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数: 第37期
- 印发日期: 2023-11-16
- 发布机构:四川省政务改革推进办公室
成都市信用赋能提升企业监管质效
成都市坚持信用和智慧“双向”赋能,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以“静态+动态”“通用+专业”“信用+风险”模式,推进风险识别由“多维度”向“全维度”,风险评估由“独立静态”向“整体动态”,风险管理由“单环节”向“全流程”迭代升级,着力打造“信息归集-精准画像-智能感知-科学分类-高效处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闭环,以监管效能提升促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维护公平公正营商环境。
一、夯实数据基础,加强数字化建设。一是构建智慧监管平台,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建设成都市市场主体智慧监管平台,制定实施数据规范、数据交换接口、业务流程规范三项地方标准。打通部门监管数据“大动脉”,横向与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等10余个系统应联尽联,纵向接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成都都市圈市场监管数据,实现监管数据多维共享。坚守数据安全底线,归集51个部门、跨区域合作城市、社会端投诉举报、部分企业端管理数据3.3亿余条。二是梳理监管事项清单,开展风险信息识别。把握监管核心,聚焦企业行为,依托数据基础建立监管风险识别机制。建立监管数字地图,通过地理信息应用、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风险+定位”一图展示。构建主体多维画像、族谱关系,围绕市场监管事项清单,从企业登记注册、备案出质、许可处罚等方面,持续开展风险事项梳理。将风险信号与企业挂钩,并通过系统构建的企业投资任职等关联关系,与具有相同或相似事项特征的其他企业挂钩,实现“风险+对象”精准识别。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加强信用风险信息整合,围绕经营主体发展历程,以基本信息、经营能力、履约历史等方面信息为基础,结合市场监管领域频发违法失信行为,从登记公示、社会评价等维度,抓取反映集中、风险突出的系统性问题,在市场监管总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融合构建并动态调整涵盖更多内容的市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
二、构建分类管理系统,实现精准化画像。一是实施分类定量分析,预判信用风险状况。成功申报省级部门科技项目,组织开展《基于Bayes理论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模型研究》,持续优化市级“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模型,从违法失信行为“发生概率”和违法失信行为后果“损失量”两个维度,对区域全量企业开展风险定量分析并预判信用风险状况,将企业信用风险由低到高分为ABCD四类。目前已完成对全市157余万户企业的动态分类和结果常态化运用。二是开展日常动态监测,强化信用风险预警。多角度比对校验企业经营行为,分析企业运行规律,建立市场准入、投诉举报、司法涉诉等动态风险监测点。开展区域业态、主体区划、投诉举报等分析,对区域禁入业态、异常频现经营地域、证照信息不一致、高频投诉举报等主体开展监测,形成监测预警对象库并实现系统动态维护更新。开展关注企业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提示,实施市场监管领域精细化治理,有效释放信息资源价值。三是实行数据标签管理,实现信用风险筛查。强化数据监管决策辅助作用,开展标签化分类管理,标注对象标签、表现标签和分类标签。围绕主体登记信息、审批信息、公示信息、行业与监管标签、监管执法、信用积分6个层面42项数据,建立风险筛查工具,监管人员可以选取各类搜索条件组合筛查规则,及时抓取和精准锁定特征对象,为重点监管提供靶向目标,满足多元化监管需求。
三、创新结果运用,防范化解信用风险。一是推进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出台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工作方案,坚持“包容审慎”“利剑高悬”并举,对经营主体施以阶梯化监管措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得到融合运用。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分级分类抽查事项覆盖率达到100%。“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场景得到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合力持续强化。二是实行专业领域分级分类管理。持续健全市场监管各领域信用风险分级分类工作机制,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构建以信用档案为基础、分级分类为依托、差异化监管为手段的监管体系,实施药品零售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分级监管,开展电梯维保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制定工业产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指引,出台价格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指南、广告活动主体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强化重点领域信用风险防控和治理。三是完善“信用沙盒”监管模式。在政府部门、电商平台和线上经营主体之间搭建安全、高效、共享的数据通道,对线上经营主体开展自动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建立“沙盒”围栏,实施监测预警和触发式监管。目前,已将信用好、风险低的8.6万余户主体纳入“沙盒”,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沙盒”外的经营主体,强化信用培育,开展违规行为共管共治。截至2023年10月,已归集46.9万户成都本地登记的线上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在线触发预警线索1.5万余条,发送行政提示信息2.3万余条,引导1.2万余户主体完成整改纠错,有效降低线上经营主体的违法违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