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经济标杆城市 成都出台“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

  • 2022年01月11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成都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启动区。 肖遥 摄


    独角兽岛。 马骥 摄

    以新经济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实现由跟跑承接到创新引领的角色转变。

    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出台。

    回望“十三五”,成都市新经济企业达45.8万户,其中7家达到独角兽标准,8家在科创板上市及过会,新经济总量指数居全国第二,新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强有力的新动能。

    展望“十四五”,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叠加,成都新经济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积极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城市全方位转型。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规划》以“培育新兴动能,增强比较优势,提高治理能力”为核心思路,主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新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二〇三五年全市新经济远景目标,为未来5-15年成都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纲领性指引,为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看目标

    到2025年,新经济营收达2.5万亿元以上;到2035年,建成充满活力的新经济标杆城市

    纲举方能目张!就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开局重大战略机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如何做好成都新经济“答卷”?经反复调研、多方论证、科学研判,《规划》明确“十四五”新经济发展目标:到2025年,成都新经济营收达2.5万亿元以上,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济发展经验。

    同时,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成都重要新经济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全球新经济领域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行业走向的新经济头部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新经济标杆城市。

    这样的目标设定有现实基础。经过四年实践,成都构建了“1+6+7+N”新经济政策框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场景营城成效明显;新经济要素供给日益完备,企业梯队不断壮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这样的目标设定有机遇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颠覆性、创新性、融合性技术持续涌现,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全球产业创新网络正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经济领域,向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广泛渗透,呈现出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数据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新资源新要素。

    而更重要的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成都发展标注了时代方位、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面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推动“总蓝图”变成“实景图”。

    “选择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需要放在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的语境中。”赛迪集团总经理、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认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物理空间传递的时空限制,城市要素流动也已发展到跨区域、高速度、零延迟的“曲率驱动”式传递。“成都以‘创新驱动+要素支撑+制度保障’发展新经济,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为城市谋划未来。”

    看路径

    提出“五新”方法,深化“六大形态”,迭代“七大应用场景”,构建“四大城市场景体系”

    目标既定,未来五年,循着《规划》,成都新经济发展路径已然清晰。

    提出“五新”方法,构建起成都新经济发展方式。《规划》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布局新赛道,锚定新经济发展重点;聚焦业态模式创新营造新场景,形成城市高质量供给;聚焦增强产业核心能力培育新主体,汇聚新经济“城市合伙人”;聚焦赛道落位布局建设新载体,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聚焦资源要素协同构建新生态,激发城市创新创造能力和市场活力。

    深化“六大形态”,推动成都新经济纵深发展。《规划》以“固根基、扬优势、显特色、补短板”工作思路,大力支持集成电路、区块链和工业互联网等面向共性需求的基础赛道;重点培育工业无人机、卫星互联网和数字文创等抢占战略制高点的优势赛道;前瞻布局量子计算、6G通信和合成生物等引领技术前沿的未来赛道,推动新经济形态向细分垂直赛道精准发力。

    迭代“七大应用场景”,构建“四大城市场景体系”。《规划》秉持场景营城理念,提出通过提升应用场景能级、构建应用场景体系、供给多元应用场景,推动城市场景化、场景项目化,推进市民高品质生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高价值转化、城市高效能治理。

    看重点

    系统谋划新赛道布局,锚定新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强化新经济空间赋能

    新赛道是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或细分领域,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成长特性。

    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赛道化”的共识正逐步形成。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赛道已成为集国家战略考量、科学技术革命、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供需平衡等众多因素于一体的新承载。”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强调,对新赛道的布局,意味着对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锚定。布局新赛道,要把握科技变革趋势、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功能定位和赛道成长逻辑。

    “重点布局新赛道”怎么干?《规划》浓墨重彩,按照基础赛道、优势赛道、未来赛道三大类型,聚焦技术型、支撑型、战略型等九种功能,列出了赛道名录,并结合每个赛道的“赛场”“赛手”等信息,给出了发展建议。

    赛道越是可感可知,《规划》越能提供参考指引。

    以无人机赛道为例,《规划》指明要以技术突破、产品研制、应用示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同时还分析了成都作为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的优势,以及产业链部分环节相对薄弱等面临的挑战。

    此外,对于“着力建设新载体”,《规划》提出,以“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的空间布局,鼓励各区(市)县结合自身基础和区域定位,在相关产业功能区筛选一批发展基础较好、未来成长性高和竞争壁垒尚未形成的细分赛道,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发展。

    新赛道具有“无固定跑道、无法定赛手、无绝对规则、无终极杀招”的基本特征,时刻面临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旧到新、从有到精的产生或变化。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动态”。第一个“动态”,是根据新兴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动态调整重点赛道方向。第二个“动态”,是按照动态调整新赛道布局的总体原则,鼓励各区(市)县结合自身基础和区域定位,以“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合理规划载体空间布局。

    看保障

    “全市一盘棋”,建立健全制度,优化指标体系,全方位全时段支撑决策参考

    新经济酝酿新机遇,抓住机遇,落地项目,形成效益,离不开决策部门的统筹协调。《规划》提出,以强有力的工作统筹机制、健全的服务保障机制、完善的统计监测机制,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形成发展新经济的坚实保障。

    《规划》明确,全市各部门、区(市)县要综合研判新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聚焦数字经济、智慧蓉城等重点方向,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场景营造,合力形成“一盘棋”的新经济工作格局。建立新经济人才培养制度,增强干部创新改革能力。建立新经济政策服务制度,用好政策工具,服务基层新经济发展。优化成都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新经济企业季度、年度统计,及时掌握全市各区新经济发展情况。健全新经济监测制度,为全市新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全时段、“实时监测+预期分析”的决策参考。

    “人才吸引力增强,市场活跃度高,文化资源丰度高,创意经济发展热度高,拥有发展创意经济的创新基因与资源禀赋等优势,为成都发展新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教授汤继强建议,成都要“海纳”新人群、“引爆”新模式、“聚变”新要素、“解放”新技术、“构筑”新生态,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出发,转变创投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智慧产业,最终实现新经济产业精彩“蝶变”。 (罗清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建设新经济标杆城市 成都出台“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

  • 2022年01月11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成都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启动区。 肖遥 摄


    独角兽岛。 马骥 摄

    以新经济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实现由跟跑承接到创新引领的角色转变。

    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出台。

    回望“十三五”,成都市新经济企业达45.8万户,其中7家达到独角兽标准,8家在科创板上市及过会,新经济总量指数居全国第二,新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强有力的新动能。

    展望“十四五”,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叠加,成都新经济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积极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城市全方位转型。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规划》以“培育新兴动能,增强比较优势,提高治理能力”为核心思路,主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新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二〇三五年全市新经济远景目标,为未来5-15年成都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纲领性指引,为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看目标

    到2025年,新经济营收达2.5万亿元以上;到2035年,建成充满活力的新经济标杆城市

    纲举方能目张!就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开局重大战略机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如何做好成都新经济“答卷”?经反复调研、多方论证、科学研判,《规划》明确“十四五”新经济发展目标:到2025年,成都新经济营收达2.5万亿元以上,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济发展经验。

    同时,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成都重要新经济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全球新经济领域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行业走向的新经济头部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新经济标杆城市。

    这样的目标设定有现实基础。经过四年实践,成都构建了“1+6+7+N”新经济政策框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场景营城成效明显;新经济要素供给日益完备,企业梯队不断壮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这样的目标设定有机遇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颠覆性、创新性、融合性技术持续涌现,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全球产业创新网络正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经济领域,向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广泛渗透,呈现出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数据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新资源新要素。

    而更重要的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成都发展标注了时代方位、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面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推动“总蓝图”变成“实景图”。

    “选择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需要放在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的语境中。”赛迪集团总经理、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认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物理空间传递的时空限制,城市要素流动也已发展到跨区域、高速度、零延迟的“曲率驱动”式传递。“成都以‘创新驱动+要素支撑+制度保障’发展新经济,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为城市谋划未来。”

    看路径

    提出“五新”方法,深化“六大形态”,迭代“七大应用场景”,构建“四大城市场景体系”

    目标既定,未来五年,循着《规划》,成都新经济发展路径已然清晰。

    提出“五新”方法,构建起成都新经济发展方式。《规划》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布局新赛道,锚定新经济发展重点;聚焦业态模式创新营造新场景,形成城市高质量供给;聚焦增强产业核心能力培育新主体,汇聚新经济“城市合伙人”;聚焦赛道落位布局建设新载体,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聚焦资源要素协同构建新生态,激发城市创新创造能力和市场活力。

    深化“六大形态”,推动成都新经济纵深发展。《规划》以“固根基、扬优势、显特色、补短板”工作思路,大力支持集成电路、区块链和工业互联网等面向共性需求的基础赛道;重点培育工业无人机、卫星互联网和数字文创等抢占战略制高点的优势赛道;前瞻布局量子计算、6G通信和合成生物等引领技术前沿的未来赛道,推动新经济形态向细分垂直赛道精准发力。

    迭代“七大应用场景”,构建“四大城市场景体系”。《规划》秉持场景营城理念,提出通过提升应用场景能级、构建应用场景体系、供给多元应用场景,推动城市场景化、场景项目化,推进市民高品质生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高价值转化、城市高效能治理。

    看重点

    系统谋划新赛道布局,锚定新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强化新经济空间赋能

    新赛道是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或细分领域,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成长特性。

    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赛道化”的共识正逐步形成。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赛道已成为集国家战略考量、科学技术革命、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供需平衡等众多因素于一体的新承载。”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强调,对新赛道的布局,意味着对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锚定。布局新赛道,要把握科技变革趋势、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功能定位和赛道成长逻辑。

    “重点布局新赛道”怎么干?《规划》浓墨重彩,按照基础赛道、优势赛道、未来赛道三大类型,聚焦技术型、支撑型、战略型等九种功能,列出了赛道名录,并结合每个赛道的“赛场”“赛手”等信息,给出了发展建议。

    赛道越是可感可知,《规划》越能提供参考指引。

    以无人机赛道为例,《规划》指明要以技术突破、产品研制、应用示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同时还分析了成都作为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的优势,以及产业链部分环节相对薄弱等面临的挑战。

    此外,对于“着力建设新载体”,《规划》提出,以“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的空间布局,鼓励各区(市)县结合自身基础和区域定位,在相关产业功能区筛选一批发展基础较好、未来成长性高和竞争壁垒尚未形成的细分赛道,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发展。

    新赛道具有“无固定跑道、无法定赛手、无绝对规则、无终极杀招”的基本特征,时刻面临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旧到新、从有到精的产生或变化。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动态”。第一个“动态”,是根据新兴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动态调整重点赛道方向。第二个“动态”,是按照动态调整新赛道布局的总体原则,鼓励各区(市)县结合自身基础和区域定位,以“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合理规划载体空间布局。

    看保障

    “全市一盘棋”,建立健全制度,优化指标体系,全方位全时段支撑决策参考

    新经济酝酿新机遇,抓住机遇,落地项目,形成效益,离不开决策部门的统筹协调。《规划》提出,以强有力的工作统筹机制、健全的服务保障机制、完善的统计监测机制,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形成发展新经济的坚实保障。

    《规划》明确,全市各部门、区(市)县要综合研判新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聚焦数字经济、智慧蓉城等重点方向,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场景营造,合力形成“一盘棋”的新经济工作格局。建立新经济人才培养制度,增强干部创新改革能力。建立新经济政策服务制度,用好政策工具,服务基层新经济发展。优化成都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新经济企业季度、年度统计,及时掌握全市各区新经济发展情况。健全新经济监测制度,为全市新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全时段、“实时监测+预期分析”的决策参考。

    “人才吸引力增强,市场活跃度高,文化资源丰度高,创意经济发展热度高,拥有发展创意经济的创新基因与资源禀赋等优势,为成都发展新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教授汤继强建议,成都要“海纳”新人群、“引爆”新模式、“聚变”新要素、“解放”新技术、“构筑”新生态,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出发,转变创投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智慧产业,最终实现新经济产业精彩“蝶变”。 (罗清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