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许兴国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要求,要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基于应用和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格局。
成都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部署,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升,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在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政策体系、畅通转化渠道、优化完善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成都市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成都市政府副市长许兴国,就“成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来到我们直播间的还有三位嘉宾,他们是: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欢迎各位。许市长您好,请您给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各位网友好,很高兴通过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和大家交流互动,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今天许市长也带来一段视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去了解下成都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开展情况。
主持人:
欢迎回来。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提出,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刚才,从视频中看到了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清晰脉络。在您看来,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否也是赋予了成都在科技创新发展上的强劲战略推动力?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的确,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是在2020年1月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去年7月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又作出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决落实中央、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全会、市委深改委会议等,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组建市委科技委,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构建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协同联动的“大科创”格局。先后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实施《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在人才、平台建设等方面配套30余项政策措施,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主持人:
我们有明确的方向目标、责任使命,更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支撑,我们的科教资源基础如何呢?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成都拥有65所高等院校、47家中央在蓉科研机构,8所在蓉高校入选第二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校,5个学科全球排名前20。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4位。这些都是我们的基础优势。
主持人:
成都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加快服务国家战略呢?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简单讲,就是集聚“国家队”、做强“实验室”、当好“服务员”,布局落地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成都创新。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协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在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实体化运行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超百项。在全力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支持在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等重大成果在蓉成功研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源头建强方能产生更具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成都在瞄准成果转化的“高效”二字上,又是怎样来着力的呢?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正如你所说,我们方向很明确。当前,我们突出成果转化,下大力气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堵点痛点,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具体来说,有三点举措:一是加强校院地企协同创新,与清华大学等21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规划建设“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等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支持“双一流系”“中科系”等高校院所联合科技领军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4个。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采取“招商引资”“揭榜挂帅”方式补齐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中试短板,备案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成立中试服务联盟,搭建中试服务线上共享平台,制定161项中试服务能力清单。三是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和技术转移联盟,组建18支驻校(院)技术经纪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主持人: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实现和发挥科技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还在于后端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对接。成都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凸显科技创新赋能价值上,又重点做了什么?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在我看来,成都重点强调和着力实现的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对接,即实现科技创新赋能,加快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能级。如在聚焦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上,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梯次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人形机器人、柔性显示、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加快打造两大万亿级和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变革产业组织方式上,以“圈链思维”谋划打造8个产业生态圈和3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等集聚共生的“5+N”产业生态体系。
主持人:
这些措施目前取得的进展如何呢?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近期我们落地建设京东方等链主项目。深入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攻坚行动,梯度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8家、居全国城市第7,高新技术企业达1.3万户。
主持人:
刚才,从您的介绍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数字背后呈现出的是相关产业链的成形成势,以及链条上链主企业的加速聚集,相信这些离不开一个关键核心点:“吸引力”。针对成都构建近悦远来的高品质创新之城的经验做法,您能做一介绍吗?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怎么做到近悦远来?除了城市魅力,我觉得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很重要,这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突出制度改革攻坚,努力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深化“四链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潜能,聚焦科研项目评审等关键环节,改革重大科研任务组织管理模式,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百余项。规划建设科创生态岛,优化完善“科创通”服务网络,线上聚合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创新转化资源,线下构建集中发布、路演等服务场景,打造“聚、服、展、孵”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区。同时我们还筑牢创新人才的支撑,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高层次专家举荐人才等政策措施,连续5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奖”。组建成都科创投集团,设立西南地区首只科创接力基金、四川首只“专精特新”基金和天使投资母基金,形成规模超千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子基金群。
主持人:
科技创新之于成都,更需要着力于成渝双城引擎,联动发动,我们也想问问成都市发改委的领导,作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规划的重要抓手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是否已经有了成势之基?
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 张实睿:
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部署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2023年5月6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经过2年多的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初步成势,已落地6个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实验室,2个天府实验室,集聚中科院、中核、商飞等战略科技力量,研发一批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产品。
一是战略科技平台加快建设。集中布局电磁驱动聚变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准环对称仿星器等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2个省级实验室实体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成投运。
二是战略科技力量加速聚集。推动一流高校院所落地、引培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聚中科系、中核系、航发系等国家科研院所26家。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战略性产业,培育集聚中国商飞、海康威视等高技术企业1200余家,加快形成以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为核心支撑的战略科技集群。
三是战略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一批战略性高技术产品。中科院光电所研制电子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相关企业形成全系列卫星通信终端产品;商飞软件公司成功研发国产大飞机C919软件和信息系统,保障C919顺利取证;睿乐达公司打造5大系列机器人,获批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主持人:
那在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接下来的建设中,我们又有哪些着力的方向乘势而上,加快推动发展呢?
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 张实睿: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推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一是完善规划设计。积极协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重庆方面,推动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尽快获得国家层面批复。二是抓实重大项目。推动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磁浮飞行风洞等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项目全面竣工,前瞻谋划“十五五”期间高能级平台。三是促进成果转化。依托大科学装置等战略创新平台,建设运营与之对应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 “国之重器”成果溢出、衍生转化。四是引聚高端人才。依托国省实验室等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领域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深化创新人才分类评价制度。 五是创新机制体制。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一批改革举措,推进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科研项目组织模式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
主持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四川省委省政府也作了重要部署,成都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又有怎样更明晰的目标和行动?
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曾科:
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并确立了发展目标: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
一是着力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加快数字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招引落地通威、京东方、沃尔沃等重大项目,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加速产业集链成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12个产业入选省级产业集群。
二是着力推动新兴产业领先发展,加快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海光算力芯片、图形芯片实现首发,碲化镉发电玻璃等获中国工业大奖。
三是着力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出台未来产业培育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布局发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等6大重点领域和24条细分赛道,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蓉加速转化。
主持人:好的,谢谢。今天
主持人:
好的,谢谢。接下来我们一块来回答部分网友朋友们关注的问题。
网友光芒: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力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成都又有哪些重点举措?
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曾科:
成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举措。
一是强化新型研发,冲破行业“死亡之谷”。鼓励支持链主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创新中心为着力点加快产业协同创新,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突破共性、基础性和前沿引领性关键技术,扭转产业创新“孤岛”现象,冲破行业壁垒。先进技术西部转化中心等在蓉布局,超高清视频、精准医学等一批“国字号”创新中心获批在蓉建设,9个方向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做强产业创新“主力军”。聚焦供给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梯度做好国家、省、市三级专精特新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国家、省两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加快形成“点上有企业技术中心支撑、链上有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同、面上有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领”的“点-链-面”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武装好产业创新的“主力军”。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86家(副省级城市第5)、企业技术中心62家(全国第4)、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2家(全国第5)。
三是立足基础再造,筑牢制造强市“根据地”。着眼国家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建圈强链,按照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厅关于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领域创新突破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围绕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软件等五大基础工程的“产业基础再造项目”。通过创新引领、系统设计、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和协同推进产业基础发展,重构与新时代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和相适应的产业基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成都制造业基础能力,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筑牢制造强市“根据地”。
主持人:网友倾盆大雨:刚刚谈到了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我了解到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市科技局副局长 陈旭:
好的,关于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研究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提出要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为了实现落实好国家的战略布局,我们于2021年6月7日正式揭牌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378.8平方公里,按照“一核四区”空间布局,其中“一核”为成都科学城,位于四川天府新区,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能级实验室集群、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集群和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围绕原始创新集群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平台;“四区”包括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截至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聚集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4个天府实验室,引聚中科系、中核系、航发系等科研机构27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落地共建18家校地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培育孵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6000余家。
主持人:网友小番茄:成都的校地合作在国内高校院所圈颇具影响力,深受中小科技型企业欢迎,成都是如何探索自己的路径做法的?
市科技局副局长 陈旭: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我们认为,推进校院地协同创新的重点在于推进科技成果在蓉落地转化,但科技成果转化也面临诸多难题,如校企信息不对称,企业对高校成果“找不到、进不去”,高校对企业需求“不清楚、不了解”;资源整合不充分,与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比、高校院所技术输出到企业占比均较低。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以“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为主抓手,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机制。组织“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开展成果供需发布、创新项目体验路演、“国字号”平台参观学习、校企合作洽谈四大活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员机制等五大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点堵点。
截至目前,全市已与50余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与21家知名高校院所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市域外知名高校共建校地合作新型研发机构18家,其中12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80余个,引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500余个、人才近4000人,在蓉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项目50余个,引进和孵化科技型企业200余家。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近300场,组织5000余家成都企业走进80余家高校院所,挖掘对接科技成果4000余项,促成合作项目400余项。
主持人:
好的,谢谢。如果说原创科技研发是“从0到1”,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从“1到100”。科技成果转化是成都市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如何推动科研与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成都的技术创新优势、要素集聚优势、平台溢出优势转变为成果转化优势?成都市已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打法”。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武侯区委书记 许兴国: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仅有雪山下的公园,烟火里的幸福,我们还有一流的营商环境,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我们诚挚的邀请全球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来成都,我们相信,大家来成都创业,创业都成,一定能成。
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作客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详细的解答,也感谢网友朋友们的积极参与,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