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三江新区聚焦优化五大环境深化集成授权改革

  • 2023年06月30日 18时07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宜宾市三江新区始终秉持“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效率比笑脸更重要、解决比解释更重要”理念,集全区之智、聚全区之力,抢抓全省首批集成授权改革试点机遇,以营商环境为核心,护航园区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截至2022年末,三江新区共有民营市场主体56931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9.7%,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22%。

    一、紧扣“便企利商”,打造办事省心的政务环境。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实现“104”目标(一件事一次办、零成本、4小时办结),企业简易注销适用范围拓面至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市场主体,创新推出企业设立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创设“3+1”疑难会商工作机制,变四级会审为一个环节会商。二是优化税务办理流程。推出“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服务模式,189项税务事项网上办理平均时长不超过10分钟;对智能终端等重点企业,出口退税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三是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实行“一人一窗一资料”的综合受理、同步推送、并行办理、一窗办结,启用不动产电子证书、实现“交地即交证”、水电气同步过户,通过实现企业抵押登记“1小时”办结,帮助183户企业提前获取贷款超过83亿元。

    二、紧扣“助企重商”,打造帮扶贴心的服务环境。一是建立“点对点”企业联系制度。建立重点企业区领导和区级部门定点联系、企业保姆管家对口全覆盖联系两个层面的企业联系制度,以“定人员、联企业、挂任务、帮难题”方式,创新开展“定联挂帮”行动,确定“1名区领导+1名部门负责人+1名企业保姆”为联系人员,定期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痛难堵点”。二是建立“早餐汇”企业定期沟通制度。创新开展党工委书记主持的畅聊早餐汇,分批次邀请企业家共进早餐,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同步及时为企业宣传讲解全市和全区发展情况、政策导向和相关配套企业发展情况,让企业充分感受政府的关心关怀。三是建立“闭环办”企业诉求处理机制。建立问题清单制度,采取“统一受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结”方式,由企业保姆管家和区级部门收集企业诉求,收集建档形成台账,成立诉求问题解决领导小组办公室,按一般性问题、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分类办理”,形成“交办单”明确职能部门限时交办、逐项销号。2022年以来,协调解决企业问题391个。

    三、紧扣“留企安商”,打造生活舒心的人才环境。一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产业人才政策和覆盖民营企业的人才政策,每年安排1亿元人才资金,对产业人才给予精准支持,涵盖创新扶持、企业引才、留才奖励等6方面16条具体措施。二是全力促进创新创业。对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最高给予6千万至1亿元综合资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享受20万元启动资金、2年期10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和150平拎包入住工作用房。三是全力推进人才安居。为一线技能人才、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分类提供购房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产业人才,可以租购市场化双限房,实现多元化保障。对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提供3年免租人才公寓,自行租住的给予1000元—3000元的租房补贴;统一制作“人才绿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等20项优质服务。四是全力加大人才引进。对企业自主引进人才,按2000元—5万元/人给予奖励,每年最高可申报100万元;对接纳合作高校在校大学生实习的企业,每正式留用1人,给予1000元补贴。自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兑现资金2000余万元,新引进各类人才2689人。

    四、紧扣“护企暖商”,打造投资放心的法治环境。一是建设三江中心法务区。建设川南首个集法律服务、司法审判、法律监督、法治实践为一体的高能级法律产业集聚区,入驻人民法庭、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16家法务机构,初步建成全市法院集中统一执行指挥中心;引入全市89家法律服务机构、922家国有企业和园区企业、10家在宜高校线上入驻法务区“智慧法务”平台,基本建成一站式、全链条法律服务综合体。二是主动送法进企业。组建由律师、仲裁人员形成的“法律服务团队”,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协议签订、合同履行、社会保险等法律服务,现场解答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以“私人定制”法制讲座为企业“靶向服务”。三是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创设“党建+多调110”多元解纷工作机制,采取“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模式,会同法务区入驻法庭、检察院、公安、仲裁等部门与各街道(镇)、区级相关部门等共同建立“6+N”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从源头上分流化解矛盾纠纷。

    五、紧扣“惠企亲商”,打造发展同心的要素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2022年结合国务院33条政策、省政府30条政策、市政府189项细则,配套出台105条稳增长政策措施细则,全区民营企业税收减免37.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留抵退税总额35.9亿元,减免规模为2021年同期的4倍;针对企业疫情期间生存发展困境,建立了1.5亿元纾困专项资金池,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终端企业续贷帮扶和代垫原材料采购款,纾解企业困难。二是强化用工保障。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多元化招聘会、人力资源产业园应急用工“蓄水池”、稳岗政策等方式多管齐下,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题。2022年以来,发放补贴4300万余元,实现区内重点企业在职员工达5.4万人、增长47.7%。三是强化融资保障。重点打造“三江金融汇”,创新推出“银政担企”机制,成立动力电池“保姆式”金融服务专班,进一步畅通政、银、企信息沟通渠道;出台融资担保“白名单”企业管理办法,49家企业进入白名单企业,2022年为白名单企业提供担保金额1.6亿元,累计担保4.7亿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宜宾市三江新区聚焦优化五大环境深化集成授权改革

  • 2023年06月30日 18时07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宜宾市三江新区始终秉持“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效率比笑脸更重要、解决比解释更重要”理念,集全区之智、聚全区之力,抢抓全省首批集成授权改革试点机遇,以营商环境为核心,护航园区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截至2022年末,三江新区共有民营市场主体56931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9.7%,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22%。

    一、紧扣“便企利商”,打造办事省心的政务环境。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实现“104”目标(一件事一次办、零成本、4小时办结),企业简易注销适用范围拓面至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市场主体,创新推出企业设立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创设“3+1”疑难会商工作机制,变四级会审为一个环节会商。二是优化税务办理流程。推出“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服务模式,189项税务事项网上办理平均时长不超过10分钟;对智能终端等重点企业,出口退税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三是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实行“一人一窗一资料”的综合受理、同步推送、并行办理、一窗办结,启用不动产电子证书、实现“交地即交证”、水电气同步过户,通过实现企业抵押登记“1小时”办结,帮助183户企业提前获取贷款超过83亿元。

    二、紧扣“助企重商”,打造帮扶贴心的服务环境。一是建立“点对点”企业联系制度。建立重点企业区领导和区级部门定点联系、企业保姆管家对口全覆盖联系两个层面的企业联系制度,以“定人员、联企业、挂任务、帮难题”方式,创新开展“定联挂帮”行动,确定“1名区领导+1名部门负责人+1名企业保姆”为联系人员,定期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痛难堵点”。二是建立“早餐汇”企业定期沟通制度。创新开展党工委书记主持的畅聊早餐汇,分批次邀请企业家共进早餐,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同步及时为企业宣传讲解全市和全区发展情况、政策导向和相关配套企业发展情况,让企业充分感受政府的关心关怀。三是建立“闭环办”企业诉求处理机制。建立问题清单制度,采取“统一受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结”方式,由企业保姆管家和区级部门收集企业诉求,收集建档形成台账,成立诉求问题解决领导小组办公室,按一般性问题、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分类办理”,形成“交办单”明确职能部门限时交办、逐项销号。2022年以来,协调解决企业问题391个。

    三、紧扣“留企安商”,打造生活舒心的人才环境。一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产业人才政策和覆盖民营企业的人才政策,每年安排1亿元人才资金,对产业人才给予精准支持,涵盖创新扶持、企业引才、留才奖励等6方面16条具体措施。二是全力促进创新创业。对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最高给予6千万至1亿元综合资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享受20万元启动资金、2年期10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和150平拎包入住工作用房。三是全力推进人才安居。为一线技能人才、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分类提供购房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产业人才,可以租购市场化双限房,实现多元化保障。对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提供3年免租人才公寓,自行租住的给予1000元—3000元的租房补贴;统一制作“人才绿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等20项优质服务。四是全力加大人才引进。对企业自主引进人才,按2000元—5万元/人给予奖励,每年最高可申报100万元;对接纳合作高校在校大学生实习的企业,每正式留用1人,给予1000元补贴。自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兑现资金2000余万元,新引进各类人才2689人。

    四、紧扣“护企暖商”,打造投资放心的法治环境。一是建设三江中心法务区。建设川南首个集法律服务、司法审判、法律监督、法治实践为一体的高能级法律产业集聚区,入驻人民法庭、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16家法务机构,初步建成全市法院集中统一执行指挥中心;引入全市89家法律服务机构、922家国有企业和园区企业、10家在宜高校线上入驻法务区“智慧法务”平台,基本建成一站式、全链条法律服务综合体。二是主动送法进企业。组建由律师、仲裁人员形成的“法律服务团队”,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协议签订、合同履行、社会保险等法律服务,现场解答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以“私人定制”法制讲座为企业“靶向服务”。三是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创设“党建+多调110”多元解纷工作机制,采取“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模式,会同法务区入驻法庭、检察院、公安、仲裁等部门与各街道(镇)、区级相关部门等共同建立“6+N”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从源头上分流化解矛盾纠纷。

    五、紧扣“惠企亲商”,打造发展同心的要素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2022年结合国务院33条政策、省政府30条政策、市政府189项细则,配套出台105条稳增长政策措施细则,全区民营企业税收减免37.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留抵退税总额35.9亿元,减免规模为2021年同期的4倍;针对企业疫情期间生存发展困境,建立了1.5亿元纾困专项资金池,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终端企业续贷帮扶和代垫原材料采购款,纾解企业困难。二是强化用工保障。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多元化招聘会、人力资源产业园应急用工“蓄水池”、稳岗政策等方式多管齐下,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题。2022年以来,发放补贴4300万余元,实现区内重点企业在职员工达5.4万人、增长47.7%。三是强化融资保障。重点打造“三江金融汇”,创新推出“银政担企”机制,成立动力电池“保姆式”金融服务专班,进一步畅通政、银、企信息沟通渠道;出台融资担保“白名单”企业管理办法,49家企业进入白名单企业,2022年为白名单企业提供担保金额1.6亿元,累计担保4.7亿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