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史称“诗圣”,他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唐诗“双壁”,他们集前代之大成分别把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杜甫与四川、与蜀酒关系密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为避饥荒,携家迁到成都,投靠严武、高适、裴冕等友人。第二年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经过多年坎坷,杜甫和家人在草堂终于得到暂时的安定。杜甫在蜀中住了四年半,以草堂为家,还到过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这四年半是杜甫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流传至今的1400多首诗作,有271首是在四川写的。杜甫的生活中诗与酒密不可分。其诗酒生活,还可以在不少文人墨客诗画作品中看到。如《老杜浣花溪图》(注:作者矢名),画中杜甫酣醉中骑驴于浣花溪畔,从驴背上滑落下来却并不惊恐。宋代黄庭坚题有《老杜浣花溪图引》:“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山谷外集》卷四)。杜甫面对“国破山河在”而借酒浇愁,被后人称为“国愁”。元代李俊民为另一幅画《老杜醉归图》题诗二首:“寻常行处酒债,每日江头醉归”“百钱街头酒债,蹇驴醉里风光”(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卷四)。诗画结合,将杜甫的醉态勾画得惟妙惟肖。
杜甫在蜀的不少诗歌,直接写他对蜀中美酒的喜好。“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戏题寄汉中王三首》之二),这是赞蜀酒之美;“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即事》)、“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是叹寻酒之趣;“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简不用酤”(《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则分表“青城山乳酒”和成都“郫筒酒”两大美酒之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