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手”用好了吗?——国务院督查改善政府管理服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
简政放权,要从“面上”落到“地上”
简政放权,既要数量又要含金量,既要放得下,又要接得住,要从“面上”落到“地上”,让民间投资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现在在成都开家餐馆,审批周期还是有点长,一般一个店要开张,走程序需要4至6个月。在这期间,投资者要承担工人工资成本、店面租金等费用,资金压力很大。”四川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秘书长袁小然对督查组表示。
河北某钢管企业负责人对审批手续的繁琐不满。“企业扩大生产想在厂址内新建一个厂房,需要去建设局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跑手续,支撑一个材料还需要其他好多材料,就像个‘树状图’,不断地生出枝丫来。到现在五六个月过去了,还没办下来。”
同样的情况,在湖南株洲有了解决方案。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种“容缺办理”方式,允许申请人缺失部分申请材料时,先行受理并进入审批程序,申请人补齐所缺材料后发放许可决定证书。如市住建局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时,容缺受理2项资料,可为业主节约时间20天左右。
简政放权不能一放了之,还需要配套和衔接。唐山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审批权限下放后,各县区药监局的审批权限,却出现了互不认可的情况。“药店从一个区搬到另一个区,都得重新审批,还不如原来在市里统一审批。国家出台便民政策,到了我们基层却变了味。”
创新监管,要到位不越位
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解决缺位、越位、不到位问题,切实把该管的管起来、管到位,把不该管的放开,放到位。
“这两年政府简政放权,看得见的审批确实少了,但看不见的门槛又多了起来。”重庆一家电子科技企业负责人与国务院督查组座谈时反映,“‘县官不如现管’,有的科长、办事员动不动就可以让你来办公室一趟,不‘陪好’‘打发好’,会很麻烦。”
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指定服务和不合理收费问题依然存在。青海一企业负责人反映:“气象等相关部门对光伏电站避雷针每年要进行一次检测,检测费高达8万元,而且只能由指定机构来检测。水电气等市政公共服务部门利用垄断地位进行高收费,如天然气接口费高达110多万元,自来水接口费9万元、试压费11万元,市场价为2000元的水表收费12万元,而且没有统一标准。”成都一家高科技新材料生产企业也表示,企业的计量工具检测费太高:“一个磅秤的检测费用是800元,光这一项一年就得花上百万。”
政府监管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套用老办法来管新事物。一家山西的创业投资基金负责人向督查组反映:“一些行业协会,对创投类的基金,同样采用证券投资基金的办法进行备案管理,甚至要求创投基金法人必须参加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一个是做一级市场、一个是做二级市场,二者市场环境完全不同,监管上应该有所区别。”
优化服务,才能取信于“民”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动作为,优化服务。
督查组在江苏无锡了解到,为留住高端人才,该市政府对进入民营企业的研究生每月补6000元工资。
福建省仙游县一家橡胶企业负责人反映,当地政府出台了诸多如高薪奖励、子女就学、住房等优惠政策。但企业在自身培养人才方面遇到了职称评定的阻力:“生产一线很多拥有丰富经验和技能的员工因为不懂英语、发表不了论文,就评不上工程师,享受不了待遇。希望适当放宽条件,区别对待。”
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各地纷纷出台实施各类优惠和奖励政策。但督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信于“民”。山西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在入驻当地一家科技园区时,管委会答应给2000万元的支持资金,以弥补企业生产线项目资金缺口,但管委会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导致企业生产线迟迟无法上线。河北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也表示,企业2014年底上市,区政府承诺的25万元上市奖励至今没有兑现。
督查中,各省民营企业负责人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企业获取政策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等相关政策非常好,但是宣传不到位,有啥政策、怎么申请、去哪申请,很多企业都不知道。政府能不能主动送政策到企业?能不能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有的企业家提出,中国政府网上建立了“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文件”专栏,集中发布了国务院和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各地政府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政策集中发布平台,服务民营企业。 (记者 朱基钗、华晔迪、姜琳、董小红、李超、于佳欣、庞书纬、王自宸、陈春园)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