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开创四川宗教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创新推进宗教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创新推进宗教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0年9月29日,四川省宗教界“爱国爱教爱家乡”文艺展演。
甘孜州佛教协会组织引导全州佛教界为“9·5”泸定地震灾区奉献爱心,踊跃捐款。
2021年9月,宗教界人士在我国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参观学习。
6月16日至17日,2022年四川省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培训演练活动在德阳举行。
2022年9月30日清晨,在成都市平安桥天主教教堂,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下,四川省宗教界代表人士庄严肃立。与此同时,在四川省各宗教活动场所也同步举行升国旗仪式,这再次拉开了连续举办4年的四川省宗教界“爱国爱教爱家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序幕。
四川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宗教工作放在全省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索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四川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
A
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才能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确保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纵深推进。”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采取多方面措施,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
2019年1月19日,四川省宗教界迎春座谈会在成都举行。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省委领导在讲话中向各宗教界代表人士致以新春慰问,并就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做好全省宗教工作提出希望。省佛教协会、省道教协会、省伊斯兰教协会、省天主教爱国会、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以及省佛教协会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四川已经形成制度。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垂范,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深入做好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团结教育工作,把政治引领、思想引领、风范引领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全省5000余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与7000余名宗教界代表人士结成对子、经常联系,拉近了宗教界人士与党委、政府的距离,增强了党在宗教界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
每年农历春节前夕,各地都会举办宗教界迎春座谈会,与宗教界代表人士同堂共庆新春佳节,加强沟通交流,联谊深化感情。
在广泛开展联谊交友的同时,四川着力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学习培训,修订《四川省宗教事务条例》,指导各宗教团体制定实施《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压实各级各部门的指导责任和宗教团体的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全省宗教界代表人士信息库,建立起宗教界后备人才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台账。
在学习培训方面,四川聚焦建强党政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宗教学研究人员“三支队伍”。以我国宗教中国化为主题,依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省社会主义学院等举办了一系列培训,全覆盖培训省市县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和代表人士,着力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2021年12月27日,四川召开全省宗教工作会议,全面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做好四川宗教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指导各宗教团体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不断走深走实。
会后,四川省级主流媒体、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网站、“同心四川”融媒体平台对会议精神进行了全面宣传报道。近年来,四川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开设“爱国爱教爱家乡”专栏,刊载活动信息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发言,各宗教团体、宗教界代表人士在网上网下积极发声,及时有效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树立了四川宗教界良好形象,构建了网上网下同心圆。
B
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推进
2019年,四川各全省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了开展“爱国爱教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倡议,每年采取全省统一组织和各宗教自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系列活动。今年的活动中,除了全省宗教活动场所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主会场还举办了宗教界“匡正教风崇俭戒奢”主题书画展、“家乡美”特色展示、“全面从严治教深化教风建设”座谈会,并组织全省性宗教团体负责人观看“爱国爱教爱家乡”系列活动、四川天主教中国化建筑专题片。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内在要求。”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主题教育与实践探索并重,在宗教界不断深化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时代内涵。结合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五进”活动,四川深入推进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宗教团体、进宗教院校、进宗教活动场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宗教界代表人士培训、纳入宗教院校教育内容、纳入宗教活动场所宣传教育。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宗教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各宗教不断充实中华文化的当代内涵。2020年,省基督教“两会”会同相关单位开展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有关部委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汉传佛教界举办5届讲经交流会,藏传佛教界编撰《高僧大德言论集》,道教界举办4届中国道教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伊斯兰教界举办新“卧尔兹”演讲比赛,天主教界举办天主教中国化研讨活动并出版论文集,基督教界用“四川话”阐释宗教信仰,取得良好效果。藏传佛教界持续开展“五热爱二遵守三负责”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各民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要用中华文化浸润各宗教。”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连续举办“宗教经典与中华文化”研讨会、宗教界人士“中华文化”研修班等30余个,积极搭建宗教与中华文化对话交流平台。宗教界人士反响热烈,纷纷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座谈交流发言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化认识、加强宣传。此外,还积极倡导宗教界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开展庆祝活动,用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庆、重要史实熏陶宗教界人士。支持各宗教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使各宗教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宗教活动场所是最直接的展示平台,也是巩固转化成果的重要阵地。
2019年以来,四川以“高举爱国爱教旗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深化中华文化浸润”为标准,引导宗教界积极创建“中国化示范场所”,采取建主题展示馆、陈列室、文化长廊等方式,充分展示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的成果。在各地,各宗教近年创建了110多个“中国化示范场所”,通过场所打造、活动开展体现中华文化和四川风情。例如成都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分别建成文化展示区、佛教文化陈列馆、精品文物馆,德阳什邡罗汉寺建成特色文化长廊和汶川特大地震纪念碑;成都青羊宫、青城山、鹤鸣山分别建成道教文化陈列馆、文化书院;成都皇城清真寺建成伊斯兰教中国化陈列室,南充市清真寺在场所维修改造中建筑风格进一步彰显中华传统四合庭院特色;成都平安桥天主教教堂、乐山天主教教堂分别建成中国化陈列室;成都基督教上翔堂等教堂建成中国化陈列馆。据了解,到今年底四川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将达到300余个。
C
宗教事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2020年2月1日,新修订的《四川省宗教事务条例》正式实施。新修订的《条例》针对近年出现的新情况,例如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维护宗教界财产权益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创设了体现四川特色、填补管理空白的若干行为规范。
“这是我省在新时代推动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对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依法治理宗教事务做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始终把强化法治建设作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保障,引领宗教界人士做依法治教的支持者。全省统战、民宗部门通过指导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国家宪法日”“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学经前学法”“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加大对宗教界教职人员的普法力度,培养“法律明白人”1600余人,在宗教活动场所建立法治宣传栏800余个、法律图书角700余个,设立法律服务联系点700余个,累计开展法治宣传4400余场次,先后编发汉藏双语普法读物和法治用品53.5万余册。
全省宗教领域形成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宗教界人士深刻认识到“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确保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
在学习贯彻各类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四川推动宗教界修订完善和建立健全管团体、管场所、管人员、管活动、管财务、管教务等系列配套规章制度。全省绝大多数场所实现了“一健全”“六完善”,即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人员管理培训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外部“财务监管力量”介入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不具备条件场所实行财务委托代理制度。
在支持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加强建设方面,近年来,7个全省性宗教团体工作班子人员编制、经费、办公用房得到保障。宗教院校建设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足额配备,公开招录一批人才充实教师和管理队伍,进一步规范思想政治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宗教院校培养宗教教职人员“主渠道”作用,推动在校学生教育和宗教教职人员培训提质增效。峨眉山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青城山道教学院、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四川神学院自开办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2640余人,2018年以来培训宗教教职人员3790余人次。
D
宗教关系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今年7月,高温酷暑之下,宜宾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开展了为宗教界“夏送清凉”慰问活动,将200余个装有各种防暑降暑清凉药品的清凉包裹,送到宜宾市83个宗教活动场所。这是宜宾市连续3年对宗教界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的慰问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宗教界送去价值350余万元的慰问物资。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一定坚决做好安全生产等各方面的工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宜宾宗教界力量。”收到清凉包裹的宜宾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印一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始终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断完善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引导帮助各宗教健康发展,为他们纾困解难。各宗教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宗教关系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四川结合精准扶贫、危房排查、消防安全等工作,加大对爱国爱教、自养困难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的帮扶力度;对生活困难、因病因残加重负担的,推行建档立卡定点帮扶。设立寺庙维修基金,对因地质灾害受损严重、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年久失修的场所,规范工作程序予以补助。“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受损的宗教活动场所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进行维修修缮。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医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全面覆盖宗教教职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四川针对宗教界广泛开展“暖心”活动,走访慰问困难宗教活动场所600余个、困难宗教教职人员2000余名,为其提供困难补助资金、配送生活防疫物资,引导宗教界互助。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团结引领下,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家乡改革发展稳定。9月5日,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全省宗教界积极行动起来,为灾区群众奉献爱心,踊跃捐款捐物达600余万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宗教界人士为疫情防控一线捐款捐物合计3900余万元。
十年的生动实践,全省宗教界不断加深对我国宗教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依规办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宗教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