。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