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18年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一、概述

2018年,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坚持将深化政务公开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落实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要求,在公开流程、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着力推动我省政务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整体谋划,政务公开组织推进更加有力。强化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对全省工作的总体领导,年初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确定年度工作要点,出台2018年推进政务公开4方面17条措施,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部署;通过座谈约谈、联合调研等方式,推动省级各部门整体谋划、系统联动。各级行政机关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政务公开主动性、规范性。市(州)、县乡政府及部门紧紧抓住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特点,积极探索政务公开提质增效的可行方案。坚持培训常态化,继续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府网站建设专题培训,促进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2018年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政务公开从业人员约13373人,同比增长11.08%;共开展3051场政务公开工作专题培训和以会代训,接受培训人数154355人次。

(二)重视预期引导,发布解读回应“三位一体”格局更加优化。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各级政府网站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各类政务新媒体及时转载共同发声,运用图片、图表、图解、视频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多渠道、多方式阐释政策措施和进展成效。全年全省共发布政策解读信息23246条,其中,省政府网站针对出台的255个重要政策文件发布解读信息360条,制作省政府常务会议及政策文件图解95个,举办在线访谈30期,回应热点问题1844个,采编新闻发布会20期,新闻通气会46期。“省长信箱”信件网上查询平台对符合受理范围的10309件群众来信进行了办理,有效办理率达100%。

(三)狠抓平台建设,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获取渠道更加便捷。认真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网站建管水平,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建设协同联动、规范高效的融媒体集群。在坚持发挥政府网站政务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加强网站内容建设,进一步优化信息检索、办事服务等功能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聚焦用户体验感促进群众获得感有效提升。全年永久下线关停97个非政府网站,全省政府网站由年初的1163个整合为1066个,对全省17735个政务新媒体开展调查摸底、清理整改。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公报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18〕79号),健全公报工作机制、规范公报刊登内容、健全公报赠阅体系,推动政府公报创新发展。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18年,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转变理念,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围绕提升工作质效和公开实效,抓关键、想办法,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开拓创新,着力提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取得较好成效。

(一)贴合实际、突出重点,主动公开内容更具针对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紧扣2018年度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公开内容,细化措施、有序推进,按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建设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群众关心关切热点加大信息公开。进一步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财政预决算等领域信息公开,累计发布相关信息54.74万条。进一步推进惠民便民政策措施信息公开,发布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重点工作、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公租房及棚户区改造、食品药品抽查检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信息88.39万条。

二是围绕四川改革发展重点加大信息公开。聚焦四川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经济建设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和工作成效,公开信息20860条;聚焦多渠道加强利用外资、境外投资、企业外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的免税确认等相关政策,公开信息3974条;聚焦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五大领域质量监管,发布质量动态信息52425条、缺陷产品名单及后续处理情况信息1052条;聚焦“三大攻坚战”,发布精准脱贫攻坚战信息16.43万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信息20818条、污染防治信息20余万条,开展政策解读4791次。

三是抓住权力运行关键节点加大信息公开。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信息公开,公开国家和省“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关政策情况信息30828条,政务服务事项清理、减证便民清理、商事制度改革、审批办事服务等信息29146条。推进权力网上运行动态公开,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省纳入监测的单位公开行政审批事项30456项,在线申报率达92.09%;公开公共服务事项8018项,在线申报率达85.11%。及时公开《四川省行政权力清单(2018年本)》、“最多跑一次”清单、“全程网办”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营造更加规范阳光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试点引领、大胆探索,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取得突破。以组织新津县等8个县(市、区)围绕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等9个领域开展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为契机,立足四川实际,运用标准化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探索更为有效的基层政务公开管理和运行机制,创造了许多生动经验、有效做法和成功范例,总结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推进会选定在四川召开,人民日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四川试点情况及形成的经验做法开展报道。

一是从流程再造出发,政务公开内容盲点有效扫清。重点围绕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以及群众关心关切信息,进行逐一梳理,做到全覆盖;对涉及流程的事项,先行绘制业务流程图,优化业务流程,逐环节确定公开节点,实现业务全流程有效落实“五公开”要求。经统计,8个试点县(市、区)在9个试点领域共梳理公开事项4170项,与试点前相比平均增长120.78%。

二是从要素规范入手,统一的政务公开基本目录完成构建。围绕信息公开各环节设置事项类别、名称、内容、依据、主体、时限、渠道、属性、形式、对象、咨询及举报电话等11个具体的、可量化的要素标准,做到分类科学、指向明确,表述规范、责任清晰,有效降低了公开的“随意性”,使公开目录真正起到“指南”作用。

三是从环节管控着眼,政务公开全链条管理运行体系基本确立。着力夯实管理基础,构建以组织领导、制度保障、平台建设、监督考核、评价改进为主体的政务公开工作架构,形成制度全、分类清、程序明的标准化体系,满足政务公开工作管理需要。

四是重成果推广运用,政务公开清单化管理雏形渐现。四川政务公开清单化建设工作于2017年正式启动,首批选择了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20个涉及重要民生事项、重点项目工程、重大行政决策的省直部门开展试点。2018年,四川持续深化完善清单建设工作,除个别因机构改革延后编制的外,省政府所有部门(单位)均编制完成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修改完善后面向社会发布,在省一级率先构建起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体系。

(三)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公开渠道建设力度加大。以扩大政务公开覆盖面为目标,推动政务公开从“墙上”到“网上”再到“掌上”公开,打造“口袋中”“指尖上”的公开平台,为群众获悉信息、开展监督、表达意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开渠道。

一是传统与创新并举,构建公开立体“声道”。针对不同地区在获取信息能力方面存在落差和不平衡的现状,在大力推进政府网站、“三微一端”、电视平台等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渠道建设的同时,加强传统媒体和传播方式的运用,整合各类公开载体,既有公开栏、明白纸等接地气的信息公开渠道,又有村村响、大喇叭的“空中政策大讲堂”,让政务公开全方位、全天候地与社会公众见面。

二是线上与线下融合,打破服务场景限制。推进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已覆盖全省8500多个行权部门、11万多个行政岗位,实现省、市、县三级“一个平台一张网”,并逐步向乡、村两级延伸。依托省、市、县、乡、村五级实体政务服务场所,统一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进管理、服务和监督等机制全方位对接,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平台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80%以上的省级政务服务事项可网上申请办理,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年累计受理1.4亿件,办事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并率先完成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成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9个试点省市之一。

三是PC向指端延伸,推广掌上政务服务。在“一网”(四川政务服务网)基础上建设“一微一端”(四川政务服务微信号,四川政务服务APP移动端),聚合政务服务网的内容,按移动门户的展现标准同步到移动终端上。其中,四川政务服务APP集成包括在线申请、在线预约、在线咨询、物流跟踪、证照存储等多项办事功能,在移动端满足企业群众“看、查、办、问、评”需求。

(四)量化指标、强化监督,政务公开绩效评估体系亮相实施。首次针对省级部门和市(州)分别制定政务公开绩效评估体系,客观评价全省工作成效,加强对全省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推进落实政务公开有关工作要求。

一是导向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全面梳理和提炼评估要点,设定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52个,涵盖组织推进、工作计划和总结、依申请公开、公开流程、公开方式等方面内容,切实把政务公开的“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避免评价的抽象化、空泛化。注重突出重点,紧扣2018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细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考评指标,确定牵头评估单位,以权重赋值界定指标重要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二是鼓励创新、强化约束。在制定基础性指标的同时,增设激励性指标和扣分指标。激励性指标旨在鼓励各地各部门开展创新和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工作积极性。扣分指标对未依法履行公开义务、发生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被纠错或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年报发布不及时、重大舆情应对失当等情况进行扣分,进一步增强行政机关的法制意识,狠抓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从公开总量看,2018年,全省主动公开信息数13797345条,同比增长14.93%,近五年平均增长率18.08%。

从省本级来看,省政府(办公厅)和省直部门主动公开信息数546888条,同比增长4.71%。

从地区来看,21个市(州)政府主动公开信息13250457条,同比增长15.40%。

全省信息公开渠道主要有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府公报等。

四、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及监督救济情况

(一)申请受理情况。

2018年,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7846件(含上年度结转申请508件),同比增加15.15%。其中,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受理申请845件,同比增加6.56%;省直部门受理申请3048件,市(州)受理申请14798件。

从申请渠道看,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主要形式为信函申请、网络申请和当面申请,全年申请量分别为1920件、6031件、9737件,所占比重分别为10.76%、33.79%、54.56%;以传真方式申请的占比0.89%。

从向市(州)和部门的申请量看,在市(州)中,申请量位列前7位的分别是成都市、眉山市、绵阳市、内江市、泸州市、南充市和宜宾市;在省直部门中,申请量位列前7位的分别是自然资源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监狱管理局、生态环境厅、财政厅和省发展改革委。申请公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移民补偿安置、重大建设项目、财政资金、法制建设等领域。

(二)申请办理情况。

2018年,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7554件,其余292件按《条例》规定顺延到下年度答复。

从答复情况看,属于已主动公开的有2413件,占13.75%;同意全部公开的有5425件,占30.90%;同意部分公开的有1399件,占7.97%;因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原因,不同意公开的有1540件,占8.77%;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有2127件,占总数的12.12%;申请信息不存在的有2595件,占14.78%;告知作出更改补充的有1501件,占8.55%;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的有554件,占3.16%。

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均未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

(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举报投诉情况。

全省共受理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2068件,其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1131件、被依法纠错272件、其他情形665件。

全省共受理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诉讼2270件,其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驳回原告诉讼请求1315件、被依法纠错90件、其他情形865件。

全省共收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相关举报或投诉52008件,其中市(州)收到47597件,省直部门收到4411件。

从受理情况来看,全省行政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近五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申请内容集中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申请受理量占比较高。

从办理效果来看,除因2015年新行政诉讼法施行,复议机关裁判标准有所调整,导致该年度纠错率略有升高外,我省因政府信息公开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纠错率近三年来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全省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诉讼纠错率维持在较低比例。

五、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建设及经费保障情况

2018年,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承担政府信息公开日常工作的专门机构有2933个,具体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13373人,其中专职人员2182人,兼职人员11191人。

全省共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8318个〔不含便民服务站(代办点)〕。其中,在全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查阅点4502个,接待查阅人数1812.44万人次;在各级档案馆开设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350个,接待查阅人数84.31万人次;在各级图书馆开设查阅点743个,接待查阅人数281.25万人次。

全省各级行政机关纳入财政预算的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经费共4021.27万元,同比增长45.45%。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018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效,呈现出不断深化、规范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政务公开工作机制需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工作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政策解读力度和效果有待加强,在解疑释惑、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方面的作用发挥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回应机制尚待完善,对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焦点,回应的主动性、及时性、有效性有待加强;四是对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政务公开平台融合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不足,公开实效需进一步增强等。2019年,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强公开实效。

(一)坚持标准引领,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优化,进一步理顺和完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巩固扩大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成效,探索建立统一的政务公开标准体系,促进保密审查、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公众参与、依申请公开、平台建设以及监督考核评价全流程标准化运行,推进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标准化有机融合。

(二)强化政策解读,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统筹协调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政策解读机制。进一步创新解读方式,用群众语言解读政策、用多种渠道传播政策,使解读信息更加可视、可读、可感。

(三)重视舆情收集研判,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增强舆情意识,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疑释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会商、回应制度,构建与宣传、网信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提高政务舆情回应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

(四)树立用户思维,提升公开平台建管水平。进一步强化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功能升级改造,使其在推进政务公开、服务群众办事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着力解决政务新媒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探索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12345服务热线等统筹建设、信息联动、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政府公报管理和办刊体系,积极推进公报电子化和数据库建设。


 附件:
四川省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xlsx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