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访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四川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近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
记者: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四川有哪些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王晓晖:去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四川视察,为四川未来发展擘画新篇、引领航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题主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经济运行承压前行。我们坚决扛起经济大省重任,有力应对暴雨山洪、高温干旱、缺电保供、地震灾害以及疫情反复袭扰等多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出台“稳经济30条”等政策措施,实施“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全省经济运行走出了一条震荡下行到快速回升的坚强曲线,全年增长2.9%、总量超过5.6万亿元。
二是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我们强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60个重大合作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5628亿元,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全面落地。成都市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台阶,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五大片区发展各具特色,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县域底部基础更加夯实。
三是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我们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建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家天府实验室,研发经费投入居中西部首位,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0%、75%、30%左右。
四是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我省有16项改革案例入选“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进出川大通道增至41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位,高速公路、高铁运营里程分别达9179公里、1390公里,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占全国40%,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四川作为内陆腹地正加快向开放高地转变。
五是民生福祉不断提升。2022年3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6%左右。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稳定在九成左右,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四川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考虑?
王晓晖:当前,四川正处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双重挤压,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重点要抓好3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将强化平台牵引,加快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高标准打造国省实验室梯队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着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架构体系和核心功能,让创新创业源泉在巴蜀大地充分涌动。
二是做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我们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一片蓝天、一江碧水、一方净土。
三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们将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推动实施“电动四川”计划,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摆在2023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四川在持续扩大有效需求上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王晓晖:四川将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进出口的支撑作用,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
一是促进消费复元活血保常量。我们将持续开展“天府里·悦生活”等活动,扩大糖酒会、酒博会、汽车展会、农博会举办规模,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高能级一小时生活圈。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五进”等惠民活动,大力扶持线下餐饮娱乐等接触式消费恢复提升,加快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国潮消费集聚区。
二是促进投资高位求进拓增量。我们将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在建项目再提速,开工建设引大济岷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三是促进外贸外资广开渠道增流量。我们将深入实施1000户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开展“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活动,常态化组织企业赴欧美、东盟、中东开拓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海外仓,加快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出口基地建设,推动我省优势产业加速融入国际大市场。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有什么打算?
王晓晖:重点是聚焦“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国家大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产业备份重镇。
一是聚焦推动新型工业化。我们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省,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着力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打造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群;着力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夫,加快改造提升白酒、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着力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一业一策”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抢滩新型显示、动力电池、集成电路、晶硅光伏等产业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将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康养目的地,做靓“四川服务”品牌。我们将抢抓文旅恢复发展机遇,搞活本地游、联通省内游、做大跨省游、推动入境游,让文旅市场尽快恢复往日生机。
三是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四川素有“粮猪安天下”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要求。我们将着力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面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天府良田”建设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715亿斤以上,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记者 钟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