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访谈|老区脱贫展新颜 巴中累计减贫49.9万人
嘉宾:
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
巴中市副市长王毅
巴中市副市长赵建仁
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王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12月29日20时30分,巴中市相关负责人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市长访谈》栏目,就“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这一主题接受采访。
访谈现场
一一谈成效
巴中累计减贫49.9万人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多
主持人:目前,全市脱贫攻坚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何平:大家知道,巴中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五区(县)均属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2013年底全市有贫困村699个,贫困人口49.43万人,贫困发生率16.3%,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位居全省市(州)第4位和第3位,是全省除三州外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市(州)。
通过几年努力,全市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效。一是脱贫任务如期完成。5区(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累计减贫49.9万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二是农村面貌整体改善。建成中心村144个、聚居点2174个、扶贫新村1125个,新(改)建农村公路20749公里,改造薄弱学校405所,实施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项目1854个。三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2416元增加到2020年10501元,翻了两番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6416元增加到2019年13232元,增长了一倍多。四是扶贫影响持续扩大。以巴中脱贫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六集在央视新闻和综合频道建国70周年国庆档播出。
回过头来看,这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可以说是巴中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最明显的时期之一,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下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国全省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
主持人:脱贫对象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真正脱贫?
王伟:这个标准就是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后来又增加了“饮水安全有保障”。具体操作中,省上又细化了户脱贫“一超六有”、村退出“一低五有”、县摘帽“一低三有”指标。这些标准,在整个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都严格遵循,既未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没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正是因为精准聚焦了这些标准,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推进,并顺利通过了国省系列考核验收。
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王伟
主持人:本轮脱贫攻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关于“精准”问题,巴中在工作推进中是如何把握的,有哪些特点呢?
王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六个精准”是指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我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进行了很好地落实。比如:在扶贫对象精准上,依照国家贫困线标准,探索了对象识别“十步工作法”、动态调整“八个比对、六个不纳入”。在因村派人精准上,坚持“选硬人、硬选人”,采取“2+3+4”办法选派得力干部到村,对工作不力的实行召回。对摘帽任务重的县增派巡回帮扶干部、对有20户及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实现贫困对象和干部职工帮扶“双向全覆盖”。在措施到户精准上,聚焦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五条绣花”措施,明确驻村工作队5项20条内容,细化对标补短5项16条措施,签订干部群众脱贫“双向承诺”,对特殊困难群众实施政策叠加、帮扶叠加,做到既输血又造血。在脱贫成效精准上,除了按照国省要求的标准程序退出外,我们特别注重过程管理,比如分区(县)建立指导组,实行市级领导挂联贫困县、贫困村,开展暗访督查、阳光问廉、流动现场会、区(县)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挂牌督战、全覆盖大排查,配合开展执法检查、民主监督、媒体监督等等,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谈经验
产业是脱贫致富“压舱石”
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基地已达299万亩
主持人:回顾几年来的脱贫工作,巴中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有哪些原因?
何平:首先,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执政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目标,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特别是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党政“一把手”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这些重大理念和举措,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我们有一个非常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比如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开展涉农资金整合等等,为脱贫攻坚纵深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脱贫攻坚要想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群众的主体作用非常关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的家园自己建、群众能干的事情自己干、脱贫的成效如何也由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全市有南江县委副书记娄可伟、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育贤分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奋进奖”,10名贫困群众入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或“四川脱贫榜样”,698户贫困户被评为市级“脱贫致富光荣户”。正是全市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我们的脱贫事业才有了源泉和根基。
第四,老区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既包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也包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以及“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新时期巴中精神。她们的传承发展,时刻激励着老区人民奋勇向前、克难攻坚,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第五,求实创新是我们的重要法宝。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始终将上层设计与巴中实际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叠加三大国土政策支持脱贫攻坚、“道德银行”励志扶贫、“增量奖补”产业扶贫、“三位一体”就业扶贫等务实管用接地气的做法,不但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中系列瓶颈制约,而且得到了国省层面充分认可。
主持人: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压舱石”、通向小康的“金扁担”,巴中市的扶贫产业发展如何?
王毅: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长效发挥益贫带贫作用。一是长短全域布局。全市“一盘棋”差异化发展“4+X”特色农业产业,主抓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发展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同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自身特长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五园”家庭增收项目。二是政府多元助力。除了中省产业支持政策外,市财政累计投入2.84亿元用于对贫困户、涉农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的奖补、扶持。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给予5万元以内的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支持。每个贫困村还选派了农技员常年给予技术指导。三是创新主体带动。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农村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通过入股、园区务工、代管代营等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帮、扶、带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企业、农业、农民共同发展。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基地已达299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4家,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的村有8个、超10万元的村116个。
巴中市副市长王毅
主持人:近年来,巴中市各地立足实际,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请问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让这些“巴中造”产品走出大山,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赵建仁:主要是“三个聚焦”。一是聚焦“有地卖”,搭建线下、线上两类平台。线下相继建成裕博食品批发城、巴中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南江黄羊交易中心等大中型交易和批发市场,新(改)建农贸市场95个。线上建成市级电商产业园1个、县级电商发展中心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93个、农村电商服务点1062个。二是聚焦“卖得出”,畅通传统、网络两种渠道。传统渠道方面,组织企业参与国家、省、市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推动“四川扶贫”公益品牌产品进展会、进食堂、进景区、进服务区、进市场、进商超等等。网络渠道方面,全市95%的规上工业、服务业和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已实现上线触网销售。三是聚焦“卖得值”,做强“巴食巴适”“巴中云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用好“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立足特色农产品有机、富硒特质,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24.48亿元和63.39亿元,分别入列2018、2019年四川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75种产品入驻国家“扶贫832”平台销售。
巴中市副市长赵建仁
主持人: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重要内容。巴中在保障贫困群众有所居、可安居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伟:“安居梦”是“小康梦”的重要支撑,这方面我们实行“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针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每户搬迁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就能搬出深山“挪穷窝”。全市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3万余户18.9万余人,占全省总任务的13.9%。同时,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产业基地,让他们稳定增收“换穷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另一条腿是农村危旧房改造。主要针对C、D级危房,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重在排除安全隐患,对原有住房维修加固、完善功能,不大拆大建。全市累计完成改造17.3万户。另外,我们还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方式解决其他住房不安全问题,实现住房安全户户达标。
主持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后,进一步以教育扶智,授人以渔,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请问在教育扶贫方面,巴中做了哪些工作?
赵建仁:“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治贫的关键,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控辍保学。每学期开学前后,县、乡、村、校四级联动,进村入户摸排,确保每一个适龄学生入校接受教育。二是强化助学保学。对贫困家庭孩子优先落实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义务教育“三免一补”、中职教育免学费等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教育助学资金25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211.64万人次。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在这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6亿余元,原187个乡镇“标准中心校”建设全面达标,843所村校办学条件得到巩固提升。四是打造师资队伍。实施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特岗计划、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及时足额兑现农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4.8亿元。五是关爱特殊学生。建立教师结对帮扶建档立卡学生机制,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送教上门方式全力保障重度残疾学生有学上,建成“留守学生之家”近600个,妥善解决8000余人次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六是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开办“巴中村政学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训什么”原则,培养培训村干部3000余人,482名学员进入村两委任职,310人成为致富带头人。
主持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市各级帮扶干部“沉下去、贴着帮”,把“农家”当“自家”,把“脱贫”当“家事”,成为群众冷暖相知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生力军”。是否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情况?
王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巴中全市有6.29万帮扶干部、2112名第一书记、2000余个驻村工作队、132名援凉干部常年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担当作为、默默付出,作出了巨大牺牲贡献。其中,刘映德、胡可等194人被表扬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特别是通江县原文胜乡大井坝村村主任伏义美等17名同志为脱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是新时代脱贫攻坚最可爱的人。
—一谈巩固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主持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或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支出急剧增加,可能会让原本来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类似情况,巴中市如何对症下药的呢?
赵建仁:让每一个贫困家庭不掉队,是我们的职责和底线工作。市委市政府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及时将因病、因灾等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纳入低保、临时救助等保障范围。一是实施重点监测。密切关注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临时困难户、低收入家庭等基本生活状况,遇到困难按程序给予低保或临时救助。二是坚持应保尽保。将重病、重残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脱贫的家庭整户纳入低保。对不能整户施保的重病、重残对象单人入保。三是做到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的群众给予临时救助,救助一段时间后基本生活仍然困难的,按程序纳入低保。目前,全市农村低保对象达33.8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低保对象16.16万人。今年1—11月,全市发放农村低保金5.2亿元,临时救助2.3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412万元。
主持人: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攻坚是一场人民战争,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请问巴中市社会扶贫工作开展得如何,社会各界扶贫力量为巴中脱贫攻坚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何平:我们的脱贫攻坚事业走到今天,能够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绩,党政、群团以及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力量都功不可没。据统计,全市2014年以来社会投入扶贫资金8.58亿元。这其中就包括我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市浙江省丽水市、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全市937家民营企业的投入帮扶等等。我们在“扶贫日”募集到的捐款也达到了2.8亿元。
除了直接的物力、财力支持,社会扶贫还为我们带来了好的理念、好的技术、好的产业、好的项目。比如,丽水市松阳县联合巴州区推行“松技入川”“川茶入松”“松川共建”,缙云县帮助南江县发展杨梅、烧饼、茭白“红黄白”三色产业,遂昌县牵线搭桥促成通江县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赶街网”合作,青田县与平昌县共建“青田—平昌东西部扶贫协作双创园”;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助推南江县做强南江黄羊产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等等。这些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也将持续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扶贫彰显了“全国一心、千里驰援、守望相助”的无疆大爱。通过社会扶贫,我们与有关方面也结下了“割不断、永相连”的情谊。借此机会,我也代表市委市政府、市委罗增斌书记和366万巴中人民,向关心支持巴中脱贫攻坚的各类组织、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主持人:脱贫攻坚中,全市兑现了大量惠农惠民资金。请问在扶贫资金监管方面,巴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伟:扶贫资金是“良心款”“救命钱”,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在加强管理上采取了系列措施,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以县为单位建立扶贫项目库。实现项目与资金的精准匹配,提高扶贫资金益贫性,防止“扶农不扶贫”。二是创新探索了“五关四制三责”的监管机制。即严把筹集关、分配关、使用关、公示关、绩效关“五道关口”,建立动态监测、联动监管、常态监督、同步监管“四项制度”,压实行业部门监管、监管部门监督、乡村主体实施“三方责任”,提升资金监管针对性。三是开展项目清理。对2014年以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开展全面清理,及时整改摸排问题,目前正在开展“一个项目一个专档”的完善工作。四是开展不定期监督检查。纪委监委把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作为重点内容,市脱贫攻坚暗访督查中心紧盯项目乱象、资金乱象高频暗访督查,审计、财政及行业主管部门也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
主持人: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请问巴中是如何推进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进展如何呢?
王毅:一是加强总体应对。制定《巴中市巩固脱贫成果十条措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和15个扶贫专项方案等文件,划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特别是针对疫情不利影响,采取返岗就业一批、定点消纳一批、开发安置一批办法帮助贫困户稳岗就业,通过专车、专列、专机“点对点”一站式帮助9.83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二是压实工作责任。以一封信的方式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心无旁骛抓脱贫攻坚“六条要求”,督促帮扶干部落实“五项实事”。三是对标补齐短板。对2016年以来中央和省反馈的各类问题、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发现问题实行彻底整改清零。四是严督确保质效。每月开展一次区(县)委书记工作点评,半年开展一次脱贫攻坚现场验靶、考核评价,分月制定督战清单挂牌督战。上述措施保证了脱贫力量优先安排、脱贫任务优先落实、脱贫目标优先实现。截至今年10月,通江县、平昌县剩余的742户1878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通过验收,全市五区(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省级脱贫攻坚调查,交出了完美收官答卷,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持人:全市脱贫任务基本上完成,很多群众担心脱贫之后怎么办,我们如何来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何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关于脱贫“后半篇文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指明了方向,总体来说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对接乡村振兴。
具体到巴中:一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二要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三要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稳定脱贫户收入。四要继续用好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力量等有利资源,架起持续合作、永续发展的桥梁。
主持人:网友“流星”、“金色太阳”给我们留言说:教育、医疗是老百姓日常最大的两笔开销。在脱贫攻坚期满后,这些政策还会持续吗?
赵建仁:刚才何平市长讲到了,关于脱贫后有关政策,中央已经明确,就是脱贫之后要留出缓冲期,脱贫不脱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的教育、医疗政策总体上也要照此执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大稳定还有小调整。我们将对脱贫攻坚期内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优化调整。
主持人:脱贫攻坚期间,各地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形成了大量扶贫资产,广大群众受益很多。网友“山河”就留言说:随着本轮脱贫攻坚期满、相关投入减少,对这些扶贫资产的后续运营、维护是否还能跟得上?
王伟:确实,这些资产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坚实支撑,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中、省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前期也开展了一些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我们还制定出台了《巴中市扶贫资产管理实施意见》。总体目标上,主要是构建“资产家底清楚、类型界定科学、产权归属明晰、权利义务匹配、运营管护规范”的管理体系,解决好重建轻管、一建了之等问题。具体操作上,重点是对所有扶贫资产进行清理建账,分类制定管护标准,落实管护经费和管护人员,并加强管护监督检查。工作侧重上,把到村的扶贫资产作为重点,给村“两委”赋权赋能赋业;县级、乡级和到户资产按有关规定执行。
主持人:巴中通过脱贫攻坚实现了飞跃发展。未来,巴中如何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何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发展农村的决心、做强农业的信心、造福农民的初心。可以说,广大农村大有可为,发展农业前景可期,我们广大乡村居民幸福美好新生活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就巴中而言,本轮脱贫攻坚收官,我们与全国全省一样,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随着国省“十四五”规划、特殊类型地区振兴规划、其他各个专项规划的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纵深推进,我们将会迎来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到时候,巴中城乡大地一定会发生更加喜人的变化,市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记者 钟帆 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