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试点全科医生改革 医生可按需组团执业
试点:鼓励全科医生按需组团提供服务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有效提高市民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在成都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出台的《成都市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成都市卫生改革的实际,明确提出在2014年建立2200支以全科医生为骨干、满足辖区居民需求的全科医生团队。
按照试点工作方案,成都市鼓励组建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参与的全科医生团队,有条件的地方可将中医师纳入全科医生团队。鼓励多种执业方式、多地点执业、按需组建团队执业等试点,核心是完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服务,从而逐步建立起全科医生契约化管理模式。
探索:为全科医生打造规范化服务平台
“规范化、方便实际操作是使此次试点工作的特点,成都将制定标准化的服务协议,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实现全市22%家庭的签约覆盖率。”成都市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成立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专家技术咨询组,成员由1—2名全国知名专家作为试点工作咨询顾问,省、市相关专家1—2名作为专家组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区(市)县有关工作人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和服务质量监管小组,负责对试点工作的政策规范提供建议、阶段督查和评估、总结经验及推广等。
全科医生团队的建立需要平台,而政府为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平台是该《方案》的一大亮点和工作重点。据悉,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将作为全科医生服务的基础平台,依托现有医学检验的卫生资源,以协作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团队提供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依托专科医生、公共卫生专家和全科医生骨干组建专家技术支撑平台,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形成有效快捷的转诊会诊机制。通过完善信息化服务监管平台,健全“二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卫生信息化系统,成都将实现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实现服务质量动态监控及绩效考核评估,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社会零售药店用药服务,打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平台。
费用:暂由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和个人负担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成都主推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为市民提供了自主选择权。城乡居民可在本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选择签约全科医生团队,签订期限为1—2年,期满后可续约或另签其他全科医生团队。医保经办机构根据参保人员的自主选择,与定点服务机构或者全科医生团队签订协议,促进服务协议的落实。按照规划,每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600户(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户等特殊人群需占签约人数一定比例。
费用方面,《方案》明确提出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中西医相结合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医保基金和居民个人分担组成。2014年暂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和个人负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外以及非诊疗类的健康管理项目(即健康服务指南、健康咨询服务、个体化健康服务等),收费标准在经过成本估算后,根据契约签订双方协议进行定价收取。成都市卫生局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科医生有偿签约服务项目、制度和监管措施。
同时,《方案》明确将进一步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包括非签约居民要求的医疗卫生服务、签约居民要求的非约定服务等。试点工作将加快开展系列成本测算,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
收入:合理确定全科医生劳动报酬 加强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全科医生相对紧缺的情况,《方案》提出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以增强岗位吸纳人才能力。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并合理确定全科医生收入标准,建立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的全科医生薪酬增长机制,原则上全科医生有偿签约服务的收入由当地财政全额安排支出,以鼓励全科医生团队积极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此外,在基层医疗机构收支结余中,也将按一定比例合理提取经费用于全科医生岗位津贴和奖励、职工福利和机构事业发展,鼓励全科医生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的服务合同和与居民签订的服务协议获得报酬,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报酬。
据成都市医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方面,成都市将建立一套科学、标准的服务质量控制和考核规范。考核以全科医生或团队为对象,健康管理的评估应注重过程指标和效果指标评估相结合,包含签约服务数量、规范化管理率、服务质量、居民整体健康水平衡量指标、签约服务家庭的健康改善情况以及居民满意度等指标,并按照政府投入补偿和机构综合筹资水平,测算健康管理服务频次和评价效果。这套以健康管理服务环节控制、效果评价及健康水平综合评定为核心指标的健康管理评估和监管机制,将通过相应制度向社会公示。 (记者 王玥 吴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