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研学旅行迎来发展“风口”
5月27日,首届全省研学旅行大会在峨眉山市召开。会议确定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工作,并发布《可爱的四川》地方课程研学教材、首批红色教育和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名单。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四川快速增长,教育与旅游相结合,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不仅有助于盘活文旅资源,让各大景区焕发活力,还有利于平衡旅游业淡旺季。
A
文旅发展新思路?
研学旅行助力“学以致用”
在各种升学压力下,许多中小学生都陷于考试与题海之中,少于接触、了解、融入社会与大自然,如何避免孩子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开展研学旅行,将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大有可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随后,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从人文资源、旅游开发角度看,研学旅行扩大了各地旅游资源的外延,并给各地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可能性。
“通过研学旅行参与式体验等方式,诸如非遗等过去不便作为旅游产品的项目迎来新的机遇。”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处长任啸认为,“研学旅行具有‘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特点,使得众多传统非遗文化与自然景区在研学游中迎来新生,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由于研学旅行要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不抢占周末、节假日时间,对于平衡旅游业的淡旺季也有重要意义。”
从教育角度看,研学旅行通过走向社会与大自然,探究人文历史与自然知识,将社会、学校、家庭联系起来共同育人,为中小学生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实践方式,有助于学以致用。从旅游角度看,研学旅行促进了教育与文旅的进一步融合,更多文旅产品在研学旅行实践中涌现,研学旅行也因此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B
四川研学旅行怎么做?
做IP、规范化、标准化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四川充分利用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建设了一批具有“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的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课程和线路,围绕“自然、人文、红色、发展”四大主题,推出自然生态、巴蜀文化、三国文化、非遗传承、诗词之路等主题线路,构建起风光、风情、风物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
本次会议分享了全省研学旅行实践优秀案例,如绵阳市的“绵州研学记”、乐山市的“乐游嘉学”、遂宁市的“学游遂宁”等研学品牌,充分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创新体验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绵州研学记”为例,绵阳市通过深挖本地研学旅行资源,打造出以李白、欧阳修文化为特色的诗词研学,以王朗、虎牙等景点为特色的自然研学,以嫘祖、文昌、三国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研学,以羌族、藏族民俗民风为特色的民族风情研学,以两弹城等三线遗址为特色的红色研学等共计五大特色研学线路。2021年春季,接待研学旅行15.3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数的1.05倍,2020年同期数的5.4倍。
作为首届全省研学旅行大会召开地的乐山,在《“十四五”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研学旅游高地的目标,内容涵盖研学基地(营地)提升、研学导师培训、线路产品开发、运营平台建设、研学标准化试点、国际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其中,数游峨眉体验中心利用5G+等科技手段,全面展示峨眉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灵动的地质结构变迁、悠久的人文地理文化等魅力,力求让各年龄段学生感受峨眉山风景名胜与历史文化。沫若戏剧小镇以亲子休闲为主题,以绿皮火车为载体,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学为一体的研学旅行新业态。小镇运营以来,开发出戏剧小镇·玩转戏剧、百家姓·百家训、小绘本·大戏剧、天上的街市等研学课程18个,推出研学教材4本。
研学旅行如何开发?专家们认为应强化IP打造和拓展延伸,“研学旅行要做IP,要通过IP打造来拓展研学旅行的外延,串联起一系列文化旅游资源”。以“乐游嘉学”研学公共品牌为例,品牌以峨眉灵猴“乐娃”作为乐山研学IP,以“乐娃和它的朋友们”为主题,讲述乐山研学故事,将郭沫若、文庙、绿心公园、采茶姑娘、嘉阳小火车等具有乐山特色的文旅符号进行有机整合,以中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组建起一个囊括景区、学校、教育机构、研学基地、行业协会、研学服务商在内的联盟。
在推动研学旅行规范化方面,大会发布的《可爱的四川》地方课程研学教材、首批红色教育和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名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任啸告诉记者,研学教材为研学旅行中“文”的一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而通过基地的评选,将引导省内研学基地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记者 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