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志荣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3年10月11日 21时33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志荣同志,就“高水平构建‘三大体系’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今天的访谈将联合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四川发布、封面新闻、四川IPTV熊猫新闻频道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大家在收看访谈的过程当中积极参与访谈互动。首先请钟局长给广大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好的,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下午好!很高兴再次来到省政府网站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互动,谢谢!

    主持人:

    今年7月25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专门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对此,您有什么样的认识体会?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四川人民,每次来川视察指导工作,都对四川发展特别是四川“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给予悉心指导,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年7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一年多时间第二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深入广元、德阳基层一线了解四川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在成都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四川工作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四川谱写新时代治蜀兴川新篇章“四个发力”的重要要求,其中,要求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就巩固衔接工作专门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单独开出的“良方”,是我们做好巩固衔接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学习,我理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

    首先,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全面发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从工作对象上看,乡村振兴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方面面,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只关注农村产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忽略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不是现代化的农村,只是一部分地区和一群人的乡村振兴。从工作领域看,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每一个“振兴”都缺一不可、至关重要。比如,没有文化振兴,农民群众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代精神文明的浸润,就谈不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村就只是“塑形”而没有“铸魂”。因此,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发力”,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向发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域共兴”,强调的是系统发展、统筹推进。落脚到我们巩固衔接工作,就是要“巩固”“拓展”“衔接”“振兴”同时发力,既要抓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守好防返贫底线,又要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缩小收入差距,还要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更要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夯实振兴基础,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脱贫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乡村振兴衔接住推进好,与全国全省一道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其次,巩固脱贫成果重在“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每到一地视察必看农村,每到农村必谈巩固衔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总书记对巩固衔接工作的推动是一以贯之的,对巩固衔接工作的部署安排是全面系统的。此次来川,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联系前后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可以看出总书记对做好巩固衔接工作的思想脉络,主要体现在两个“新”字。一方面,明确了新指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压舱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帮扶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重“输血”更重“造血”,重“帮扶”更重“协作”,重“扶物”更重“扶志”,构建多元化内生动力培育机制,充分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奋起的精神动力、创造活力。另一方面,指明了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这为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明了实践路径,需要我们统筹摆布工作力量和资金资源,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

    再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在聚焦“小切口”。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川强调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我理解,对应的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宜居”对应的是乡村建设、“宜业”对应的是乡村产业发展、“和美”对应的是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而是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如何“破题”?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小切口”,集中力量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工作提质增效,形成农民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效。这是总书记教给我们的工作方法,要将价值取向放在人民群众的期盼上,将突破方向放在制约发展的难题上,将力量资源放在示范带动的关键上,以此推动巩固衔接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我们工作中还将结合实践对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行再消化、再理解、再把握,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主持人:

    谢谢钟局长的详细讲述。其实我们知道目前,中央明确的5年过渡期已经过半,四川省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已经有两年多时间,请问前半程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后半程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推进举措?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过渡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积极稳妥克服疫情灾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全力以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较好地完成了中央和省委既定的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脱贫地区发展更强劲、脱贫群众生活更幸福,我省在国家2021、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均获得“好”的等次。这里,我用五个关键字来概括一下成效。

    第一个关键字是“全”。通过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调整监测收入标准,优化监测识别流程,建立帮扶措施库,落实集中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我们对所有农村地区所有农户进行了防返贫风险摸排,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所有监测对象都及时落实了针对性帮扶举措,实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全省没有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的现象,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二个关键字是“稳”。我们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突出抓好产业帮扶、就业保障、消费帮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多措并举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即便是外部增收环境面临不小压力,脱贫群众“稳增收”的态势仍没有发生改变。2021、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在1.1万元以上,2022年达到了12631元;每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2022年增速达到了14.2%,高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现了既定的增收目标。

    第三个关键字是“快”。我们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在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动力上想办法、下大气力。截至今年9月底,2023年度各级衔接资金累计投入311.2亿元,开工项目21663个,开工率99.65%;下达50个国家和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114.05亿元;全省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累计配套建设产业园或帮扶车间等新型经营主体64个。

    第四个关键字是“美”。我们注重农村“塑形”“铸魂”两手抓、两手硬,全力建设四川美丽新农村。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路水电气讯“五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4G网络、自来水普及率达89.4%、供电可靠率达99.8%、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7.2%,农村环境更优美。另一方面,我们狠抓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体系,推广运用“川善治”治理平台,着力构建“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五个关键字是“合”。我们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帮扶合力。浙川东西部协作上,浙江省11市62县与我省12市68县结对帮扶,2021年以来,到位浙江财政帮扶资金101.7亿元、实施项目2498个、建设产业园区100个;今年创新开展“万企兴万村知名浙商四川乡村行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投资推介会”,新增引进来川投资企业365家、到位投资338.6亿元。定点帮扶上,2021年以来,32个中央单位、339个省级单位定点帮扶投(引)入资金70亿元、实施项目6958个。省内结对帮扶上,创新建立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机制。2021年以来,对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共投入帮扶资金37.1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776个。2023年,新增6个欠发达县域纳入帮扶范围,形成了13市35县结对帮扶56个后发县的新格局。驻村帮扶上,3万余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坚守一线、强村富民。社会帮扶上,“万企兴万村”“国企入凉”、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巾帼行动”“助残共兴行动”等蓬勃开展,汇聚了推进巩固衔接的强大合力。近期,省委、省政府还研究出台了《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多维度、多渠道支持脱贫地区加快发展。

    巩固衔接工作犹如“滚石上山”,不进则退。过渡期只留给我们不到2年半的时间,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构建实施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等“三大体系”,扎实推进衔接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浙川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乡村治理助推行动等“五大行动”,奋力推动巩固衔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刚才您提到,今年我们在大力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这是一项深化举措。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是党中央和省委预防和解决返贫致贫问题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从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情况看,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于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发挥了巨大作用,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作为监测对象,全部纳入监测帮扶的范围,返贫致贫风险总体可控,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但随着巩固衔接工作的不断发展,监测帮扶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及时作出调整。特别是前两年受疫情袭扰、灾害频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监测帮扶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呈多元多发趋势,对监测识别的时效性、监测体系的完备性、帮扶举措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在今年创新提出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目的就是要更加稳妥应对化解返贫致贫风险,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安全屏障。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突破。

    一方面,在“成体系”上落实“闭环管理”。着眼监测帮扶“风险发现、快速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四大环节,疏通各个环节上的难点堵点,形成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的工作“闭环”。在风险发现上,优化“从上至下、自下而上”双向监测方式,完善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在快速识别上,强化部门会商和信息互通共享,优化认定工作流程,对因受灾等特殊情况需及时纳入监测对象的,开通“绿色通道”;在精准帮扶上,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建立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库,解决末端帮扶人员“政策难清、措施难定”问题;在风险消除上,进一步明确风险消除条件,加强持续跟踪监测,确保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同时,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制度,每月对各地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工作进行调度,每季度对各县工作开展情况量化考评,年底汇总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市县评先评优、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等次确定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在“常态化”上形成“网格布局”。着力建立网格管理机制,充实县、乡、村三级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格管理人员力量,定人定岗、定职定责,畅通网格间信息交换共享渠道,压紧压实监测帮扶责任,实现监测帮扶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县级网格体系,以县级为“网”、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为“格”,县级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网格长,督促指导全县各级做好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工作;构建乡级网格体系,以乡镇为“网”、村为“格”,乡镇党委书记任网格长,牵头落实辖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工作;构建村级网格体系,以村为“网”、组为“格”,村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具体组织开展入户核实、信息采集,开展会商研判、民主评议,制定帮扶措施,风险消除评估等工作。

    通过横向“闭环”管理、纵向“网格”支撑,全省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识别时间已经缩短至10天,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人员队伍,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织密织牢,有效化解了返贫致贫风险,实实在在地把防止整村整乡返贫的“底”兜住了。

    主持人:

    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并保持较快增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一招。对此四川省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今年明确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硬招实招,请问具体有哪些措施呢?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收入是衡量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标。过渡期以来,我们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要求,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全省脱贫人口收入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今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工作调度会,专题部署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并向88个脱贫县县委书记寄送了“一封信”,要求各地聚焦“两个确保”增收目标,补短板、促增收、提质量,加强工作指导。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5大类19项具体工作举措,为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概括来讲就是“四增一减”。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坚持把发展帮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紧扣“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工作思路,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加快补齐初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短板,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同时,健全帮扶产业与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带动发展生产、吸纳务工就业、促进资产增值,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收带来的收益。

    二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脱贫群众增收的关键举措,指导各地不断提高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利用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模式等吸纳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有针对性开展种养技能、新职业新业态、校企合作、乡村工匠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鼓励支持脱贫人口返乡入乡创业,落实各项就业补贴政策,拓宽脱贫人口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脱贫群众务工就业收入。

    三是盘活资源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引导各地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用好脱贫地区优势资源,加强扶贫和帮扶项目资产管护、运营、监管,大力盘活易地搬迁迁出迁入地闲置资源;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资产资源入股合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四是落实政策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充分发挥好政策兜底功能,指导各地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保障政策,加强监测对象与低收入人口衔接,不断健全兜底保障增收机制,稳定增加脱贫人口转移性收入,筑牢守稳最后一道防线。

    五是着力降本增效减轻支出负担。减少支出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注重增收与降本相结合,指导各地在降低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成本、人情开支、突发性损失上下功夫,切实减轻脱贫群众生产生活负担,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四增一减”举措既有“开源”之策,又有“节流”之法,抓住了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关键点和发力点,为实现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的增收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主持人: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抓好了他们的帮扶发展,就抓住了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牛鼻子”。今年,四川省在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请问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正如主持人所说,50个国家和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区域。过渡期以来,我们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用发展的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补齐重点帮扶县发展短板,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脱贫地区特别是重点帮扶县历史欠账较多、发展基础薄弱,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与全国全省一般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今年,我们着力构建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出台了6个方面21条支持措施,进一步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实化政策供给,为脱贫地区装上“加速器”、帮助脱贫地区跑出“加速度”。

    首先,聚焦“守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在落实好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在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保障成果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支撑作用,织密防止返贫安全网。同时,着力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可持续发展,加快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在产业就业、配套建设、社区治理上见行见效。

    其次,聚焦“强产业”,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今年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的重头戏。具体有四条路径。一是持续壮大主导产业。突出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市场主体,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布局,支持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绿色产业,推动产品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市场销售链“四链同构”,优化营商环境,把更多的市场经营主体引进来,形成具有强劲活力的主导产业发展态势。二是做优做实特色产业。聚焦“土特产”“农文旅”“川字号”等特色,鼓励重点帮扶县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点、乡土风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继续培育壮大“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等区域公用品牌,升级用好“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以三产融合的方式,打造适合当地发展需求、适应现代消费需要、具有乡土味道的乡村产业。三是分类培育集体经济。指导各地结合村级特点,多元发展“产业带动型”“资源依托型”“协作共赢型”“服务创收型”四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态,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牢牢将脱贫群众嵌在利益链上。四是落实落地到户产业。指导重点帮扶县分类制定到户产业帮扶计划,优先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增收,支持在脱贫户中培养一批特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电商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扶持脱贫家庭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等庭院经济。

    再次,聚焦“惠民生”,提高县域民生发展质量。瞄准脱贫群众“吃、穿、住、行、用”等生产生活需求,着力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加强交通道路、农田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补短强弱,支持创建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金通工程”样板县;支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实施行政村通光纤、通4G和重点道路沿线移动网络覆盖三大工程。在公共服务完善上,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优先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强乡村“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加大“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和照护服务力度,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务工就业保障上,强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省内结对帮扶劳务对接,支持重点帮扶县打造区域性特色劳务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县建立区域性帮扶车间联盟,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脱贫人口就业创业补助政策,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最后,聚焦“促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夯实重点帮扶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全面落实《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支持重点帮扶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统筹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建设标准试点,促进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乡村有序流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持续开展乡村生态空间治理,不断提升农房品质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广运用好“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方式和“川善治”信息平台,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利用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财政、金融、土地、人才、项目、协作等方面支持力度,协调各类资源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同时,定期开展重点帮扶县监测评价,围绕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评价、发展成效监测、巩固衔接实施方案项目跟踪监测三项重点工作任务,跟踪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确保支持政策发挥应有效益。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据悉,今年我们将聚焦制约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的难题瓶颈开展一些探索。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同样也是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们在脱贫地区产业帮扶上花费的精力最多、投入的财力最大,前两年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并且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今年中央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占比已经突破60%。产业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越好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就越有利。因此,我们深入分析研判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形势,找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梳理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小切口”,着力探索形成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模式,推动全省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主要有三项探索。

    一是探索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选择15个脱贫县开展试点,重点支持试点县县域内1-2个具有地域特色优势、良好市场前景且带动增收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基地、加工、流通、市场、机制等全链条入手,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着力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市场销售链“四链同构”,创新建立更加有效、更为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探索构建试点县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着力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二是探索脱贫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选择15个有一定产业基础,适合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脱贫县开展试点,通过倾斜衔接资金重点支持试点县按照“一产为媒、二三联动”的总体思路,深入挖掘县域特色产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展特色种养、精深加工、休闲农业项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同人居环境、乡村生活、乡村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乡宿乡食、乡购乡娱、乡风民俗等为一体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景象,探索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合作多赢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试点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动能。

    三是探索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选择18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开展示范创建,重点抓好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聚焦搭建稳定就业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和帮扶车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等重点任务,创新创建形式、丰富创建内容,促进搬迁群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着力建设和睦、和顺、和谐、和美新型社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主持人:

    好的,谢谢钟局长的介绍。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了很多网友朋友的关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答部分网友提问。

    网友年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国庆节刚结束,就到了新的岗位,新的工作环境上班,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在基层,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除了本职工作,我们还需要做到什么?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感谢这位网友朋友的提问!同时,也向广大扎根乡村的帮扶干部表示敬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主力军的驻村帮扶干部,凝聚着组织的殷殷关切,承载着群众的期盼。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建议我们的帮扶干部努力做到“三要”。第一,要厚植为民情怀。驻村不是“镀金”,而是锤炼本领、服务群众的宝贵平台。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多听、多看、多想,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努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第二,要把准工作重点。驻村帮扶干部是落实中、省、市、县各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米”,直接关系着党的政策能否惠及农民群众。要尽快转变角色、融入乡村,厘清“所驻村有什么、所驻村缺什么、所驻村干什么”,找准发展定位、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比如,如果是在脱贫地区特别是重点帮扶县驻村帮扶,那么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如果是在农村其他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重点就要放在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第三,要树立良好形象。驻村干部上联党和政府、下接亿万农村群众,代表的是党的形象,传递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群众的温暖和关怀。广大驻村干部一定要在事业和责任面前看重自己、在名利和权力面前看轻自己,始终保持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网友小彩蛋: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统筹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如何有效配合、整合,共同做好巩固衔接工作?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感谢这位网友朋友的提问。与脱贫攻坚一样,巩固衔接工作不是一家部门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过渡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支持巩固衔接工作的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增设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38个省直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全省巩固衔接工作;市县两级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议事协调机制。二是强化协同联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作用、整合行业资源,聚焦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行业帮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社会参与。浙川东西部协作、中央和省级单位定点帮扶、省内结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帮扶多管齐下,送政策、送资金、送人才、送经验,变以前的“保障性”帮扶为现在的“开发式”“协作式”帮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一条主线”居中统揽协调、省直相关部门“N条支线”横向多向发力、社会各界多元立体支持,构建起全省各级各方面齐抓共管推进巩固衔接工作的良好格局。

    网友鹅毛大雪:针对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如何保障村集体和群众利益?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感谢这位网友朋友的提问。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夯实党执政根基的客观需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我省将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作为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明确要求各地着力发展“产业带动型”“资源依托型”“协作共赢型”“服务创收型”等集体经济形态,并强调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要求在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全过程各环节,始终把联农带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优先方向,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资产增值等形式分享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努力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将脱贫群众牢牢嵌在产业利益链上,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主持人:

    好的,谢谢。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对标工作重点,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将高水平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三大体系”,高质量实施衔接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浙川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乡村治理助推行动“五大行动”,奋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回望来路,巩固脱贫成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展望前路,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心百倍、不胜不还。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钟局长作客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详细的解答,也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的积极参与,最后,感谢大家对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志荣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3年10月11日 21时33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志荣同志,就“高水平构建‘三大体系’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今天的访谈将联合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四川发布、封面新闻、四川IPTV熊猫新闻频道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大家在收看访谈的过程当中积极参与访谈互动。首先请钟局长给广大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好的,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下午好!很高兴再次来到省政府网站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互动,谢谢!

    主持人:

    今年7月25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专门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对此,您有什么样的认识体会?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四川人民,每次来川视察指导工作,都对四川发展特别是四川“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给予悉心指导,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年7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一年多时间第二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深入广元、德阳基层一线了解四川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在成都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四川工作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四川谱写新时代治蜀兴川新篇章“四个发力”的重要要求,其中,要求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就巩固衔接工作专门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单独开出的“良方”,是我们做好巩固衔接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学习,我理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

    首先,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全面发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从工作对象上看,乡村振兴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方面面,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只关注农村产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忽略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不是现代化的农村,只是一部分地区和一群人的乡村振兴。从工作领域看,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每一个“振兴”都缺一不可、至关重要。比如,没有文化振兴,农民群众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代精神文明的浸润,就谈不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村就只是“塑形”而没有“铸魂”。因此,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发力”,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向发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域共兴”,强调的是系统发展、统筹推进。落脚到我们巩固衔接工作,就是要“巩固”“拓展”“衔接”“振兴”同时发力,既要抓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守好防返贫底线,又要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缩小收入差距,还要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更要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夯实振兴基础,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脱贫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乡村振兴衔接住推进好,与全国全省一道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其次,巩固脱贫成果重在“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每到一地视察必看农村,每到农村必谈巩固衔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总书记对巩固衔接工作的推动是一以贯之的,对巩固衔接工作的部署安排是全面系统的。此次来川,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联系前后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可以看出总书记对做好巩固衔接工作的思想脉络,主要体现在两个“新”字。一方面,明确了新指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压舱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帮扶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重“输血”更重“造血”,重“帮扶”更重“协作”,重“扶物”更重“扶志”,构建多元化内生动力培育机制,充分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奋起的精神动力、创造活力。另一方面,指明了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这为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明了实践路径,需要我们统筹摆布工作力量和资金资源,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

    再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在聚焦“小切口”。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川强调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我理解,对应的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宜居”对应的是乡村建设、“宜业”对应的是乡村产业发展、“和美”对应的是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而是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如何“破题”?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小切口”,集中力量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工作提质增效,形成农民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效。这是总书记教给我们的工作方法,要将价值取向放在人民群众的期盼上,将突破方向放在制约发展的难题上,将力量资源放在示范带动的关键上,以此推动巩固衔接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我们工作中还将结合实践对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行再消化、再理解、再把握,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主持人:

    谢谢钟局长的详细讲述。其实我们知道目前,中央明确的5年过渡期已经过半,四川省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已经有两年多时间,请问前半程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后半程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推进举措?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过渡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积极稳妥克服疫情灾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全力以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较好地完成了中央和省委既定的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脱贫地区发展更强劲、脱贫群众生活更幸福,我省在国家2021、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均获得“好”的等次。这里,我用五个关键字来概括一下成效。

    第一个关键字是“全”。通过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调整监测收入标准,优化监测识别流程,建立帮扶措施库,落实集中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我们对所有农村地区所有农户进行了防返贫风险摸排,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所有监测对象都及时落实了针对性帮扶举措,实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全省没有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的现象,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二个关键字是“稳”。我们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突出抓好产业帮扶、就业保障、消费帮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多措并举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即便是外部增收环境面临不小压力,脱贫群众“稳增收”的态势仍没有发生改变。2021、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在1.1万元以上,2022年达到了12631元;每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2022年增速达到了14.2%,高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现了既定的增收目标。

    第三个关键字是“快”。我们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在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动力上想办法、下大气力。截至今年9月底,2023年度各级衔接资金累计投入311.2亿元,开工项目21663个,开工率99.65%;下达50个国家和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114.05亿元;全省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累计配套建设产业园或帮扶车间等新型经营主体64个。

    第四个关键字是“美”。我们注重农村“塑形”“铸魂”两手抓、两手硬,全力建设四川美丽新农村。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路水电气讯“五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4G网络、自来水普及率达89.4%、供电可靠率达99.8%、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7.2%,农村环境更优美。另一方面,我们狠抓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体系,推广运用“川善治”治理平台,着力构建“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五个关键字是“合”。我们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帮扶合力。浙川东西部协作上,浙江省11市62县与我省12市68县结对帮扶,2021年以来,到位浙江财政帮扶资金101.7亿元、实施项目2498个、建设产业园区100个;今年创新开展“万企兴万村知名浙商四川乡村行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投资推介会”,新增引进来川投资企业365家、到位投资338.6亿元。定点帮扶上,2021年以来,32个中央单位、339个省级单位定点帮扶投(引)入资金70亿元、实施项目6958个。省内结对帮扶上,创新建立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机制。2021年以来,对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共投入帮扶资金37.1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776个。2023年,新增6个欠发达县域纳入帮扶范围,形成了13市35县结对帮扶56个后发县的新格局。驻村帮扶上,3万余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坚守一线、强村富民。社会帮扶上,“万企兴万村”“国企入凉”、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巾帼行动”“助残共兴行动”等蓬勃开展,汇聚了推进巩固衔接的强大合力。近期,省委、省政府还研究出台了《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多维度、多渠道支持脱贫地区加快发展。

    巩固衔接工作犹如“滚石上山”,不进则退。过渡期只留给我们不到2年半的时间,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构建实施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等“三大体系”,扎实推进衔接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浙川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乡村治理助推行动等“五大行动”,奋力推动巩固衔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刚才您提到,今年我们在大力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这是一项深化举措。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是党中央和省委预防和解决返贫致贫问题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从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情况看,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于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发挥了巨大作用,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作为监测对象,全部纳入监测帮扶的范围,返贫致贫风险总体可控,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但随着巩固衔接工作的不断发展,监测帮扶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及时作出调整。特别是前两年受疫情袭扰、灾害频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监测帮扶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呈多元多发趋势,对监测识别的时效性、监测体系的完备性、帮扶举措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在今年创新提出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目的就是要更加稳妥应对化解返贫致贫风险,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安全屏障。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突破。

    一方面,在“成体系”上落实“闭环管理”。着眼监测帮扶“风险发现、快速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四大环节,疏通各个环节上的难点堵点,形成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的工作“闭环”。在风险发现上,优化“从上至下、自下而上”双向监测方式,完善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在快速识别上,强化部门会商和信息互通共享,优化认定工作流程,对因受灾等特殊情况需及时纳入监测对象的,开通“绿色通道”;在精准帮扶上,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建立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库,解决末端帮扶人员“政策难清、措施难定”问题;在风险消除上,进一步明确风险消除条件,加强持续跟踪监测,确保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同时,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制度,每月对各地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工作进行调度,每季度对各县工作开展情况量化考评,年底汇总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市县评先评优、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等次确定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在“常态化”上形成“网格布局”。着力建立网格管理机制,充实县、乡、村三级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格管理人员力量,定人定岗、定职定责,畅通网格间信息交换共享渠道,压紧压实监测帮扶责任,实现监测帮扶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县级网格体系,以县级为“网”、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为“格”,县级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网格长,督促指导全县各级做好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工作;构建乡级网格体系,以乡镇为“网”、村为“格”,乡镇党委书记任网格长,牵头落实辖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工作;构建村级网格体系,以村为“网”、组为“格”,村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具体组织开展入户核实、信息采集,开展会商研判、民主评议,制定帮扶措施,风险消除评估等工作。

    通过横向“闭环”管理、纵向“网格”支撑,全省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识别时间已经缩短至10天,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人员队伍,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织密织牢,有效化解了返贫致贫风险,实实在在地把防止整村整乡返贫的“底”兜住了。

    主持人:

    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并保持较快增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一招。对此四川省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今年明确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硬招实招,请问具体有哪些措施呢?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收入是衡量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标。过渡期以来,我们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要求,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全省脱贫人口收入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今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工作调度会,专题部署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并向88个脱贫县县委书记寄送了“一封信”,要求各地聚焦“两个确保”增收目标,补短板、促增收、提质量,加强工作指导。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5大类19项具体工作举措,为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概括来讲就是“四增一减”。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坚持把发展帮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紧扣“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工作思路,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加快补齐初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短板,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同时,健全帮扶产业与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带动发展生产、吸纳务工就业、促进资产增值,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收带来的收益。

    二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脱贫群众增收的关键举措,指导各地不断提高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利用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模式等吸纳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有针对性开展种养技能、新职业新业态、校企合作、乡村工匠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鼓励支持脱贫人口返乡入乡创业,落实各项就业补贴政策,拓宽脱贫人口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脱贫群众务工就业收入。

    三是盘活资源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引导各地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用好脱贫地区优势资源,加强扶贫和帮扶项目资产管护、运营、监管,大力盘活易地搬迁迁出迁入地闲置资源;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资产资源入股合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四是落实政策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充分发挥好政策兜底功能,指导各地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保障政策,加强监测对象与低收入人口衔接,不断健全兜底保障增收机制,稳定增加脱贫人口转移性收入,筑牢守稳最后一道防线。

    五是着力降本增效减轻支出负担。减少支出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注重增收与降本相结合,指导各地在降低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成本、人情开支、突发性损失上下功夫,切实减轻脱贫群众生产生活负担,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四增一减”举措既有“开源”之策,又有“节流”之法,抓住了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关键点和发力点,为实现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的增收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主持人: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抓好了他们的帮扶发展,就抓住了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牛鼻子”。今年,四川省在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请问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正如主持人所说,50个国家和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区域。过渡期以来,我们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用发展的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补齐重点帮扶县发展短板,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脱贫地区特别是重点帮扶县历史欠账较多、发展基础薄弱,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与全国全省一般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今年,我们着力构建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出台了6个方面21条支持措施,进一步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实化政策供给,为脱贫地区装上“加速器”、帮助脱贫地区跑出“加速度”。

    首先,聚焦“守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在落实好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在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保障成果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支撑作用,织密防止返贫安全网。同时,着力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可持续发展,加快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在产业就业、配套建设、社区治理上见行见效。

    其次,聚焦“强产业”,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今年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的重头戏。具体有四条路径。一是持续壮大主导产业。突出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市场主体,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布局,支持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绿色产业,推动产品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市场销售链“四链同构”,优化营商环境,把更多的市场经营主体引进来,形成具有强劲活力的主导产业发展态势。二是做优做实特色产业。聚焦“土特产”“农文旅”“川字号”等特色,鼓励重点帮扶县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点、乡土风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继续培育壮大“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等区域公用品牌,升级用好“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以三产融合的方式,打造适合当地发展需求、适应现代消费需要、具有乡土味道的乡村产业。三是分类培育集体经济。指导各地结合村级特点,多元发展“产业带动型”“资源依托型”“协作共赢型”“服务创收型”四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态,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牢牢将脱贫群众嵌在利益链上。四是落实落地到户产业。指导重点帮扶县分类制定到户产业帮扶计划,优先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增收,支持在脱贫户中培养一批特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电商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扶持脱贫家庭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等庭院经济。

    再次,聚焦“惠民生”,提高县域民生发展质量。瞄准脱贫群众“吃、穿、住、行、用”等生产生活需求,着力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加强交通道路、农田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补短强弱,支持创建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金通工程”样板县;支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实施行政村通光纤、通4G和重点道路沿线移动网络覆盖三大工程。在公共服务完善上,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优先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强乡村“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加大“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和照护服务力度,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务工就业保障上,强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省内结对帮扶劳务对接,支持重点帮扶县打造区域性特色劳务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县建立区域性帮扶车间联盟,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脱贫人口就业创业补助政策,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最后,聚焦“促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夯实重点帮扶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全面落实《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支持重点帮扶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统筹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建设标准试点,促进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乡村有序流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持续开展乡村生态空间治理,不断提升农房品质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广运用好“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方式和“川善治”信息平台,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利用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财政、金融、土地、人才、项目、协作等方面支持力度,协调各类资源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同时,定期开展重点帮扶县监测评价,围绕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评价、发展成效监测、巩固衔接实施方案项目跟踪监测三项重点工作任务,跟踪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确保支持政策发挥应有效益。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据悉,今年我们将聚焦制约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的难题瓶颈开展一些探索。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同样也是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们在脱贫地区产业帮扶上花费的精力最多、投入的财力最大,前两年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并且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今年中央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占比已经突破60%。产业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越好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就越有利。因此,我们深入分析研判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形势,找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梳理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小切口”,着力探索形成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模式,推动全省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主要有三项探索。

    一是探索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选择15个脱贫县开展试点,重点支持试点县县域内1-2个具有地域特色优势、良好市场前景且带动增收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基地、加工、流通、市场、机制等全链条入手,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着力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市场销售链“四链同构”,创新建立更加有效、更为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探索构建试点县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着力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二是探索脱贫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选择15个有一定产业基础,适合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脱贫县开展试点,通过倾斜衔接资金重点支持试点县按照“一产为媒、二三联动”的总体思路,深入挖掘县域特色产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展特色种养、精深加工、休闲农业项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同人居环境、乡村生活、乡村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乡宿乡食、乡购乡娱、乡风民俗等为一体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景象,探索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合作多赢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试点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动能。

    三是探索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选择18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开展示范创建,重点抓好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聚焦搭建稳定就业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和帮扶车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等重点任务,创新创建形式、丰富创建内容,促进搬迁群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着力建设和睦、和顺、和谐、和美新型社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主持人:

    好的,谢谢钟局长的介绍。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了很多网友朋友的关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答部分网友提问。

    网友年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国庆节刚结束,就到了新的岗位,新的工作环境上班,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在基层,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除了本职工作,我们还需要做到什么?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感谢这位网友朋友的提问!同时,也向广大扎根乡村的帮扶干部表示敬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主力军的驻村帮扶干部,凝聚着组织的殷殷关切,承载着群众的期盼。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建议我们的帮扶干部努力做到“三要”。第一,要厚植为民情怀。驻村不是“镀金”,而是锤炼本领、服务群众的宝贵平台。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多听、多看、多想,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努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第二,要把准工作重点。驻村帮扶干部是落实中、省、市、县各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米”,直接关系着党的政策能否惠及农民群众。要尽快转变角色、融入乡村,厘清“所驻村有什么、所驻村缺什么、所驻村干什么”,找准发展定位、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比如,如果是在脱贫地区特别是重点帮扶县驻村帮扶,那么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如果是在农村其他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重点就要放在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第三,要树立良好形象。驻村干部上联党和政府、下接亿万农村群众,代表的是党的形象,传递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群众的温暖和关怀。广大驻村干部一定要在事业和责任面前看重自己、在名利和权力面前看轻自己,始终保持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网友小彩蛋: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统筹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如何有效配合、整合,共同做好巩固衔接工作?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感谢这位网友朋友的提问。与脱贫攻坚一样,巩固衔接工作不是一家部门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过渡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支持巩固衔接工作的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增设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38个省直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全省巩固衔接工作;市县两级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议事协调机制。二是强化协同联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作用、整合行业资源,聚焦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行业帮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社会参与。浙川东西部协作、中央和省级单位定点帮扶、省内结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帮扶多管齐下,送政策、送资金、送人才、送经验,变以前的“保障性”帮扶为现在的“开发式”“协作式”帮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一条主线”居中统揽协调、省直相关部门“N条支线”横向多向发力、社会各界多元立体支持,构建起全省各级各方面齐抓共管推进巩固衔接工作的良好格局。

    网友鹅毛大雪:针对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如何保障村集体和群众利益?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志荣:

    感谢这位网友朋友的提问。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夯实党执政根基的客观需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我省将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作为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明确要求各地着力发展“产业带动型”“资源依托型”“协作共赢型”“服务创收型”等集体经济形态,并强调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要求在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全过程各环节,始终把联农带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优先方向,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资产增值等形式分享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努力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将脱贫群众牢牢嵌在产业利益链上,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主持人:

    好的,谢谢。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对标工作重点,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将高水平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三大体系”,高质量实施衔接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浙川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乡村治理助推行动“五大行动”,奋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回望来路,巩固脱贫成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展望前路,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心百倍、不胜不还。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钟局长作客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详细的解答,也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的积极参与,最后,感谢大家对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