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 2024年06月24日 15时2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把“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列为“五个统筹”之首,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整体来谋划,充分体现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牢牢抓住产业创新这个关键载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内在关联紧密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应用性技术创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过程。产业创新包括新产业的形成和既有产业的深度调整,是某一项技术创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技术创新引致产业结构性调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过程。四川众多的大院大所大学和国家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者,活跃在市场的各类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科技创新相对于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颠覆性、先导性和应用性特征,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方向和安全;产业创新相对于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载体性、集群性和场景性特征,事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质量和水平。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继土地、劳动、资本之后,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科技创新孕育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具有变革生产力、更新生产方式,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新产业生态的独特功能。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科技创新突破边际效益递减定律,具有倍增放大、赋能渗透、绿色生态的独特属性。科技创新与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融合,共同构成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载体。科技创新突出的经济属性,必然会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中凸显价值。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是科技创新的功能溢出,科学技术本身就具备形成新产业的能力,四川科技产业化、数字产业化就是我们熟悉的技术驱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载体和应用场景。实现市场价值的判别标准,在于科技创新的发现或发明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产业体系的复杂性和需求变化,有力引导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铸就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链接研究开发与产业需求,贯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不断开创四川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重大科技平台高端集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科技人才活力和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经济规模跃升全国第五、六大优势产业稳健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到位,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组建运行。面向现代化发展要求,四川依然存在如何更好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布局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掉链子”等关键问题。

    高位统筹促进高质量发展

    突出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夯实产业创新在新时代治蜀兴川大局中的基础地位,高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任务。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我省大院大所大学云集,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富集,是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要强化国家重要战略腹地建设,主动服务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计划,充分发挥西部唯一国家实验室、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作用,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放大技术溢出效应,“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结合四川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需求,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实施国家创新平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行动,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国家战略资源和四川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施好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聚焦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核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并力争在四川新布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量子科技、前沿半导体、元宇宙、生命科学、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要贯通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细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专项政策,动态调整产业细分方向,推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走深走实。

    大力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赋能六大优势产业新发展。要继续实施“四川省产业基础再造行动”,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布局一批产业技术基础攻关服务平台,动态筛选急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抓住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掉链子”关键点,构建跨领域、大协作、高效能的技术攻关体系,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围绕产业链,高效配置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赋能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发展。引导规上工业企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因地制宜协调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不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发展传统生产力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传统生产力依然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目前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左右。要根据国家关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界定和要求,根据四川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同时,要着力用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注重发展绿色生产力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和绿色转型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也是我省增长快、基础好、发展有优势的产业。要在建圈强链、上游矿产、储能技术、产品运输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支持重点区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支持有基础的地区按照产业链供应链规律,错位发展绿能产业。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风水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要做好统筹规划和风险预判,关注新能源领域国际竞争态势。注重绿能核心技术沉淀、链主企业作用发挥,产业链条空间布局优化等,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调整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是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全面创新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思维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按照先进生产力优化布局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立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践需要,研究突破经济区和行政区之间、央地之间、军民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促进,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贯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联动,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互支撑,不断促进我省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光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 2024年06月24日 15时2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把“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列为“五个统筹”之首,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整体来谋划,充分体现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牢牢抓住产业创新这个关键载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内在关联紧密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应用性技术创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过程。产业创新包括新产业的形成和既有产业的深度调整,是某一项技术创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技术创新引致产业结构性调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过程。四川众多的大院大所大学和国家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者,活跃在市场的各类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科技创新相对于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颠覆性、先导性和应用性特征,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方向和安全;产业创新相对于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载体性、集群性和场景性特征,事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质量和水平。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继土地、劳动、资本之后,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科技创新孕育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具有变革生产力、更新生产方式,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新产业生态的独特功能。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科技创新突破边际效益递减定律,具有倍增放大、赋能渗透、绿色生态的独特属性。科技创新与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融合,共同构成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载体。科技创新突出的经济属性,必然会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中凸显价值。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是科技创新的功能溢出,科学技术本身就具备形成新产业的能力,四川科技产业化、数字产业化就是我们熟悉的技术驱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载体和应用场景。实现市场价值的判别标准,在于科技创新的发现或发明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产业体系的复杂性和需求变化,有力引导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铸就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链接研究开发与产业需求,贯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不断开创四川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重大科技平台高端集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科技人才活力和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经济规模跃升全国第五、六大优势产业稳健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到位,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组建运行。面向现代化发展要求,四川依然存在如何更好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布局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掉链子”等关键问题。

    高位统筹促进高质量发展

    突出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夯实产业创新在新时代治蜀兴川大局中的基础地位,高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任务。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我省大院大所大学云集,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富集,是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要强化国家重要战略腹地建设,主动服务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计划,充分发挥西部唯一国家实验室、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作用,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放大技术溢出效应,“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结合四川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需求,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实施国家创新平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行动,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国家战略资源和四川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施好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聚焦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核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并力争在四川新布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量子科技、前沿半导体、元宇宙、生命科学、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要贯通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细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专项政策,动态调整产业细分方向,推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走深走实。

    大力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赋能六大优势产业新发展。要继续实施“四川省产业基础再造行动”,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布局一批产业技术基础攻关服务平台,动态筛选急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抓住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掉链子”关键点,构建跨领域、大协作、高效能的技术攻关体系,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围绕产业链,高效配置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赋能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发展。引导规上工业企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因地制宜协调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不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发展传统生产力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传统生产力依然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目前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左右。要根据国家关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界定和要求,根据四川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同时,要着力用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注重发展绿色生产力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和绿色转型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也是我省增长快、基础好、发展有优势的产业。要在建圈强链、上游矿产、储能技术、产品运输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支持重点区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支持有基础的地区按照产业链供应链规律,错位发展绿能产业。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风水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要做好统筹规划和风险预判,关注新能源领域国际竞争态势。注重绿能核心技术沉淀、链主企业作用发挥,产业链条空间布局优化等,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调整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是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全面创新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思维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按照先进生产力优化布局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立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践需要,研究突破经济区和行政区之间、央地之间、军民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促进,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贯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联动,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互支撑,不断促进我省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光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