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
巴中坚持守护“秦巴绿肺”

  • 2022年05月16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近日,俯瞰风景如画的巴中经开区阳台河湿地公园。施皓文 摄

    5月11日早上8点,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村委会副主任李万青准时出现在聚居点的污水处理站,打开好氧池开关、查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保障这套设备的日常运转,是他手头的一件大事。

    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书台村81户村民搬到了这个聚居点。搬进新居的头一年,污水处理站及管网的管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为此,书台村按在家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众筹污水运维管理费,迈出了人居环境管理村民自治的第一步。

    在巴中,这样的一个个“一小步”,积累成了全市生态文明持续向好的“一大步”。

    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巴中森林覆盖率高达6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秦巴绿肺”。

    守护“秦巴绿肺”,近年来,巴中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截至目前,该市三县两区已实现生态示范创建命名县区全覆盖。

    厚植城市生态本底

    5月11日傍晚时分,巴中市巴州区津桥湖畔的游步道上,市民或散步或夜跑,享受着这片“城市绿肺”带来的惬意。

    津桥湖属南江河二段支流——李家堰的下游,几年前曾是全市“闻名”的黑臭水体。2017年8月,巴州区启动实施了李家堰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我们实施河道清淤1.8公里,建设雨水箱涵330米、管网1.5公里,安装雨污分流管网4.8公里。”巴中经济开发区科技园管委会总工程师程希国介绍。

    经过3年的集中整治,项目全面完工。片区污水全部“归管”,沿岸直排污水也被截流归集到下游城市污水管网内,137万立方米的清水库区全面形成,13万平方米的绿化带改造完成,曾经的黑臭水体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绿肺”。

    在巴州区光辉镇哨台村,巴中威澳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炉持续运转,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炉渣被回收用于提炼金属、制成环保砖。“目前,我们日均处理生活垃圾600余吨,日均发电量25万度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潘义国说。

    过去5年,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巴中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长期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

    打造生态文明城乡

    5月8日,地处巴中经开区城市核心区的九寨山景区里游客络绎不绝。市民王浩和女友骑着观光自行车环湖一圈后,又坐上游船,与人工湖“巴山秋池”来了场“亲密接触”。

    九寨山景区于2019年正式开园,2021年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为免收门票,被不少巴中市民当成了城市近郊公园。“巴中经开区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园区内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经济开发区。”九寨山景区安全生产和环保绿化负责人刘翱介绍。

    “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同建,这是巴中在城市探索“三生相融”、以景区标准建设城市公共环境的生动实践。

    在农村地区,巴中采取的是“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同建模式,推动产村景文人一体发展。

    平昌县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通过发展茶旅产业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逐步改变“空心村”的状况,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起了省级“茶叶+猪”现代农业园区,再叠加三十二梁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园区、景区、社区的有机融合。

    近3年来,龙尾社区20多家旅游经营点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回引企业秦巴云顶茶业科技有限公司高标准打造生态茶园1700余亩,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年均产值超过500万元,带动近1000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截至2021年底,巴中市共建成巴山田园综合体69个,3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织密生态保护网络

    5月9日上午,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3500亩油菜开始采收,几台大型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一排排油菜被卷入收割机脱粒,秸秆同时被切碎。村民麻利地将秸秆打包装车,运送到柳林镇上的一家种养专合社。

    “那里养了300多头肉牛,打碎的秸秆可以做成草料。”海山村党委书记韩渭才介绍,2020年巴中出台了《巴中市秸秆露天禁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秸秆禁止露天焚烧。“这就倒逼我们去找‘变废为宝’的办法。”

    在平昌县,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栋梁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将回收至少5000吨秸秆用作肉牛草料,“我们也是从2020年开始这样做的。”

    “在巴中,类似保护绿水青山的法规、制度‘利剑’还有许多。”据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峰介绍,该市层层建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检视评议办法、重大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公开通报曝光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建立常态性“四不两直”暗访督导制度;同时,聚焦市民关注的重点生态环保领域,颁布实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城乡污水处理条例》《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及相关地方性法规8部,并严格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

    巴中还成立了环保法庭、环保侦察大队,建立河道警长制和法检两长同庭办案工作机制,整合司法、执法机构力量,加强生态保护。(记者 钟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
    巴中坚持守护“秦巴绿肺”

  • 2022年05月16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近日,俯瞰风景如画的巴中经开区阳台河湿地公园。施皓文 摄

    5月11日早上8点,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村委会副主任李万青准时出现在聚居点的污水处理站,打开好氧池开关、查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保障这套设备的日常运转,是他手头的一件大事。

    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书台村81户村民搬到了这个聚居点。搬进新居的头一年,污水处理站及管网的管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为此,书台村按在家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众筹污水运维管理费,迈出了人居环境管理村民自治的第一步。

    在巴中,这样的一个个“一小步”,积累成了全市生态文明持续向好的“一大步”。

    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巴中森林覆盖率高达6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秦巴绿肺”。

    守护“秦巴绿肺”,近年来,巴中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截至目前,该市三县两区已实现生态示范创建命名县区全覆盖。

    厚植城市生态本底

    5月11日傍晚时分,巴中市巴州区津桥湖畔的游步道上,市民或散步或夜跑,享受着这片“城市绿肺”带来的惬意。

    津桥湖属南江河二段支流——李家堰的下游,几年前曾是全市“闻名”的黑臭水体。2017年8月,巴州区启动实施了李家堰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我们实施河道清淤1.8公里,建设雨水箱涵330米、管网1.5公里,安装雨污分流管网4.8公里。”巴中经济开发区科技园管委会总工程师程希国介绍。

    经过3年的集中整治,项目全面完工。片区污水全部“归管”,沿岸直排污水也被截流归集到下游城市污水管网内,137万立方米的清水库区全面形成,13万平方米的绿化带改造完成,曾经的黑臭水体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绿肺”。

    在巴州区光辉镇哨台村,巴中威澳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炉持续运转,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炉渣被回收用于提炼金属、制成环保砖。“目前,我们日均处理生活垃圾600余吨,日均发电量25万度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潘义国说。

    过去5年,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巴中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长期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

    打造生态文明城乡

    5月8日,地处巴中经开区城市核心区的九寨山景区里游客络绎不绝。市民王浩和女友骑着观光自行车环湖一圈后,又坐上游船,与人工湖“巴山秋池”来了场“亲密接触”。

    九寨山景区于2019年正式开园,2021年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为免收门票,被不少巴中市民当成了城市近郊公园。“巴中经开区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园区内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经济开发区。”九寨山景区安全生产和环保绿化负责人刘翱介绍。

    “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同建,这是巴中在城市探索“三生相融”、以景区标准建设城市公共环境的生动实践。

    在农村地区,巴中采取的是“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同建模式,推动产村景文人一体发展。

    平昌县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通过发展茶旅产业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逐步改变“空心村”的状况,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起了省级“茶叶+猪”现代农业园区,再叠加三十二梁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园区、景区、社区的有机融合。

    近3年来,龙尾社区20多家旅游经营点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回引企业秦巴云顶茶业科技有限公司高标准打造生态茶园1700余亩,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年均产值超过500万元,带动近1000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截至2021年底,巴中市共建成巴山田园综合体69个,3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织密生态保护网络

    5月9日上午,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3500亩油菜开始采收,几台大型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一排排油菜被卷入收割机脱粒,秸秆同时被切碎。村民麻利地将秸秆打包装车,运送到柳林镇上的一家种养专合社。

    “那里养了300多头肉牛,打碎的秸秆可以做成草料。”海山村党委书记韩渭才介绍,2020年巴中出台了《巴中市秸秆露天禁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秸秆禁止露天焚烧。“这就倒逼我们去找‘变废为宝’的办法。”

    在平昌县,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栋梁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将回收至少5000吨秸秆用作肉牛草料,“我们也是从2020年开始这样做的。”

    “在巴中,类似保护绿水青山的法规、制度‘利剑’还有许多。”据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峰介绍,该市层层建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检视评议办法、重大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公开通报曝光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建立常态性“四不两直”暗访督导制度;同时,聚焦市民关注的重点生态环保领域,颁布实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城乡污水处理条例》《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及相关地方性法规8部,并严格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

    巴中还成立了环保法庭、环保侦察大队,建立河道警长制和法检两长同庭办案工作机制,整合司法、执法机构力量,加强生态保护。(记者 钟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