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引领伟大征程

  • 2022年10月15日 10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一)

    2012—202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

    面对多重困难交织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党带领亿万人民攻克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四川矢志不渝跟党走,奋力拼出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从排名全国第八跃至第六,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创新发展动能强劲……四川发展,是党和国家十年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之一。

    漫漫历史长河,十年不过一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之光凝结伟大共产党人的智慧,在每一个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照亮前行的方向,熠熠生辉。我们没有理由不追光而行,将理论创新进行到底!

    惟其规律揭示愈深刻,方显理论引领之巨力;惟其引领之巨力,方显真理之光愈伟大。此时此刻,历史的三峡惊涛拍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到了新的关口。从不同时间尺度、不同观察角度分析历史进程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十年,探究理论创新如何推动历史,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坚定走向未来,是我们的必答题。

    (二)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陈列着由西南交通大学签署的我国第一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随着实践深入,30多年后逐渐蹚入“摸不到石头”的深水区,留下体制机制和利益藩篱的“硬骨头”,不改没出路,改却高难度。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化,再到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不断形成共识中日益强化。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治理社会主义这样的全新社会,以往并没有好经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要破除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阻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使全面深化改革从认识论、方法论到价值论,从总目标、大方向到动力源形成完整体系,从此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方法路径更加成熟、胸怀视野更加开阔,为“中国之治”指明了方向。

    有了方向,十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不断释放制度红利。

    作为西部唯一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涉及全省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实现县域经济版图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系统性改造、基层治理体系结构性变革,更利于社会活力和生产力活力释放;在关键环节,职务科技权属、电力体制等改革调动相关要素积极性,国资国企“1+6”专项改革让国有经济动力、活力、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川渝高竹新区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取得成效;天府中央法务区走出一条法务业态全链条发展新路径,以法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改革在各个方向全面纵深推进。今天的四川,正加快成为改革发展的新高地。

    开放也是改革。2022年9月15日,四川首趟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满载四川茶叶从成都发车。新开的国际货运线路将促进四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在全球化逆流中奋力突围,更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今天的四川,正加快成为开放的新前沿。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新时代十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对40多年改革开放史的贡献。

    (三)

    2020年6月,连接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与外界的公路通车后,全国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归零。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又同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现代化,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状态,寻求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起步,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

    现代化是个“常用词”,但要付诸现实并不容易:现代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全世界目前工业化国家不超过30个。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速,堪称奇迹。就是在对“奇迹”经验的总结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响亮提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时代最强音。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描绘了蓝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蓝图,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政治气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基于国情,但并非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学习借鉴也不是亦步亦趋、完全照搬别国,更不是要搞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而是为我所用。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上已明确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原则在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自己的路。重大举措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将战略的坚定和策略的灵活结合起来,构建能够在复杂变动的国内外形势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做好自己的事情。若非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阿布洛哈与外界的公路或许不会在此时通车,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凉山也不会在全国全省的帮助下摆脱贫困。而今,凉山州安宁河谷正打造“天府第二粮仓”,为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多作贡献;不唯GDP,全省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绿色成为四川最靓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争上游”的四川正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意气风发。

    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新时代十年发展道路的理论创新,对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的贡献。

    (四)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四组大型汉白玉雕塑《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巍然矗立,许多观众直言“震撼”。来自长征路上夹金山的汉白玉,洁白而坚硬,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是什么让世界第一大党永葆纯洁性和战斗力?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一贯强调领导核心的重大作用,始终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对于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才有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表明,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中央领导集体,是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保障。百年来,每到紧要关头、每临严峻考验,我们党依靠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从百年党史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创新就是“两个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光辉思想,在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历程中彰显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十年来,正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国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赢得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四川省委带领全省500多万党员,团结全省各族人民,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奋进力量,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自觉行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震救灾,经济发展,在每一个战场,总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总有党旗高高飘扬,迸发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强大力量。党风显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今天的四川,干事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浓。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是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这是新时代十年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对百年党史的贡献。

    (五)

    社会主义500多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在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持续努力,终于迎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历史契机。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助推世界社会主义从低谷走向复苏,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置于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历程,最根本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的活力。

    守正,是守马克思主义之“正”。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尽管时代变迁,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并未改变,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创新,是创时代之“新”。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贡献。比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判断,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在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方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在中国话语体系中,理论并非抽象空洞之物,亦非粉饰门面,它实则源于中国的现实情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新的着力点。四川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全面实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基本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均期望寿命从75.2岁提高到77.95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翻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现阶段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从四川而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是新时代十年理论创新,对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贡献。

    (六)

    2022年6月,眉山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驻足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使命,反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积淀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历史性消灭绝对贫困,实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梦想;以人民为中心,目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号召全面深化改革向最难处攻坚,“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用传统经典讲时代故事,用中国道理讲中国治理,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千年悠悠岁月,中华民族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数艰难困苦都挺了过来、走了过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在于根植中华文化沃土,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疫情防控,我们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脱贫攻坚,我们锻造“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一个多月前,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就在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区,上演了一幕幕新时代飞夺泸定桥式救援、强渡大渡河式救援,这既是长征精神的传承,也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接续,更是几千年中国人不惧艰难、勇毅拼搏精神的发扬光大。干工作就是同困难作斗争,同困难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凭着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经受住了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迫切需要我们拼出中国人的精气神,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更加自信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让文化自信发挥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这是新时代十年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对5000年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贡献。

    (七)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乘风破浪,它以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历史,往往要经过岁月的洗炼才会看得更清楚。

    今天的历史是过往历史的延续,新时代十年延续并组成了5000年中华民族发展史、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100年党史、70年新中国史、40年改革开放史。从历史里汲取营养,在历史里成长,以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为动力,融入历史又改写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

    历史已经并还将证明,一切历史的精华就在于思想,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引领。先进的思想必定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必定与伟大的实践相互促进。

    历史已经并还将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是我们赢得伟大斗争、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历史已经并还将证明,只有理论被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现实力量,用以实现既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好”,中国共产党才“能”!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隆重开幕,历史即将翻开全新的一页。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矢志不渝跟党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将理论创新进行到底!蜀平 执笔 陈露耘 邓也 周明华 刘志杰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理论创新引领伟大征程

  • 2022年10月15日 10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一)

    2012—202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

    面对多重困难交织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党带领亿万人民攻克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四川矢志不渝跟党走,奋力拼出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从排名全国第八跃至第六,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创新发展动能强劲……四川发展,是党和国家十年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之一。

    漫漫历史长河,十年不过一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之光凝结伟大共产党人的智慧,在每一个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照亮前行的方向,熠熠生辉。我们没有理由不追光而行,将理论创新进行到底!

    惟其规律揭示愈深刻,方显理论引领之巨力;惟其引领之巨力,方显真理之光愈伟大。此时此刻,历史的三峡惊涛拍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到了新的关口。从不同时间尺度、不同观察角度分析历史进程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十年,探究理论创新如何推动历史,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坚定走向未来,是我们的必答题。

    (二)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陈列着由西南交通大学签署的我国第一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随着实践深入,30多年后逐渐蹚入“摸不到石头”的深水区,留下体制机制和利益藩篱的“硬骨头”,不改没出路,改却高难度。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化,再到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不断形成共识中日益强化。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治理社会主义这样的全新社会,以往并没有好经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要破除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阻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使全面深化改革从认识论、方法论到价值论,从总目标、大方向到动力源形成完整体系,从此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方法路径更加成熟、胸怀视野更加开阔,为“中国之治”指明了方向。

    有了方向,十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不断释放制度红利。

    作为西部唯一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涉及全省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实现县域经济版图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系统性改造、基层治理体系结构性变革,更利于社会活力和生产力活力释放;在关键环节,职务科技权属、电力体制等改革调动相关要素积极性,国资国企“1+6”专项改革让国有经济动力、活力、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川渝高竹新区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取得成效;天府中央法务区走出一条法务业态全链条发展新路径,以法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改革在各个方向全面纵深推进。今天的四川,正加快成为改革发展的新高地。

    开放也是改革。2022年9月15日,四川首趟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满载四川茶叶从成都发车。新开的国际货运线路将促进四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在全球化逆流中奋力突围,更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今天的四川,正加快成为开放的新前沿。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新时代十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对40多年改革开放史的贡献。

    (三)

    2020年6月,连接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与外界的公路通车后,全国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归零。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又同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现代化,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状态,寻求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起步,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

    现代化是个“常用词”,但要付诸现实并不容易:现代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全世界目前工业化国家不超过30个。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速,堪称奇迹。就是在对“奇迹”经验的总结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响亮提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时代最强音。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描绘了蓝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蓝图,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政治气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基于国情,但并非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学习借鉴也不是亦步亦趋、完全照搬别国,更不是要搞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而是为我所用。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上已明确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原则在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自己的路。重大举措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将战略的坚定和策略的灵活结合起来,构建能够在复杂变动的国内外形势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做好自己的事情。若非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阿布洛哈与外界的公路或许不会在此时通车,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凉山也不会在全国全省的帮助下摆脱贫困。而今,凉山州安宁河谷正打造“天府第二粮仓”,为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多作贡献;不唯GDP,全省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绿色成为四川最靓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争上游”的四川正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意气风发。

    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新时代十年发展道路的理论创新,对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的贡献。

    (四)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四组大型汉白玉雕塑《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巍然矗立,许多观众直言“震撼”。来自长征路上夹金山的汉白玉,洁白而坚硬,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是什么让世界第一大党永葆纯洁性和战斗力?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一贯强调领导核心的重大作用,始终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对于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才有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表明,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中央领导集体,是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保障。百年来,每到紧要关头、每临严峻考验,我们党依靠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从百年党史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创新就是“两个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光辉思想,在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历程中彰显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十年来,正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国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赢得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四川省委带领全省500多万党员,团结全省各族人民,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奋进力量,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自觉行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震救灾,经济发展,在每一个战场,总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总有党旗高高飘扬,迸发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强大力量。党风显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今天的四川,干事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浓。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是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这是新时代十年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对百年党史的贡献。

    (五)

    社会主义500多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在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持续努力,终于迎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历史契机。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助推世界社会主义从低谷走向复苏,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置于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历程,最根本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的活力。

    守正,是守马克思主义之“正”。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尽管时代变迁,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并未改变,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创新,是创时代之“新”。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贡献。比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判断,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在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方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在中国话语体系中,理论并非抽象空洞之物,亦非粉饰门面,它实则源于中国的现实情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新的着力点。四川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全面实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基本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均期望寿命从75.2岁提高到77.95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翻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现阶段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从四川而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是新时代十年理论创新,对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贡献。

    (六)

    2022年6月,眉山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驻足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使命,反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积淀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历史性消灭绝对贫困,实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梦想;以人民为中心,目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号召全面深化改革向最难处攻坚,“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用传统经典讲时代故事,用中国道理讲中国治理,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千年悠悠岁月,中华民族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数艰难困苦都挺了过来、走了过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在于根植中华文化沃土,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疫情防控,我们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脱贫攻坚,我们锻造“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一个多月前,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就在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区,上演了一幕幕新时代飞夺泸定桥式救援、强渡大渡河式救援,这既是长征精神的传承,也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接续,更是几千年中国人不惧艰难、勇毅拼搏精神的发扬光大。干工作就是同困难作斗争,同困难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凭着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经受住了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迫切需要我们拼出中国人的精气神,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更加自信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让文化自信发挥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这是新时代十年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对5000年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贡献。

    (七)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乘风破浪,它以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历史,往往要经过岁月的洗炼才会看得更清楚。

    今天的历史是过往历史的延续,新时代十年延续并组成了5000年中华民族发展史、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100年党史、70年新中国史、40年改革开放史。从历史里汲取营养,在历史里成长,以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为动力,融入历史又改写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

    历史已经并还将证明,一切历史的精华就在于思想,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引领。先进的思想必定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必定与伟大的实践相互促进。

    历史已经并还将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是我们赢得伟大斗争、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历史已经并还将证明,只有理论被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现实力量,用以实现既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好”,中国共产党才“能”!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隆重开幕,历史即将翻开全新的一页。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矢志不渝跟党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将理论创新进行到底!蜀平 执笔 陈露耘 邓也 周明华 刘志杰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