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中医药强省建设方案
推进四川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

  • 2021年03月10日 09时20分
  • 来源: 封面新闻
  • 【字体:
  • 近日,四川省印发了《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医药强省建设。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方案的有关内容,3月9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道丕通过四川省政府网站与网友“面对面”,解读分享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


    中医药强省涵盖十大行动

    李道丕介绍,近年来,四川中医药人抢抓机遇,把中医药放在全国全球视野下统筹推进,初步形成了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的新模式,构建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但是,也还存在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新体系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缺乏、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距离中医药强省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迫切需要采取更有力、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发展,如期实现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

    因此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起草了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已经印发实施。《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凸显,“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行动方案》的实施,对加快形成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道丕介绍,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涵盖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发展及其保障支撑等方面内容,包括2个“建立健全”、5个“推进”、3个“高地”,即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应急体系,推进传统中医诊所惠民、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助推双循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中医药文化高地十大行动的任务目标。

    服务体系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服务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鼓励和支持社会办中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争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实现“出家门就能看中医”,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可及性获得感。

    应急体系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参与的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救援机制,提升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网络和应急救援体系。

    传统中医诊所惠民方面: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人员供给,提升传统中医诊所服务质量和改革完善传统中医诊所发展机制,到2025年,传统中医诊所达到5000家,培育2—3家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四川传统中医诊所连锁品牌,构建“中医诊所在身边”和“10分钟可及圈”的纯中医服务格局。

    防治重大疾病方面:通过建设一批四川省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培养一批高精尖的传承创新团队,制订一批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中医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取得一批急性重症胰腺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突破性成效,建立“病有专科、病有专人、病有专方、病有专药”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体系。

    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通过推动中医药优势资源转化,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健全中医药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提升药材品质、推动转型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强化科技支撑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更规范,中药工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龙头企业、品牌效益凸显,中医药大健康产品融入人民群众生活。

    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推进中医药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中医药服务均等化、智能化、便捷化,实现川药产业数字化管理,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

    助推双循环方面:通过中医药省际协同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一批高质量区域间合作项目,合作共建一批重点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全面助力新发展格局,把四川中医药打造成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名片。

    人才高地建设方面:通过全面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举措,搭建医教研产用人才培养大平台,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壮大基层人才,为事业、产业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

    科技创新高地方面:通过推进基地(平台)建设、强化政策支撑、提升能力水平、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产业化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地方特色鲜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作用显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中医药文化高地方面:通过中医药文化精髓挖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和阵地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在省内命名一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一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争取一批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发一批中医药文化特色文创产品,打响四川中医文化标志和品牌。


    四川多举措并行推进行动方案落地

    李道丕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行动方案》,下一步四川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全局统筹谋划,编制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照强省行动方案提到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创新要素,部署一批符合我省中医药实际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对标对表《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围绕在重大疾病防治、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创新药物开发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编制我省申报方案。

    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保持高度警惕,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进一步完善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机制。确保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介入疫情防控,落实确诊患者中医管床、中医会诊制度,确保患者均接受中医药治疗。加快推进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加快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实施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行动,完善中医药应急机制,开展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市县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及应急机构建设,组建中医药应急队伍。

    紧抓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省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和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行动,提高急性脑出血等病种的循证能力水平,逐步建成具有中医药循证临床研究能力的技术平台及人才梯队。加强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内涵建设。深化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开展中医医院巡查和达标评审,实施推进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填平补齐”和“提档升级”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实施川派杰出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和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后备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大力发展民族医药。

    提升中药材质量,推动中医药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我省中药材产业布局,合力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与推广,加强道地药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共建川渝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川产道地中药材“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川药产业千亿产值。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大健康产品开发应用,打造中医药龙头企业,推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智能装备上市。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着力构建全省“一核四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格局。

    持续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持续开展“名中医四川行”、中医药文化“六进”“驻蓉领事官员走进中医药”等系列活动,遴选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传统知识收集整理。推进海外中医药中心、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化中医药省际区域合作。

    【网友提问】

    中医药在“走出去”方面四川做了哪些努力?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道丕表示,近年来,四川中医药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决策部署,先后与中东欧、南亚、北美、俄罗斯等地的30余个国家地区和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多项政府间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已经成为四川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高位推进中医药海外布局。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第二届川港澳合作周、荷兰经贸推介会期间,多次见证中医药协议签署,强调要推动四川中医药走向海外,建设集国际教育、医疗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海外中医药中心,深化川港、川澳中医药产业合作。多位省领导在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中俄“两河流域”合作会议、文化中国•锦绣四川等外事活动中推动四川中医药对话世界,促成多个海外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建立海外中医药合作机制与平台。以省级中医药重点机构为重点依托,带动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已在黑山、捷克、白俄罗斯、阿曼苏丹、德国建成5个四川中医药海外中心,喀山、荷兰海外中医药中心正在筹建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心”等相继落户四川,建成“中国—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四川)”“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对外交流平台。选派优秀的中医药专家赴海外中医药中心进行诊疗和教学,传播中医药文化。

    积极拓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依托农博会、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国-中东欧卫生部长论坛等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和中东欧国家中医药合作。召开川港中医药交流会议,建立“川港中医药发展联盟”。依托海外中医药中心,举办“中医药文化周”“中医药文化推介交流会”等活动。连续三年举办“驻蓉领事官员走进中医药”品牌活动,提升四川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内外中医药人才交流培养。鼓励和支持省内优质中医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邀请海外专家来华交流坐诊,接受境外留学生来川进行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十三五期间”,共培养短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外国学生1200余名。同时,在全国首创“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班”,培养中医药对外合作复合型人才。

    如何加大中医药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李道丕表示,十三五以来,四川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牢牢把握“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在中医药产业、基层等紧缺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规划均涵盖紧缺人才发展内容,并单独出台《四川省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成立全省中医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中医药人才工作全面领导,逐步健全了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布局。

    加大中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紧密结合中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建设中医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3个,在培训中坚持产学结合的基本思路,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培养中药产业、医养结合、中医康复保健等技能型人才3000余人。

    定向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精准对接基层用人需求,积极引导、促进高中等中医药类学校与地方政府、医院、企业合作,创新开展订单定向委托培养模式,已为全省基层地区定向培养中医药专业本科生1000余人、中专生2000余人。在院校培养基层中医药队伍的基础上,支持近3000名基层中医药人员接受中医全科转岗培训,努力为基层打造一支留得住、带不走、有能力的本土化中医药人才队伍。

    培育中医疫病、西学中等紧缺专业人才。建立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采取线上授课、线下情景模拟训练、现场演习等形式进行培训人才1200余人。依托四川省中医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中医急诊急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等临床急缺人才培训。制定我省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培训大纲,培养1000余名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强化中医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300余项,培训各类中医药人员11万人次。

    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人才。建设民族药学和彝药学2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建设流派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省级以上藏医药师承平台9个。实施藏医僧尼培养、民族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专项,培养民族医药人员20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精神,编制中医药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坚持需求导向,加大中医药实用紧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精通重大传染病预防救治的中医药防疫人才,中药生产、加工、健康服务业等方面的中医药技能工匠以及传承民族医药发展、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医药实用型人才。”李道丕说,到2025年底,培养中医药产业、基层等紧缺人才20000名,建成一支能满足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记者 周家夷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明确中医药强省建设方案
    推进四川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

  • 2021年03月10日 09时20分
  • 来源: 封面新闻
  • 近日,四川省印发了《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医药强省建设。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方案的有关内容,3月9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道丕通过四川省政府网站与网友“面对面”,解读分享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


    中医药强省涵盖十大行动

    李道丕介绍,近年来,四川中医药人抢抓机遇,把中医药放在全国全球视野下统筹推进,初步形成了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的新模式,构建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但是,也还存在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新体系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缺乏、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距离中医药强省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迫切需要采取更有力、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发展,如期实现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

    因此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起草了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已经印发实施。《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凸显,“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行动方案》的实施,对加快形成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道丕介绍,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涵盖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发展及其保障支撑等方面内容,包括2个“建立健全”、5个“推进”、3个“高地”,即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应急体系,推进传统中医诊所惠民、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助推双循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中医药文化高地十大行动的任务目标。

    服务体系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服务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鼓励和支持社会办中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争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实现“出家门就能看中医”,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可及性获得感。

    应急体系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参与的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救援机制,提升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网络和应急救援体系。

    传统中医诊所惠民方面: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人员供给,提升传统中医诊所服务质量和改革完善传统中医诊所发展机制,到2025年,传统中医诊所达到5000家,培育2—3家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四川传统中医诊所连锁品牌,构建“中医诊所在身边”和“10分钟可及圈”的纯中医服务格局。

    防治重大疾病方面:通过建设一批四川省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培养一批高精尖的传承创新团队,制订一批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中医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取得一批急性重症胰腺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突破性成效,建立“病有专科、病有专人、病有专方、病有专药”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体系。

    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通过推动中医药优势资源转化,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健全中医药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提升药材品质、推动转型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强化科技支撑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更规范,中药工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龙头企业、品牌效益凸显,中医药大健康产品融入人民群众生活。

    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推进中医药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中医药服务均等化、智能化、便捷化,实现川药产业数字化管理,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

    助推双循环方面:通过中医药省际协同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一批高质量区域间合作项目,合作共建一批重点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全面助力新发展格局,把四川中医药打造成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名片。

    人才高地建设方面:通过全面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举措,搭建医教研产用人才培养大平台,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壮大基层人才,为事业、产业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

    科技创新高地方面:通过推进基地(平台)建设、强化政策支撑、提升能力水平、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产业化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地方特色鲜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作用显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中医药文化高地方面:通过中医药文化精髓挖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和阵地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在省内命名一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一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争取一批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发一批中医药文化特色文创产品,打响四川中医文化标志和品牌。


    四川多举措并行推进行动方案落地

    李道丕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行动方案》,下一步四川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全局统筹谋划,编制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照强省行动方案提到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创新要素,部署一批符合我省中医药实际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对标对表《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围绕在重大疾病防治、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创新药物开发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编制我省申报方案。

    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保持高度警惕,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进一步完善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机制。确保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介入疫情防控,落实确诊患者中医管床、中医会诊制度,确保患者均接受中医药治疗。加快推进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加快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实施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行动,完善中医药应急机制,开展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市县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及应急机构建设,组建中医药应急队伍。

    紧抓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省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和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行动,提高急性脑出血等病种的循证能力水平,逐步建成具有中医药循证临床研究能力的技术平台及人才梯队。加强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内涵建设。深化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开展中医医院巡查和达标评审,实施推进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填平补齐”和“提档升级”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实施川派杰出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和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后备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大力发展民族医药。

    提升中药材质量,推动中医药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我省中药材产业布局,合力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与推广,加强道地药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共建川渝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川产道地中药材“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川药产业千亿产值。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大健康产品开发应用,打造中医药龙头企业,推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智能装备上市。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着力构建全省“一核四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格局。

    持续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持续开展“名中医四川行”、中医药文化“六进”“驻蓉领事官员走进中医药”等系列活动,遴选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传统知识收集整理。推进海外中医药中心、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化中医药省际区域合作。

    【网友提问】

    中医药在“走出去”方面四川做了哪些努力?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道丕表示,近年来,四川中医药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决策部署,先后与中东欧、南亚、北美、俄罗斯等地的30余个国家地区和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多项政府间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已经成为四川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高位推进中医药海外布局。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第二届川港澳合作周、荷兰经贸推介会期间,多次见证中医药协议签署,强调要推动四川中医药走向海外,建设集国际教育、医疗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海外中医药中心,深化川港、川澳中医药产业合作。多位省领导在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中俄“两河流域”合作会议、文化中国•锦绣四川等外事活动中推动四川中医药对话世界,促成多个海外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建立海外中医药合作机制与平台。以省级中医药重点机构为重点依托,带动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已在黑山、捷克、白俄罗斯、阿曼苏丹、德国建成5个四川中医药海外中心,喀山、荷兰海外中医药中心正在筹建中。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心”等相继落户四川,建成“中国—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四川)”“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对外交流平台。选派优秀的中医药专家赴海外中医药中心进行诊疗和教学,传播中医药文化。

    积极拓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依托农博会、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国-中东欧卫生部长论坛等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和中东欧国家中医药合作。召开川港中医药交流会议,建立“川港中医药发展联盟”。依托海外中医药中心,举办“中医药文化周”“中医药文化推介交流会”等活动。连续三年举办“驻蓉领事官员走进中医药”品牌活动,提升四川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内外中医药人才交流培养。鼓励和支持省内优质中医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邀请海外专家来华交流坐诊,接受境外留学生来川进行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十三五期间”,共培养短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外国学生1200余名。同时,在全国首创“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班”,培养中医药对外合作复合型人才。

    如何加大中医药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李道丕表示,十三五以来,四川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牢牢把握“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在中医药产业、基层等紧缺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规划均涵盖紧缺人才发展内容,并单独出台《四川省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成立全省中医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中医药人才工作全面领导,逐步健全了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布局。

    加大中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紧密结合中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建设中医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3个,在培训中坚持产学结合的基本思路,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培养中药产业、医养结合、中医康复保健等技能型人才3000余人。

    定向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精准对接基层用人需求,积极引导、促进高中等中医药类学校与地方政府、医院、企业合作,创新开展订单定向委托培养模式,已为全省基层地区定向培养中医药专业本科生1000余人、中专生2000余人。在院校培养基层中医药队伍的基础上,支持近3000名基层中医药人员接受中医全科转岗培训,努力为基层打造一支留得住、带不走、有能力的本土化中医药人才队伍。

    培育中医疫病、西学中等紧缺专业人才。建立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采取线上授课、线下情景模拟训练、现场演习等形式进行培训人才1200余人。依托四川省中医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中医急诊急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等临床急缺人才培训。制定我省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培训大纲,培养1000余名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强化中医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300余项,培训各类中医药人员11万人次。

    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人才。建设民族药学和彝药学2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建设流派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省级以上藏医药师承平台9个。实施藏医僧尼培养、民族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专项,培养民族医药人员20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精神,编制中医药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坚持需求导向,加大中医药实用紧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精通重大传染病预防救治的中医药防疫人才,中药生产、加工、健康服务业等方面的中医药技能工匠以及传承民族医药发展、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医药实用型人才。”李道丕说,到2025年底,培养中医药产业、基层等紧缺人才20000名,建成一支能满足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记者 周家夷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