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能、智能、节能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德阳制造探寻提质增效“密码”
德阳制造探寻提质增效“密码”
位于德阳经开区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八角基地。受访者供图
1月13日,记者从位于德阳的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风电”)获悉,近日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全国产化集成式电动双驱变桨系统,完成各项型式试验后成功下线,成为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创新成果。
这也是德阳在制造业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以制造业立市,2021年12月下旬以来,德阳市数次重要会议均将制造业提质增效作为2022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加以部署,扩能、智能、节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扩能
延链强链,做优营商环境
1月4日上午,四川省2022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德阳分会场活动,在德阳高新区华侨凤凰集团工业基地项目现场举行。
四川华侨凤凰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线设计产能30万吨/年。公司总经理周慧志介绍,此次新开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将新增年产能40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0亿至30亿元、税金3亿至5亿元,增加就业机会近500个,“进一步巩固西南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涂布白板纸企业行业地位。”
目光转向中江县:宏发电声启动高端精密电子元件产业延链建设项目,拟新增200多条继电器等生产线;凯达门业计划上马智能化安防产品技术应用及制造项目,新建防火及特种、工艺金属门,智能锁具生产线等10条……
在绵竹,旨在“再造一个剑南春”的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国酒生态园项目,一期储酒工程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竣工投产后新增储酒能力10万吨;二期酿酒工程项目预计今年上马,增加曲酒生产能力3万至5万吨。
扩能步履频频,来自营商环境的优化。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邓晓春介绍,大唐国酒生态园项目环评中,需要氮氧化物等环境容量支持,“这是一个很金贵的指标。”绵竹党委政府把剑南春集团的发展和该项目建设作为优先考虑,给予了指标保障,使项目环评顺利通过。
位于什邡经开区的四川振鸿钢制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二期建设,也源于对营商环境的信心。该公司总经理唐本标说,在振鸿投入500多万元开展节能环保技改后,什邡经信部门配套奖励了30万元,“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
智能
数字赋能,工业企业装上新“引擎”
2021年12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8号机组转子顺利吊入基坑就位,至此,由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白鹤滩左岸8台机组转子全部成功吊装。而去年7月揭牌的东方电机定子冲片“无人车间”,可谓项目推进的“幕后英雄”。
定子是发电机的关键部件,其铁芯由冲片叠加而成。在“无人车间”,定子冲片生产全流程由自动化设备全线集成。“相比以前跑生产线,工作节奏轻松到有点不适应。”东方电机冲剪分厂厂长冷志说。
目前,东方电机正积极推进焊接机器人集群应用等4个重点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计划今年内分批次投用。
中小企业则从近年来布局德阳各地的数字经济企业中获得赋能效应。
思远重工过去信息化水平几乎为零。国内知名的中立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布局德阳后,首个项目在此落地。几个月后,一套高度定制的生产管理系统在思远上线,工人可在生产线上的工位看板打卡,订单需求、生产进展,工序责任人乃至工时计算通过可视化监控大屏一目了然。“生产管理协同效率提升60%以上。”思远重工行政部部长李晋说。
德阳已明确“推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全面应用”,通过聚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德阳市经信局数字经济产业促进科科长罗兴武介绍,目前,全市共有已建、在建、待建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80多个,今年预计为企业配套投入4000万元左右。
节能
“双碳”驱动,能源装备瞄准“世界级”
过去一年,东方风电“大动作”频出:成功研制国内单机容量最大陆上风电机组,为世界海拔最高风电场提供的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成功研制103米叶片刷新我国风电叶片最长纪录……
德阳是我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能源装备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以实现“双碳”目标为驱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清洁能源赛道上你追我赶。
驱动成效,从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新增生效订单的变化中可窥一二。作为德阳装备制造“三大厂”之一,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2015年煤电板块为61.87亿元,占比高达61%;到了2020年,分别下降到21.77亿元和17.4%。清洁能源相关板块逐渐做大,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2021年12月28日举行的德阳市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将着力构建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成套和极限制造、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供给、系统集成服务“五大中心”。
德阳发展集团董事长张星明介绍了该集团两大进展:一是加强与龙头企业协作,建立健全产业供应链平台,增强自身研发制造能力;二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建设,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赋能增效。
张星明还透露,在助力产业发展方面,今年计划设立产业基金并谋划债券发行工作,推动更多高质量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落地。 (记者 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