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4年09月05日 18时36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切实把先进经验运用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推动我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乡村建设相关工作推进情况,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蒲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彭东,就“加快建设彰显巴蜀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欢迎两位。今天的直播将联合四川发布、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封面新闻、四川IPTV熊猫新闻频道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各位网友通过以上平台积极参与访谈互动。蔡巡,您好,首先请您跟我们屏幕前的网友们来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与大家一起互动交流,谢谢。

    主持人:

    好的,谢谢。请您简要介绍下关于我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总体情况?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好的,主持人。我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原则,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加快建设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力。

    总体目标上,对标“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系统推进乡村建设;根据我们统计全省26000余个行政村,目前基本达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行政村共有5400多个,其余的村,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到2027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宜居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繁荣发展,乡村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新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8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60%以上。

    到2035年,彰显巴风蜀韵的乡村风貌全域展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繁荣发展,和谐和睦文明乡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农民生活富裕美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我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四川省情农情,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高位部署,统筹推进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召开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席,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了深入安排部署,为全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凝聚了强大合力,营造了浓厚氛围。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层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印发《四川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方案》,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筹资方案》,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据可依、筹资有道,实现良好开局。

    二是坚持补短强基,大力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共建”。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对标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加快补短强基。另一方面,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项目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三是坚持兴产富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创新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引导农户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集体经济强村。

    四是坚持治理增效,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完善“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1+N+1”治理架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大范围培养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此外,改进乡村治理方式。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在1161个村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全域试点,建设“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2018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等重要指示,开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将“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在相关会议和文件中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出安排部署,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乡村生活更加便捷。目前,全省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6.9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5%,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行政村全部通4G网络和光纤宽带。村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已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02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提高到每月533元。

    二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省油菜籽、生猪出栏等15项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73%的村庄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5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率先出台《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8万个、家庭农场25.3万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39万个。村民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8元、增长7.1%。

    三是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文明乡风逐步形成。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在21个县(市、区)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治理架构。建成“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19个。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乡村环境显著改善。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98%和73%,累计2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四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虽然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尚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区域差异明显、发展基础薄弱、相关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乡村规划的短板较为明显。一方面以村为单位的规划编制率较低。相当部分村还无规划,仅凭当地领导的经验来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规划流于形式。一些投资主体或者地方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简单依赖规划设计公司编制规划,评审一过就完事,并真正发挥规划的作用。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方面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省30户及以上的自然村(组)还有20%左右未通硬化路。部分地方农村供电可靠性不强,农村天然气普及率较低,通讯基站还存在配套建设分布不均、密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后续管护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农村厕所在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存在“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现象。一些地方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存在厕所使用不规范、厕所粪污满了无人清掏等问题,群众意见较大。另一方面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村民生活便利度不够,配套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数字化管理运用不充分,“一老一小”服务能力较差。

    三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村域内发展业态单一。大部分的村主导产业是传统种养业,有农产品加工业的村不到一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村不到五分之一。农业品牌效益不强,大多停留在采摘、观光阶段,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还有待开发。有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跟风发展乡村旅游,没有人气、聚不了财气,造成不必要的投入浪费。产业发展程度较低。我省农产品初加工率为66%,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农产品品牌多而不响,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59个、农业企业及产品品牌816个,但知名度高、市场认可度高、溢价率高的“三高”名品较少。农产品综合效益不高。2023年,全省一产增加值6056.6亿元、全国第2。但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粮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比低,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率约60%,水果、茶叶等产出效益还不够高。

    四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要素保障还需加强。一方面,缺乏资金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点多面广,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巨大,有限的财政投入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矛盾突出,基层反映“等米下锅问题”强烈。另一方面,土地制约乡村建设。我省土地细碎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农业户籍人口人均耕地0.97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坡耕地面积比重高,山地丘陵地难以实施机械化耕种,土地整理成本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十分稀缺。此外,人才支撑乏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向城市,特别是部分基础条件差的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公共服务和产业建设不足加之缺少政策倾斜,人才引进十分困难。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一是抓好规划引领。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推进。立足城乡融合,坚持城乡规划统筹,防止照搬照抄城市模式,守住农业本底、农村本色,严格执行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彰显巴风蜀韵的美丽乡村。真正发挥规划引领发展、指导建设、优化布局的作用。每年因地制宜建设彰显巴风蜀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00个。

    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对标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立足四川不同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基础设施县乡村统筹,以中心村为节点,重点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物流、综合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县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形成系统、完善、现代化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理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管护责任体系,以清单形式明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等。

    三是抓好产业提质增效。聚焦稳产保供,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90个粮食主产县每县建设1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立足四川、面向西南的粮食高产“样板区”,确保“天府粮仓”真装粮、装好粮、多装粮。聚焦“土特产”大文章,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大力培育“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和精品品牌。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新业态,打造一批综合产值大、示范作用强、联农带农紧的区域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聚焦主体培育,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三年计划,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加快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逐步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聚焦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组织参与三级体系建设,在主体遴选和运营管理中发挥作用。

    四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好字当头”,保证改厕质量,确保建一座成一座用一座。有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分区分类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推动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有机衔接。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大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力度,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五是抓好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创新治理方式,在1161个村开展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推广运用“川善治”管理平台,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塑造乡风文明,实施“蜀乡新风”计划,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推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激发农民参与,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宣传引导,完善农民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加强农民培训和指导,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意愿。

    六是抓好要素保障。按照“市县主体、省级支持”的方式,抓好《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筹资方案》的贯彻落实,集中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乡村振兴基金作用,倾斜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化用地保障,市(州)、县(市、区)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合理需求,计划指标不足的,年底视全省计划指标节余情况,统筹调剂,予以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七是抓好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注重考核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强化结果运用,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在土地保障、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

    主持人:

    蒲江县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举措?

    蒲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彭东:

    蒲江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蒲江历史文化悠久,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蒲江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67%,素有“中国天然氧吧”之誉,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蒲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柑橘、茶叶、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55万亩,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近年来,蒲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眼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印发实施了《蒲江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蒲江县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丽蒲江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全域实施规划引领、基础设施等10项提升行动和35项具体措施。创新施行“战区制”,根据全县8个镇(街道)行政区域划分,组建“八大战区”,实施四大班子领导分队包片,高效统筹各个镇(街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蒲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大美形态正逐步构建。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提颜值与优品质相结合,全域建设“宜居”乡村。我们立足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新期待,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纵深推进“城管革命”,下大力气开展城乡“刮胡子洗脸”行动,“针灸式”开展场镇风貌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和卫生秩序提升,启动打造一百个最美村庄、一千个最美小组、一万个最美庭院,激励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植绿筑景、增花添彩、风貌整治,不断刷新“生态福地、大美小城”乡村“颜值”,获评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我们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全县实现硬化路“村村通”和全域“公交通”,城乡居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域天然气普及率达90%。同时抢抓市委市政府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为郊区新城赋能的重大机遇,与成都七中、嘉祥、金苹果等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是坚持兴产业与促增收相结合,全域建设“宜业”乡村。我们紧紧围绕蒲江柑橘、猕猴桃、茶叶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蒲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我们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全域全员全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两个替代”工程,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达75%以上,生态有机、绿色高端已成为蒲江农产品的响亮名片,去年全国柑橘丰产集中上市,销售价格普遍走低,蒲江“两个替代”产品却逆势而进,价格高出普通柑橘30%以上。我们坚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立足蒲江50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和区域水果集散中心的优势,启动打造立足西南、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万果博览荟”,努力把蒲江农业“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我们积极探索乡村生态价值转化蒲江路径,规划建设郊野总部重点片区暨成都(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目前起步区已签约引进科大讯飞、猪八戒网、成都产业集团等高能级企业,其中已落地纳税企业467家,实现税收3.7亿元,实现“0”到“1”的突破。

    三是坚持强治理与重引导相结合,全域建设“和美”乡村。我们多措并举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实现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里事”,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乡村自我发展、自我自治能力不断增强。我们持续开展乡村人才聚集行动,先后面向全国选聘46名乡村振兴“首席顾问”,柔性引入530余名海归、北上广“新村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新老村民在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中实现双向奔赴、融合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进一步强观念、改习惯、兴风尚。我们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在全省树响“蒲江一村一警”品牌,以“微网实格”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蒲江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成绩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绿色与发展并进,田园与城市共美”,聚焦产业发展、宜居环境、集体经济、乡风文明等重点领域持续用力,努力走出一条体现公园城市特点、独具天府文化气韵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新路径。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提升”:

    一是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强资金和力量整合统筹,结合片区开发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先行村重点村建设为示范,带动全域整体发展,确保“抓两头带中间”取得新成效。抓实村级带头人培育,不断激发村级内生动力,运用经营村庄新理念,促进村集体经济实现提质增效,确保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以上。

    二是加快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坚决避免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去建设乡村,坚决避免一味破旧立新、大拆大建,坚决避免盲目跟风、照搬照抄,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与田园风光、乡情乡愁融为一体,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

    三是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推动治理放活、自治激活,形成党政引导、群众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乡村治理工作推进机制。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稳步推进“一村一警”“一村一医”“一村一教”“一村一邮”“一村一企”,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以城乡环境“百千万工程”“我的家乡我建设”等活动为抓手,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真正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主持人:

    好的,谢谢。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了很多网友朋友们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一块儿来回答部分网友问题。

    网友土拨鼠:农村厕所改造在农村已经实施多年,厕所改造的大力推进,让无数农村人告别过去的老式旱厕,用上了跟城里一样的水冲式厕所,不过个别地区厕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化粪池质量差、新厕所蹲坑不结实、水管冬季结冰,无法冲水等等,遇到这类的问题怎么处理?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农村厕所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为切实提升农村改厕工作质量与实效,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选好技术模式。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充分考虑技术支撑、资金支持、群众意愿,选准选好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接受的改厕技术模式,防止因为技术模式选择不合理,导致厕所无法使用问题。二是严格质量管控。强化事前控制,实行首厕过关制,改厕项目村先行建设一个规范的改厕示范户,经审验通过后,再行整村施工建设。加强过程管控,严把改厕原材料准入关,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严把竣工验收,按照相关程序要求,制定完善验收办法、验收内容及标准,确保改一座成一座用一座。三是加强建后管护。指导各地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理念,制定适用本地区的农村卫生厕所建后管护细则,明确责任主体、清洁维护、问题处置等具体内容和要求,确保卫生厕所长期发挥效益。四是紧盯问题整改。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先后组织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和“回头看”工作,指导各地自下而上,逐村逐户逐厕排查摸底,全面建立改厕工作台账,分类有序推进问题整改。同时,不断完善农村户厕问题发现处理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网友泡沫: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如何持续提升治理水平?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一是探索治理手段。为解决乡村治理智能化、数字化难题,提升治理效率,我厅联合腾讯公司定制开发了“川善治”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平台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村级事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目前,入驻村庄2.7余万个,服务村民超780余万人,真正实现了“服务上云端、干部到身边”。以“川善治”为主要依托的“村级事务管理平台”获得中央网信办指导的2023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一等奖。二是开展试点示范。在1161个村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在乡村治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8个、示范村179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7个、示范村1195个。三是强化人才培育。大力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治理骨干。2022年以来,组织培训87期,培训人数达6100余人次,开班数和培训人数均居全国之首,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干部能力水平。

    网友青提:蒲江是柑橘、猕猴桃、茶叶等农产品种植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据了解,蒲江县“四化联动”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两个替代”具体是什么?有什么效果和作用?

    蒲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彭东:

    我们所说的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在柑橘、猕猴桃、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上,全域全员全力推广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两个替代”,从而实现农业的“绿色供给”和“绿色增收”。

    为了更好地推进“两个替代”工程,我们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

    一是我们整合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力量,凝聚“两个替代”工作合力。制定了《蒲江县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 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工作方案》,依托科技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发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以链条式思维推动“两个替代”落地落实。二是构建绿色种植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农资投入品市场三大体系,夯实“两个替代”发展根基。我们在全省率先以地方标准名义出台了《柑橘、猕猴桃、茶叶土壤改良技术规程》等16项团体标准,全域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构建覆盖种植生产、冷链分选、销售托管等全产业链的“两个替代”技术标准体系。我们还邀请科研院校专家学者,组建“两个替代”专家顾问团队,高水平开展“两个替代”标准制定、宣讲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县内,我们组建了蒲江县绿色农资协会,发布三大产业绿色投入品目录,强化行业自律监管和农资采购指导服务。三是聚焦种植、流通、销售三端重点,推动“两个替代”全域实施。我们大力推进“两个替代”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形成了“供销社+村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我们建立种植地块、施肥管理等生产信息农事档案,健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赋标”“赋码”管理。我们坚持“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以“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三大地标产品品牌为基石,深挖特色产业优势,培育“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大力举办品牌节会和组织参展参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以来,蒲江农业绿色高效、农民扩产增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发展能级不断提高。全县累计培育了绿色、有机、GAP等认证企业39家、有机产品49个,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蒲江爱嫒橙成为全国首个“碳标签”橙类水果。二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以来,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7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70%。耕地质量持续提升,经省农科院机构检测,“两个替代”种植区土壤中铬、汞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或远低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值,多数土壤肥力指标不同程度改善。三是品牌价值持续提升。成功孵化了“水口红”“丑美阿柑”等企业自主品牌20余个,“蒲江雀舌”成功入选首批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单,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三大地标产品稳居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榜单前40强,品牌价值总量达424亿元。四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2023年,“两个替代”优质柑橘成功入驻成都伊藤,卖出单个13元的“高价”;优质猕猴桃批量供应到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单价达每斤20元;纵观全县,“两个替代”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传统种植高出30%以上,参与“两个替代”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3—10万元不等。

    主持人:

    好的,感谢两位嘉宾做客我们的直播间,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四川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抓手,去年全年启动1000个省级示范村和100个精品村创建,旨在让更多乡村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多村民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和生态等领域振兴。去年,全省培育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六类乡村“头雁”1000人。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98%和65.6%。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离不开更加和谐的乡风文明。去年初,借助文化强省建设,四川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同步启动年度61个乡镇入选省级样板镇(乡、街道)和67个村入选省级样板村(社区)评选表彰。随后,四川省首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第三届“和美乡村健康跑”示范活动陆续举行。省政府正式公布四川传统村落名录,同步明确1165个入围古村落保护责任与开发红线。

    有颜值也有内涵,蜀乡大地上,乡村全面振兴更多“很好的样子”正在展现。

    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一次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4年09月05日 18时36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切实把先进经验运用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推动我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乡村建设相关工作推进情况,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蒲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彭东,就“加快建设彰显巴蜀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欢迎两位。今天的直播将联合四川发布、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封面新闻、四川IPTV熊猫新闻频道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各位网友通过以上平台积极参与访谈互动。蔡巡,您好,首先请您跟我们屏幕前的网友们来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与大家一起互动交流,谢谢。

    主持人:

    好的,谢谢。请您简要介绍下关于我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总体情况?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好的,主持人。我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原则,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加快建设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力。

    总体目标上,对标“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系统推进乡村建设;根据我们统计全省26000余个行政村,目前基本达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行政村共有5400多个,其余的村,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到2027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宜居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繁荣发展,乡村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新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8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60%以上。

    到2035年,彰显巴风蜀韵的乡村风貌全域展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繁荣发展,和谐和睦文明乡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农民生活富裕美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我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四川省情农情,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高位部署,统筹推进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召开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席,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了深入安排部署,为全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凝聚了强大合力,营造了浓厚氛围。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层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印发《四川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方案》,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筹资方案》,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据可依、筹资有道,实现良好开局。

    二是坚持补短强基,大力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共建”。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对标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加快补短强基。另一方面,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项目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三是坚持兴产富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创新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引导农户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集体经济强村。

    四是坚持治理增效,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完善“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1+N+1”治理架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大范围培养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此外,改进乡村治理方式。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在1161个村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全域试点,建设“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2018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等重要指示,开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将“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在相关会议和文件中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出安排部署,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乡村生活更加便捷。目前,全省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6.9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5%,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行政村全部通4G网络和光纤宽带。村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已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02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提高到每月533元。

    二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省油菜籽、生猪出栏等15项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73%的村庄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5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率先出台《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8万个、家庭农场25.3万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39万个。村民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8元、增长7.1%。

    三是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文明乡风逐步形成。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在21个县(市、区)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治理架构。建成“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19个。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乡村环境显著改善。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98%和73%,累计2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四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虽然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尚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区域差异明显、发展基础薄弱、相关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乡村规划的短板较为明显。一方面以村为单位的规划编制率较低。相当部分村还无规划,仅凭当地领导的经验来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规划流于形式。一些投资主体或者地方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简单依赖规划设计公司编制规划,评审一过就完事,并真正发挥规划的作用。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方面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省30户及以上的自然村(组)还有20%左右未通硬化路。部分地方农村供电可靠性不强,农村天然气普及率较低,通讯基站还存在配套建设分布不均、密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后续管护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农村厕所在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存在“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现象。一些地方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存在厕所使用不规范、厕所粪污满了无人清掏等问题,群众意见较大。另一方面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村民生活便利度不够,配套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数字化管理运用不充分,“一老一小”服务能力较差。

    三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村域内发展业态单一。大部分的村主导产业是传统种养业,有农产品加工业的村不到一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村不到五分之一。农业品牌效益不强,大多停留在采摘、观光阶段,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还有待开发。有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跟风发展乡村旅游,没有人气、聚不了财气,造成不必要的投入浪费。产业发展程度较低。我省农产品初加工率为66%,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农产品品牌多而不响,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59个、农业企业及产品品牌816个,但知名度高、市场认可度高、溢价率高的“三高”名品较少。农产品综合效益不高。2023年,全省一产增加值6056.6亿元、全国第2。但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粮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比低,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率约60%,水果、茶叶等产出效益还不够高。

    四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要素保障还需加强。一方面,缺乏资金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点多面广,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巨大,有限的财政投入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矛盾突出,基层反映“等米下锅问题”强烈。另一方面,土地制约乡村建设。我省土地细碎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农业户籍人口人均耕地0.97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坡耕地面积比重高,山地丘陵地难以实施机械化耕种,土地整理成本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十分稀缺。此外,人才支撑乏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向城市,特别是部分基础条件差的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公共服务和产业建设不足加之缺少政策倾斜,人才引进十分困难。

    主持人:

    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一是抓好规划引领。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推进。立足城乡融合,坚持城乡规划统筹,防止照搬照抄城市模式,守住农业本底、农村本色,严格执行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彰显巴风蜀韵的美丽乡村。真正发挥规划引领发展、指导建设、优化布局的作用。每年因地制宜建设彰显巴风蜀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00个。

    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对标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立足四川不同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基础设施县乡村统筹,以中心村为节点,重点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物流、综合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县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形成系统、完善、现代化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理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管护责任体系,以清单形式明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等。

    三是抓好产业提质增效。聚焦稳产保供,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90个粮食主产县每县建设1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立足四川、面向西南的粮食高产“样板区”,确保“天府粮仓”真装粮、装好粮、多装粮。聚焦“土特产”大文章,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大力培育“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和精品品牌。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新业态,打造一批综合产值大、示范作用强、联农带农紧的区域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聚焦主体培育,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三年计划,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加快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逐步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聚焦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组织参与三级体系建设,在主体遴选和运营管理中发挥作用。

    四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好字当头”,保证改厕质量,确保建一座成一座用一座。有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分区分类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推动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有机衔接。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大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力度,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五是抓好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创新治理方式,在1161个村开展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推广运用“川善治”管理平台,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塑造乡风文明,实施“蜀乡新风”计划,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推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激发农民参与,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宣传引导,完善农民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加强农民培训和指导,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意愿。

    六是抓好要素保障。按照“市县主体、省级支持”的方式,抓好《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筹资方案》的贯彻落实,集中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乡村振兴基金作用,倾斜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化用地保障,市(州)、县(市、区)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合理需求,计划指标不足的,年底视全省计划指标节余情况,统筹调剂,予以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七是抓好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注重考核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强化结果运用,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在土地保障、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

    主持人:

    蒲江县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举措?

    蒲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彭东:

    蒲江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蒲江历史文化悠久,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蒲江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67%,素有“中国天然氧吧”之誉,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蒲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柑橘、茶叶、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55万亩,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近年来,蒲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眼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印发实施了《蒲江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蒲江县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丽蒲江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全域实施规划引领、基础设施等10项提升行动和35项具体措施。创新施行“战区制”,根据全县8个镇(街道)行政区域划分,组建“八大战区”,实施四大班子领导分队包片,高效统筹各个镇(街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蒲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大美形态正逐步构建。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提颜值与优品质相结合,全域建设“宜居”乡村。我们立足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新期待,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纵深推进“城管革命”,下大力气开展城乡“刮胡子洗脸”行动,“针灸式”开展场镇风貌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和卫生秩序提升,启动打造一百个最美村庄、一千个最美小组、一万个最美庭院,激励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植绿筑景、增花添彩、风貌整治,不断刷新“生态福地、大美小城”乡村“颜值”,获评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我们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全县实现硬化路“村村通”和全域“公交通”,城乡居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域天然气普及率达90%。同时抢抓市委市政府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为郊区新城赋能的重大机遇,与成都七中、嘉祥、金苹果等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是坚持兴产业与促增收相结合,全域建设“宜业”乡村。我们紧紧围绕蒲江柑橘、猕猴桃、茶叶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蒲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我们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全域全员全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两个替代”工程,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达75%以上,生态有机、绿色高端已成为蒲江农产品的响亮名片,去年全国柑橘丰产集中上市,销售价格普遍走低,蒲江“两个替代”产品却逆势而进,价格高出普通柑橘30%以上。我们坚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立足蒲江50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和区域水果集散中心的优势,启动打造立足西南、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万果博览荟”,努力把蒲江农业“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我们积极探索乡村生态价值转化蒲江路径,规划建设郊野总部重点片区暨成都(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目前起步区已签约引进科大讯飞、猪八戒网、成都产业集团等高能级企业,其中已落地纳税企业467家,实现税收3.7亿元,实现“0”到“1”的突破。

    三是坚持强治理与重引导相结合,全域建设“和美”乡村。我们多措并举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实现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里事”,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乡村自我发展、自我自治能力不断增强。我们持续开展乡村人才聚集行动,先后面向全国选聘46名乡村振兴“首席顾问”,柔性引入530余名海归、北上广“新村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新老村民在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中实现双向奔赴、融合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进一步强观念、改习惯、兴风尚。我们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在全省树响“蒲江一村一警”品牌,以“微网实格”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蒲江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成绩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绿色与发展并进,田园与城市共美”,聚焦产业发展、宜居环境、集体经济、乡风文明等重点领域持续用力,努力走出一条体现公园城市特点、独具天府文化气韵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新路径。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提升”:

    一是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强资金和力量整合统筹,结合片区开发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先行村重点村建设为示范,带动全域整体发展,确保“抓两头带中间”取得新成效。抓实村级带头人培育,不断激发村级内生动力,运用经营村庄新理念,促进村集体经济实现提质增效,确保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以上。

    二是加快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坚决避免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去建设乡村,坚决避免一味破旧立新、大拆大建,坚决避免盲目跟风、照搬照抄,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与田园风光、乡情乡愁融为一体,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

    三是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推动治理放活、自治激活,形成党政引导、群众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乡村治理工作推进机制。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稳步推进“一村一警”“一村一医”“一村一教”“一村一邮”“一村一企”,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以城乡环境“百千万工程”“我的家乡我建设”等活动为抓手,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真正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主持人:

    好的,谢谢。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了很多网友朋友们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一块儿来回答部分网友问题。

    网友土拨鼠:农村厕所改造在农村已经实施多年,厕所改造的大力推进,让无数农村人告别过去的老式旱厕,用上了跟城里一样的水冲式厕所,不过个别地区厕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化粪池质量差、新厕所蹲坑不结实、水管冬季结冰,无法冲水等等,遇到这类的问题怎么处理?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农村厕所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为切实提升农村改厕工作质量与实效,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选好技术模式。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充分考虑技术支撑、资金支持、群众意愿,选准选好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接受的改厕技术模式,防止因为技术模式选择不合理,导致厕所无法使用问题。二是严格质量管控。强化事前控制,实行首厕过关制,改厕项目村先行建设一个规范的改厕示范户,经审验通过后,再行整村施工建设。加强过程管控,严把改厕原材料准入关,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严把竣工验收,按照相关程序要求,制定完善验收办法、验收内容及标准,确保改一座成一座用一座。三是加强建后管护。指导各地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理念,制定适用本地区的农村卫生厕所建后管护细则,明确责任主体、清洁维护、问题处置等具体内容和要求,确保卫生厕所长期发挥效益。四是紧盯问题整改。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先后组织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和“回头看”工作,指导各地自下而上,逐村逐户逐厕排查摸底,全面建立改厕工作台账,分类有序推进问题整改。同时,不断完善农村户厕问题发现处理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网友泡沫: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如何持续提升治理水平?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蔡军军:

    一是探索治理手段。为解决乡村治理智能化、数字化难题,提升治理效率,我厅联合腾讯公司定制开发了“川善治”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平台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村级事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目前,入驻村庄2.7余万个,服务村民超780余万人,真正实现了“服务上云端、干部到身边”。以“川善治”为主要依托的“村级事务管理平台”获得中央网信办指导的2023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一等奖。二是开展试点示范。在1161个村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在乡村治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8个、示范村179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7个、示范村1195个。三是强化人才培育。大力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治理骨干。2022年以来,组织培训87期,培训人数达6100余人次,开班数和培训人数均居全国之首,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干部能力水平。

    网友青提:蒲江是柑橘、猕猴桃、茶叶等农产品种植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据了解,蒲江县“四化联动”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两个替代”具体是什么?有什么效果和作用?

    蒲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彭东:

    我们所说的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在柑橘、猕猴桃、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上,全域全员全力推广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两个替代”,从而实现农业的“绿色供给”和“绿色增收”。

    为了更好地推进“两个替代”工程,我们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

    一是我们整合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力量,凝聚“两个替代”工作合力。制定了《蒲江县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 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工作方案》,依托科技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发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以链条式思维推动“两个替代”落地落实。二是构建绿色种植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农资投入品市场三大体系,夯实“两个替代”发展根基。我们在全省率先以地方标准名义出台了《柑橘、猕猴桃、茶叶土壤改良技术规程》等16项团体标准,全域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构建覆盖种植生产、冷链分选、销售托管等全产业链的“两个替代”技术标准体系。我们还邀请科研院校专家学者,组建“两个替代”专家顾问团队,高水平开展“两个替代”标准制定、宣讲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县内,我们组建了蒲江县绿色农资协会,发布三大产业绿色投入品目录,强化行业自律监管和农资采购指导服务。三是聚焦种植、流通、销售三端重点,推动“两个替代”全域实施。我们大力推进“两个替代”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形成了“供销社+村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我们建立种植地块、施肥管理等生产信息农事档案,健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赋标”“赋码”管理。我们坚持“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以“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三大地标产品品牌为基石,深挖特色产业优势,培育“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大力举办品牌节会和组织参展参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以来,蒲江农业绿色高效、农民扩产增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发展能级不断提高。全县累计培育了绿色、有机、GAP等认证企业39家、有机产品49个,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蒲江爱嫒橙成为全国首个“碳标签”橙类水果。二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以来,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7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70%。耕地质量持续提升,经省农科院机构检测,“两个替代”种植区土壤中铬、汞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或远低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值,多数土壤肥力指标不同程度改善。三是品牌价值持续提升。成功孵化了“水口红”“丑美阿柑”等企业自主品牌20余个,“蒲江雀舌”成功入选首批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单,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三大地标产品稳居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榜单前40强,品牌价值总量达424亿元。四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2023年,“两个替代”优质柑橘成功入驻成都伊藤,卖出单个13元的“高价”;优质猕猴桃批量供应到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单价达每斤20元;纵观全县,“两个替代”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传统种植高出30%以上,参与“两个替代”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3—10万元不等。

    主持人:

    好的,感谢两位嘉宾做客我们的直播间,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四川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抓手,去年全年启动1000个省级示范村和100个精品村创建,旨在让更多乡村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多村民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和生态等领域振兴。去年,全省培育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六类乡村“头雁”1000人。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98%和65.6%。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离不开更加和谐的乡风文明。去年初,借助文化强省建设,四川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同步启动年度61个乡镇入选省级样板镇(乡、街道)和67个村入选省级样板村(社区)评选表彰。随后,四川省首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第三届“和美乡村健康跑”示范活动陆续举行。省政府正式公布四川传统村落名录,同步明确1165个入围古村落保护责任与开发红线。

    有颜值也有内涵,蜀乡大地上,乡村全面振兴更多“很好的样子”正在展现。

    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一次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