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全力开展第二批“示范交易中心”创建
雅安市坚持“同时启动创建,分批进行申报”“首批示范,次批超越”的示范交易中心创建思路,对照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在总结2020市本级、雨城区、石棉县、天全县“示范交易中心”“两化”创建经验的基础上,高标准开展名山区、荥经县、汉源县、芦山县、宝兴县创建工作,实现“示范交易中心”创建全覆盖。
一、瞄准“两化”创建难点,夯实基础需求保障
一是找准创建难点,通过目标管理靶向破解。名山区、荥经县、汉源县、芦山县、宝兴县在创建工作启动前,交易场所还是机关单位办公室格局,面积狭小、设施设备陈旧,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中的“痛点”“难点”。五个县(区)紧盯短板,将创建工作作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纳入年度工作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实行目标管理,靶向破解创建难点。
二是强化创建保障,满足创建工作基本需求。面对财政压力大、人员紧张的情况,各县(区)党委政府给予创建工作全面保障,夯实创建工作基础需求。据统计,汉源县投入500余万元,名山区投入100余万元,芦山县、荥经县、宝兴县分别投入12-40余万元对交易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名山区、汉源县、荥经县交易中心由原副科级事业单位升级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同时增加人员配备,荥经县由10人增加到16人,名山区由4人增加到10人。
二、高标准打造线下线上平台,提升交易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实施交易场所升级改造,突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升级改造交易受理区,将原来的“办公室”受理改造成“大厅”受理,突出交易服务功能。优化场所功能分区,充分考虑各模块在交易环节的流程,配好交易受理区、交易组织区、交易评审区、交易监督区,设电子开标室、竞价拍卖室、电子评标室、涉密评标室、专家休息室、档案室和电子监控室等功能模块。完善功能区域设施设备,统一制作场地标识、门牌、工作牌、座牌、上墙制度,配齐监控系统、语音呼叫系统和门禁安检系统和LED显示屏、电脑、打印机等电子设备。各交易场所均实现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的“两化”建设目标。
二是完善线上交易平台,拓展平台服务范围。按职权颁布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完善市、县两级平台体系,全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矿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及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性服务平台统一进行。同时,积极扩大平台服务范围,推广林权、农村集体产权进场交易。
三是强化交易服务管理,营造公开透明交易环境。完善“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现场服务与管理制度”“采购流程和重点环节控制管理制度”“政府采购代理工作细则”等内部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制订“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做到“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应公开尽公开,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建立廉政风险动态防控机制,梳理廉政风险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机制,加强监测预警,确保廉洁交易,严防腐败。
三、优化交易服务模式,促进项目交易高效便捷
一是推进交易服务信息化,提高交易服务便捷度。推行“互联网+政府采购”,实行项目资格预审网上报名、网上获取采购文件、网上资格审查。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工程建设项目公路、国土施工,房建市政施工、勘察设计、监理、设备采购、材料采购、设计施工总承包,水利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常态化推进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与重庆江津区、山东青岛西海岸、省中心、遂宁市、攀枝花市、宜宾市等实现常态化异地远程评标。今年共开展异地远程评标60次,实现同比增长62%,开展“不见面”开标166场次,近3600家企业受益,节约成本约130万元。
二是创新交易服务机制,提高交易服务效率。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实行“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当日办结制”,实现交易过程“零拖延”。持续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部门等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推行投标保证保险,减轻企业资金成本,截至目前,231个项目、4898家投标企业采用保函保单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占比逾81%,节约资金逾15.78亿元。
三是开辟项目交易“绿色通道”,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充分发挥“制度+科技”优势,凭借智慧交易平台,开辟项目交易“绿色通道”,不断丰富“绿色通道”内涵,强化项目跟踪,构建创新性服务模式,扩充“绿色通道”外延,积极构建“政府采购+个性化”服务模式,建立“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发展服务”“政府采购+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政府采购+重大民生项目服务”工作机制,保障重点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及季节性项目顺利实施,保障市场主体有序参与交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