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2024年07月11日 20时37分
  • 来源: 四川观察
  • 【字体:
  • 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肩负使命任务,成都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政策体系、畅通转化渠道、优化完善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7月11日,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和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局、科技局负责人一起走进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直播间,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并与网友互动交流。

    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成都市组建市委科技委,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实施《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在人才、平台建设等方面配套30余项政策措施,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许兴国表示:“立足深厚的科教资源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集聚‘国家队’、做强‘实验室’、当好‘服务员’,布局落地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成都创新。”具体看正在开展的工作,成都市正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协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实体化运行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超百项;在全力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支持在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等重大成果在蓉成功研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许兴国概括介绍说:“我们一是加强校院地企协同创新,与清华大学等21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高校院所联合科技领军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4个。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已备案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成立中试服务联盟,搭建中试服务线上共享平台,制定161项中试服务能力清单。三是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和技术转移联盟,组建18支驻校(院)技术经纪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而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对接上,成都市正聚焦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人形机器人、柔性显示、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加快打造两大万亿级和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以“圈链思维”谋划打造8个产业生态圈和3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等集聚共生的“5+N”产业生态体系。近期,京东方等链主项目落地建设,通过深入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攻坚行动,全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8家、居全国城市第7,高新技术企业达1.3万户。

    根据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市还从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未来产业突破发展三个方面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介绍:“我们加快数字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应用,招引落地通威、京东方、沃尔沃等重大项目,加速产业集链成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12个产业入选省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海光算力芯片、图形芯片实现首发,碲化镉发电玻璃等获中国工业大奖。我们还出台了未来产业培育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布局发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等6大重点领域和24条细分赛道,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蓉加速转化。”

    科技创新离不开成渝双城引擎联动发动。作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规划的重要抓手,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初步成势,落地6个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实验室,2个天府实验室,集聚中科院、中核、商飞等战略科技力量,研发一批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产品。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表示,下一步将在完善规划设计、抓实重大项目、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依托大科学装置等战略创新平台,建设运营与之对应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国之重器”成果溢出、衍生转化,同时引聚高端人才、创新机制体制,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记者 刘畅)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2024年07月11日 20时37分
  • 来源: 四川观察
  • 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肩负使命任务,成都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政策体系、畅通转化渠道、优化完善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7月11日,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和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局、科技局负责人一起走进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直播间,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并与网友互动交流。

    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成都市组建市委科技委,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实施《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在人才、平台建设等方面配套30余项政策措施,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许兴国表示:“立足深厚的科教资源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集聚‘国家队’、做强‘实验室’、当好‘服务员’,布局落地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成都创新。”具体看正在开展的工作,成都市正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协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实体化运行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超百项;在全力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支持在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等重大成果在蓉成功研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许兴国概括介绍说:“我们一是加强校院地企协同创新,与清华大学等21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高校院所联合科技领军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4个。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已备案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成立中试服务联盟,搭建中试服务线上共享平台,制定161项中试服务能力清单。三是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和技术转移联盟,组建18支驻校(院)技术经纪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而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对接上,成都市正聚焦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人形机器人、柔性显示、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加快打造两大万亿级和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以“圈链思维”谋划打造8个产业生态圈和3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等集聚共生的“5+N”产业生态体系。近期,京东方等链主项目落地建设,通过深入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攻坚行动,全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8家、居全国城市第7,高新技术企业达1.3万户。

    根据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市还从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未来产业突破发展三个方面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介绍:“我们加快数字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应用,招引落地通威、京东方、沃尔沃等重大项目,加速产业集链成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12个产业入选省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海光算力芯片、图形芯片实现首发,碲化镉发电玻璃等获中国工业大奖。我们还出台了未来产业培育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布局发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等6大重点领域和24条细分赛道,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蓉加速转化。”

    科技创新离不开成渝双城引擎联动发动。作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规划的重要抓手,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初步成势,落地6个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实验室,2个天府实验室,集聚中科院、中核、商飞等战略科技力量,研发一批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产品。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表示,下一步将在完善规划设计、抓实重大项目、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依托大科学装置等战略创新平台,建设运营与之对应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国之重器”成果溢出、衍生转化,同时引聚高端人才、创新机制体制,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记者 刘畅)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