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文理前10都没选港校 解读港校生存之道

  • 2014年07月25日 09时34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字体:
  •   今夕之别

      “尖子”减少

      8年前,四川全省理科第一名弃清华保送资格转投港大

      8年后,四川考生弃港大全额奖学金转投北大

      今年八大港校共录取约1588名内地本科生,总人数与去年相当,但招揽的“尖子生”在减少。

      内地生不适应

      港校退烧?

      去年辽宁省高考第一名刘丁宁入读港大一个月后,因不适应而返回内地读书,引发热议,出现了内地生不适应部分课程粤语教学、香港高校舍堂文化和香港当地学生的观点。

      四川学生

      现身说法

      毕业于成都七中的何悟贤就网上描述的不适应之处现身说法,他认为适应与否还要看个人,就他来说其实相对容易,而且“如果你还有到国外深造的打算,那么港校的这种环境能让你提前熟悉和适应”。

      随着内地一本录取结束,香港8所由港府资助的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北上录取内地本科生的工作也基本尘埃落定。根据官网数据,2014/2015学年,八大港校共录取约1588名内地本科生。虽然录取总人数与去年相当,但其斩获的内地“尖子生”呈现减少趋势。记者日前调查了川内文理科高考裸分前10名的考生,30人全部被北大、清华两校分走,无一人报考港校。

      录取现状

      香港中文在川录取最高分:

      全省第47名

      记者日前采访了今年高考文理科裸分成绩排名前10的考生,由于同分现象,今年文科前10名共有13人、理科前10名共有17人,文理前10名共30位考生。可这30位考生中要么读了北大,要么上了清华,无一人报考港校。

      30位考生中,有19位考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要报考港校,有9位表示有考虑过,但因多种考量放弃,有两位还在高考前参与过港校的报名,但在拿到高考成绩后又放弃了。

      高分考生避开港校的现象,在往年并不多见。据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组长杨华中介绍,此前四川每年高考文理前30名的考生中一般都零星有考生转投港校,最盛的时期是2006年,当年全省理科第一名周小天,放弃了清华的保送生资格,转投港大,省内还有一位理科第10名和成都七中全校第4名的同学投奔港校。

      记者了解到,今年香港中文大学在川录取的最高分为文科624分,居全省47位。这位来自宜宾的考生秦维聪因此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让这个女孩万分惊喜,“我完全没想到能拿到全奖,因为我在报考前咨询了很多去港中文读书的师兄、师姐,拿到全奖的,当年的高考分数至少都在全省20名以内”。

      他弃港大全额奖学金

      读了北大

      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近日公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上,北大、清华的排名分居第5、第6,香港大学排在第3位。为此,港大也是很多高分考生所向往的。

      在今年高考前,成都七中学生彭思皓就和父亲商量后报考了香港大学,这名成绩优异的理科考生今年高考考出了676分的高分,挤进了全省高考裸分前10名。据其父亲介绍,成绩出来后,香港大学的老师多次打电话联系,并开出了全额奖学金的优惠条件,读的专业也是孩子喜欢的商学院。但最终,一番考虑后,一家人选择了北大工商管理。

      没有全奖,为何孩子毅然选择了北大?彭父表示,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发展很快,在他看来,几所高校区别并不大。

      而今年高考文科考了640分的赖晗此前也有意报考香港大学,但拿到分数后转投了清华。赖晗表示,刘丁宁从港大退学的事件对自己影响很深,担心自己不适应港大的文化和学习方式,还是选择了内地高校。

      港校环境引发热议

      内地生可能难以适应粤语环境和舍堂文化

      近年香港特区政府鼓励各所大学招收非本地生。但是去年辽宁省高考第一名刘丁宁入读港大一个月后,因不适应而返回内地读书,引发热议。

      近日在各微信朋友圈中流行一篇名为《内地高材生为何不再一头扎进港校?》的文章举例说:港大文学院开设的课程是粤语教学,每门课程对应的相关导修课的助教讨论也是用粤语。这样的语言障碍带来了疏离感。

      此外,港校的HALL(舍堂)文化,也是许多内地学生不习惯的。内地生第一年的住宿是有保证的,但此后能否继续住宿就要看个人的表现和造化了。不少赴港读书同学都感慨:“来之前,从没想过会面临着从学校宿舍被赶走的危险。”以港大为例,有圣约翰学院、利玛窦堂等十几间舍堂。每间舍堂都设有学生会,学生会的年审会根据平时参加活动的活跃度,以决定其下一年的舍位是否予以保留。对舍堂活动缺乏积极性的同学面临的是被“踢”出舍堂(Quit Hall),卷铺盖到校外租房。

      川籍学生的切身体会:要看个人适应能力

      不过,很多正在香港就读大学的四川籍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不认为香港院校光环开始在内地褪色。去年毕业于成都七中的何悟贤目前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理学院,在他看来,港校是一个“只要你想学好就能帮助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还有到国外深造的打算,那么港校的这种环境能让你提前熟悉和适应”。

      据何悟贤的妈妈介绍,孩子当年考了664分,大概排全省300位左右,去年香港科技大学给出的奖学金是每学期2万元。由于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常常考取满分,还能获得一些日常奖学金,这样一年她需要支付的费用接近10万元。但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来看,这位妈妈认为“非常值得”。儿子不仅独立,并且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据其透露,儿子从未向她讲述过任何不适应以及两地矛盾的事。

      何悟贤也介绍称,在港校的确有舍堂文化,每个舍堂经常搞活动,由于内地学生更专注学习,参加的偏少。但即使很少也可以通过优秀的学业成绩保住舍位。以其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宿舍留位采用积分制,积分既有成绩积分也有社团活动和贡献积分,达到5分以上就可以基本保住舍位,而由于成绩优异,这学期期末考了满分,他不用参加任何活动,积分已达到5分了,保住舍位完全没有问题。

      在何悟贤看来,读港校还是要看个人的适应能力,但对他来说,适应起来相对容易。他认为,内地年轻人越来越自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不少人选择不到香港升读大学,并不意味着赴港读大学的热情已经冷却下来。

      港校声音

      “来香港读书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针对部分内地生在香港遇到的问题,港校一直平常心看待。

      关于语言问题,港大研究学院助理院长杨立伟觉得,“港大是个蛮多元化的学校,除了本地和内地的学生,还有很多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学生,他们也不会粤语呀,用英语也过得挺好。”教务长韦永庚说,学校除个别主修语言的课程外,主要以英语授课,若学生希望主修中文,大学亦有足够以普通话授课的课程供选择,但未必是个别学生最想读的科目。杨立伟认为的确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到港大来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尝试新的东西,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这样的学生最适合港大。”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行政主任甄倩彤认为,香港和内地的大学,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还是有蛮大的差别。其实不是所有内地学生都适合到香港读书。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前,内地生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好准备,要能接受并适应香港校园和内地校园之间的差异。(记者 汪玲)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高考文理前10都没选港校 解读港校生存之道

  • 2014年07月25日 09时34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今夕之别

      “尖子”减少

      8年前,四川全省理科第一名弃清华保送资格转投港大

      8年后,四川考生弃港大全额奖学金转投北大

      今年八大港校共录取约1588名内地本科生,总人数与去年相当,但招揽的“尖子生”在减少。

      内地生不适应

      港校退烧?

      去年辽宁省高考第一名刘丁宁入读港大一个月后,因不适应而返回内地读书,引发热议,出现了内地生不适应部分课程粤语教学、香港高校舍堂文化和香港当地学生的观点。

      四川学生

      现身说法

      毕业于成都七中的何悟贤就网上描述的不适应之处现身说法,他认为适应与否还要看个人,就他来说其实相对容易,而且“如果你还有到国外深造的打算,那么港校的这种环境能让你提前熟悉和适应”。

      随着内地一本录取结束,香港8所由港府资助的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北上录取内地本科生的工作也基本尘埃落定。根据官网数据,2014/2015学年,八大港校共录取约1588名内地本科生。虽然录取总人数与去年相当,但其斩获的内地“尖子生”呈现减少趋势。记者日前调查了川内文理科高考裸分前10名的考生,30人全部被北大、清华两校分走,无一人报考港校。

      录取现状

      香港中文在川录取最高分:

      全省第47名

      记者日前采访了今年高考文理科裸分成绩排名前10的考生,由于同分现象,今年文科前10名共有13人、理科前10名共有17人,文理前10名共30位考生。可这30位考生中要么读了北大,要么上了清华,无一人报考港校。

      30位考生中,有19位考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要报考港校,有9位表示有考虑过,但因多种考量放弃,有两位还在高考前参与过港校的报名,但在拿到高考成绩后又放弃了。

      高分考生避开港校的现象,在往年并不多见。据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组长杨华中介绍,此前四川每年高考文理前30名的考生中一般都零星有考生转投港校,最盛的时期是2006年,当年全省理科第一名周小天,放弃了清华的保送生资格,转投港大,省内还有一位理科第10名和成都七中全校第4名的同学投奔港校。

      记者了解到,今年香港中文大学在川录取的最高分为文科624分,居全省47位。这位来自宜宾的考生秦维聪因此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让这个女孩万分惊喜,“我完全没想到能拿到全奖,因为我在报考前咨询了很多去港中文读书的师兄、师姐,拿到全奖的,当年的高考分数至少都在全省20名以内”。

      他弃港大全额奖学金

      读了北大

      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近日公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上,北大、清华的排名分居第5、第6,香港大学排在第3位。为此,港大也是很多高分考生所向往的。

      在今年高考前,成都七中学生彭思皓就和父亲商量后报考了香港大学,这名成绩优异的理科考生今年高考考出了676分的高分,挤进了全省高考裸分前10名。据其父亲介绍,成绩出来后,香港大学的老师多次打电话联系,并开出了全额奖学金的优惠条件,读的专业也是孩子喜欢的商学院。但最终,一番考虑后,一家人选择了北大工商管理。

      没有全奖,为何孩子毅然选择了北大?彭父表示,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发展很快,在他看来,几所高校区别并不大。

      而今年高考文科考了640分的赖晗此前也有意报考香港大学,但拿到分数后转投了清华。赖晗表示,刘丁宁从港大退学的事件对自己影响很深,担心自己不适应港大的文化和学习方式,还是选择了内地高校。

      港校环境引发热议

      内地生可能难以适应粤语环境和舍堂文化

      近年香港特区政府鼓励各所大学招收非本地生。但是去年辽宁省高考第一名刘丁宁入读港大一个月后,因不适应而返回内地读书,引发热议。

      近日在各微信朋友圈中流行一篇名为《内地高材生为何不再一头扎进港校?》的文章举例说:港大文学院开设的课程是粤语教学,每门课程对应的相关导修课的助教讨论也是用粤语。这样的语言障碍带来了疏离感。

      此外,港校的HALL(舍堂)文化,也是许多内地学生不习惯的。内地生第一年的住宿是有保证的,但此后能否继续住宿就要看个人的表现和造化了。不少赴港读书同学都感慨:“来之前,从没想过会面临着从学校宿舍被赶走的危险。”以港大为例,有圣约翰学院、利玛窦堂等十几间舍堂。每间舍堂都设有学生会,学生会的年审会根据平时参加活动的活跃度,以决定其下一年的舍位是否予以保留。对舍堂活动缺乏积极性的同学面临的是被“踢”出舍堂(Quit Hall),卷铺盖到校外租房。

      川籍学生的切身体会:要看个人适应能力

      不过,很多正在香港就读大学的四川籍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不认为香港院校光环开始在内地褪色。去年毕业于成都七中的何悟贤目前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理学院,在他看来,港校是一个“只要你想学好就能帮助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还有到国外深造的打算,那么港校的这种环境能让你提前熟悉和适应”。

      据何悟贤的妈妈介绍,孩子当年考了664分,大概排全省300位左右,去年香港科技大学给出的奖学金是每学期2万元。由于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常常考取满分,还能获得一些日常奖学金,这样一年她需要支付的费用接近10万元。但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来看,这位妈妈认为“非常值得”。儿子不仅独立,并且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据其透露,儿子从未向她讲述过任何不适应以及两地矛盾的事。

      何悟贤也介绍称,在港校的确有舍堂文化,每个舍堂经常搞活动,由于内地学生更专注学习,参加的偏少。但即使很少也可以通过优秀的学业成绩保住舍位。以其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宿舍留位采用积分制,积分既有成绩积分也有社团活动和贡献积分,达到5分以上就可以基本保住舍位,而由于成绩优异,这学期期末考了满分,他不用参加任何活动,积分已达到5分了,保住舍位完全没有问题。

      在何悟贤看来,读港校还是要看个人的适应能力,但对他来说,适应起来相对容易。他认为,内地年轻人越来越自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不少人选择不到香港升读大学,并不意味着赴港读大学的热情已经冷却下来。

      港校声音

      “来香港读书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针对部分内地生在香港遇到的问题,港校一直平常心看待。

      关于语言问题,港大研究学院助理院长杨立伟觉得,“港大是个蛮多元化的学校,除了本地和内地的学生,还有很多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学生,他们也不会粤语呀,用英语也过得挺好。”教务长韦永庚说,学校除个别主修语言的课程外,主要以英语授课,若学生希望主修中文,大学亦有足够以普通话授课的课程供选择,但未必是个别学生最想读的科目。杨立伟认为的确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到港大来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尝试新的东西,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这样的学生最适合港大。”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行政主任甄倩彤认为,香港和内地的大学,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还是有蛮大的差别。其实不是所有内地学生都适合到香港读书。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前,内地生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好准备,要能接受并适应香港校园和内地校园之间的差异。(记者 汪玲)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