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倡导创新时,为何特别强调解除对“人”的束缚
消除对“人”的束缚,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惟其有“点”上的突破,先行先试,创新机制,方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创新局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署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在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迈出大步子,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先行先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本次常务会议决定的内容看似致力于推动区域发展,比如新设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等;实则仍在聚焦创新,强调一些地方、一些关键性制度应该“迈出大步子”,用总理的话说,“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地方先行先试。首先要在点上取得突破,逐步推广复制到面上。”
惟其有“点”上的突破,先行先试,创新机制,方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创新局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总理高度关注的这些“点”,既包括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着雄厚科技创新实力的上海,融合城乡、发展后劲强劲的成渝城市群,也指向几个关键性的机制体制,即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让创新主体更多收益的收益分配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投入体系、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等。
可以说,区域是“表”,制度才是“里”,表里合一,模式创新,先行先试,才能够经由更广泛区域的创新复制,而真正提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此番总理在倡导创新的时候,特别强调解除对“人”的制度束缚,言辞之恳切,甚至远追当年开启科学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总理说:
——“有些地方开个学术交流会,想请外国专家喝个咖啡都限制规定得很死。”
——“有关部门要认真考虑,怎么给创新主体更多自主权?必须让大脑智慧充分得以发挥,光靠几个购买的硬件设备是不行的。”
——“就在两年前,我们已经定了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注册的企业,其科技人员所获得的期权,如果没有兑现的话不收税。但这次到了博鳌论坛上,就有企业家反映这件事并未落实。”
——“如果连部属的教育机构或科研院所都不能统筹,还怎么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改革?还是要放权!”……
客观而言,这些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改进很大,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科技管理本身的僵化、刻板是一个方面,比如,我们向来不太重视创新主体的收益分配,习惯于沿袭以往权力分配资源的方式,导致科研人员乃至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还有,很多时候,对所谓硬件的重视,远甚于对人才的尊重与呵护。
另一方面,政府管理也不利于激发创新热情。该管的没有管好,该放的没有放到位。特别是对于活跃的民营企业,设置太多的进入壁垒,其结果是非但没能保护好享有垄断地位的国企,也错失了发展的机遇。这样无视市场化导向的行业壁垒,只能造就低效、缺乏创新动力的僵化国企,甚至是僵尸企业。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着力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用有效的“管”促进更多的“放”,深化商事制度、“多规合一”等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业创新活动的干预,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
可见,若想真正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打破制度的禁锢,特别是要解除对“人”的种种束缚。这里的“人”,不仅包括高级别的科技人才,也包括有志于创业的所有公民。让创新主体获得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更多收益;让全社会都把“人”的价值而非权力的价值作为一个重要标尺。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态势仍在持续,这个时候,一定要通过制度层面的深化改革,强力释放“人”的潜能,进而释放经济增长与就业创造的空间。正如总理在常务会议上强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一定要下大决心有更大突破。搞科技,关键在人。只有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创新局面。” (黄羊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