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 巴山蜀水美好家园绽新颜

  • 2022年10月15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环境优美,简直大变样!”国庆假期后第一天,自贡市民卢涛来到位于大安区的张化渣场,眼前一幕让他惊喜不已——80余年堆积形成的渣山,经生态修复再造,已蜕变为满目苍翠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渣山变公园的生动案例,在巴蜀大地随处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巴山蜀水颜值、生态产品价值、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绿色,成为美丽天府画卷中最鲜明的底色。

    持续高位推动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8月底,四川出台西部首个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四川。这是四川强化上游意识的责任担当,是推动美丽四川愿景走进现实的坚定态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嘹亮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谋划推进,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殷切嘱托,定当不负。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使命的四川,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定不移推动中央生态文明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高位谋划。2016年7月,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治蜀兴川各领域全过程。省委十一届三次至十次全会,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部署。2020年4月,高规格的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

    制度创新。四川对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GDP,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国土绿化方案,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制定、修订12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5部地方性环境标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压实责任。四川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抓铁有痕的力度,坚持直面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155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48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69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4项。国家移交的71个长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58个。此外,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并实现两轮督察全覆盖,发现生态环境问题9200多个、追责问责1100多人。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搬迁!”天原集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因原厂区距离长江岸线不足百米,在2018年整体搬迁至宜宾三江新区,转战新材料“战场”。2021年,天原集团创下营收352亿元的历史最好水平,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天原集团的向新而生,是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现实,唯有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才是推动绿色崛起的应有之义。

    新旧动能转换提质加速。全省持续推动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116个小水电项目全部关停,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势头,全面停止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核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超1万家,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

    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四川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出口产品低碳认证体系,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居全国第四位,省内绿电生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80%,全省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全国的3%。

    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乌东德、白鹤滩等重大水电工程陆续投产发电。此外,四川还不断做强做优清洁能源产业,吸引排名全球前10强晶硅光伏企业中的5户前来落户。

    天蓝地绿水清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

    今夏,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陆续现身成都、泸州、攀枝花、眉山等地。

    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所在水域必须无害、洁净。而它频频“亮相”的背后,是十年来四川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步伐,生态环境质量跃升轨迹看得见、摸得着。

    天更蓝。四川把大气质量改善作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空气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2021年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31.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0.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89.5%、较2015年增加9个百分点。

    地更绿。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去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2%,同比2012年净增森林面积241.4万公顷。四川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科学划定14.9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基地28个,数量居西部第一。

    水更清。2021年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4.8%,位居全国第七,创10年来最好水平。长江、黄河干流稳定达到Ⅱ类水质,特别是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沱江,实现干流全面达标,“清澈见底、鱼翔浅底”已是常态。在2019、2020年度中央开展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四川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巴山蜀水间,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正不断铺展!

    十年大事记

    2013年5月

    “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推开。

    2015年3月

    省政府出台《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这是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的治理灰霾的专门规章。

    2016年7月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治蜀兴川各领域全过程。

    2016年9月

    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明确“四轴九核”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

    2016年10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方案》。

    2017年

    四川全面建立河长制。目前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近5万人,将全省8596条河流、8109座水库、5002条渠道和12个天然湿地、417个湖泊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

    2018年11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目标。

    2019年5月

    《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出台,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方式推进水污染治理。

    2020年4月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

    2021年10月

    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川片区占总面积的八成以上。

    2021年

    四川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责任体系。目前,全省共设立林长9.2万人,全省林长制工作组织体系全面形成。

    2022年8月

    省委、省政府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四川。(记者 殷鹏)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这十年 巴山蜀水美好家园绽新颜

  • 2022年10月15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环境优美,简直大变样!”国庆假期后第一天,自贡市民卢涛来到位于大安区的张化渣场,眼前一幕让他惊喜不已——80余年堆积形成的渣山,经生态修复再造,已蜕变为满目苍翠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渣山变公园的生动案例,在巴蜀大地随处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巴山蜀水颜值、生态产品价值、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绿色,成为美丽天府画卷中最鲜明的底色。

    持续高位推动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8月底,四川出台西部首个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四川。这是四川强化上游意识的责任担当,是推动美丽四川愿景走进现实的坚定态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嘹亮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谋划推进,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殷切嘱托,定当不负。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使命的四川,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定不移推动中央生态文明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高位谋划。2016年7月,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治蜀兴川各领域全过程。省委十一届三次至十次全会,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部署。2020年4月,高规格的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

    制度创新。四川对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GDP,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国土绿化方案,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制定、修订12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5部地方性环境标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压实责任。四川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抓铁有痕的力度,坚持直面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155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48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69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4项。国家移交的71个长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58个。此外,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并实现两轮督察全覆盖,发现生态环境问题9200多个、追责问责1100多人。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搬迁!”天原集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因原厂区距离长江岸线不足百米,在2018年整体搬迁至宜宾三江新区,转战新材料“战场”。2021年,天原集团创下营收352亿元的历史最好水平,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天原集团的向新而生,是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现实,唯有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才是推动绿色崛起的应有之义。

    新旧动能转换提质加速。全省持续推动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116个小水电项目全部关停,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势头,全面停止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核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超1万家,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

    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四川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出口产品低碳认证体系,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居全国第四位,省内绿电生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80%,全省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全国的3%。

    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乌东德、白鹤滩等重大水电工程陆续投产发电。此外,四川还不断做强做优清洁能源产业,吸引排名全球前10强晶硅光伏企业中的5户前来落户。

    天蓝地绿水清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

    今夏,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陆续现身成都、泸州、攀枝花、眉山等地。

    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所在水域必须无害、洁净。而它频频“亮相”的背后,是十年来四川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步伐,生态环境质量跃升轨迹看得见、摸得着。

    天更蓝。四川把大气质量改善作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空气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2021年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31.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0.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89.5%、较2015年增加9个百分点。

    地更绿。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去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2%,同比2012年净增森林面积241.4万公顷。四川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科学划定14.9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基地28个,数量居西部第一。

    水更清。2021年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4.8%,位居全国第七,创10年来最好水平。长江、黄河干流稳定达到Ⅱ类水质,特别是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沱江,实现干流全面达标,“清澈见底、鱼翔浅底”已是常态。在2019、2020年度中央开展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四川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巴山蜀水间,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正不断铺展!

    十年大事记

    2013年5月

    “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推开。

    2015年3月

    省政府出台《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这是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的治理灰霾的专门规章。

    2016年7月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治蜀兴川各领域全过程。

    2016年9月

    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明确“四轴九核”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

    2016年10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方案》。

    2017年

    四川全面建立河长制。目前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近5万人,将全省8596条河流、8109座水库、5002条渠道和12个天然湿地、417个湖泊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

    2018年11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目标。

    2019年5月

    《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出台,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方式推进水污染治理。

    2020年4月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

    2021年10月

    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川片区占总面积的八成以上。

    2021年

    四川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责任体系。目前,全省共设立林长9.2万人,全省林长制工作组织体系全面形成。

    2022年8月

    省委、省政府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四川。(记者 殷鹏)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