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1

绵阳:答好脱贫“答卷”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 2021年04月21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江油市新安镇利用“新安农业公园”所在村黑滩村的优势资源,带动该镇贫困村黄土村探索“一带三转”发展的路径,走出一条“强村带弱村”的发展之路。图为新安万亩水果产业园。马俊 摄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两河村村民搭乘电商“东风”,在村淘站点学习网上售货技术。唐巍 摄


    在平武县黄羊关藏族乡,村民正在芍药地里劳动。任露潇 摄


    4月15日,在位于北川经开区的四川省乐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袁仕应正熟练地用推车运送产品。因小时候右手意外受伤,袁仕应落下残疾,在家以务农为生,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现在,袁仕应夫妻俩都应聘进入这家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每月收入共有八九千元,有时甚至能达到一万余元。通过引进产业,满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的需求,该公司75%的员工均为北川本地人。“通过培训,普通农民变成技术工人,既解决本地就业,帮助农民群众增收;又为企业创造效益,这是一件双赢的事。”该公司负责人说。

    从脱贫攻坚,到奔向小康,这样的案例在绵阳还有很多。目前,绵阳已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面向未来,绵阳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行。

    勇于担当 压实责任 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近年来,为交出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历史答卷,绵阳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首要民生实事来抓。

    放在心上,更抓在手上。绵阳精心统筹部署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精心构建“3+10+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编制《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和阶段性工作要点,出台《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46条硬措施》等文件,建立健全指挥、责任、工作、督查、奖惩“五大机制”,做到重点突出、路径清晰、系统优化,织密织牢脱贫攻坚市级“四梁八柱”顶层设计网。

    领责前行,拧成“一股绳”。绵阳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各级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深入贫困村,察真贫、找问题、谋对策。出台《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牵头负责事项》,厘清43个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部门通力协作、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扶贫工作格局。

    截至2019年底,绵阳市520个贫困村、8.3万户、2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北川、平武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全域减贫任务。

    精准施策 咬定目标 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工作面广、任务繁重,但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具体点位、具体情况,精准施策,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为此,绵阳直面问题,下足“绣花”功夫——

    有的贫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里的特产卖不出去——绵阳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新建的公路通向大山深处。“十三五”期间,累计新(改)建县道、乡道、村道等农村公路1.1万公里;

    有的贫困村产业乏力,缺乏品牌,守着“宝山”却卖不上好价格——绵阳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资金7.02亿元,引入龙头企业、园区,通过“订单收购、保护价收购”等模式,带动4.48万人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有的贫困户技能不足,就业选择面窄——绵阳培训建档立卡劳动力12514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9565人,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0.6万人。

    除市域内,绵阳还落实精准对口帮扶责任,市级领导带动县级部门负责人、574个帮扶单位积极参与帮扶,累计选派1380名第一书记、1709名工作队员、545名农技员和1948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参加驻村帮扶。调动全社会力量,动员1100多个社会组织、11.9万爱心人士解决贫困群众需求4万余件次。

    补齐短板 巩固成果 筑牢奔康产业基础

    脱贫不是终点,如何综合施策,防止致贫返贫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绵阳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认真对接、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措施,相应加大支持力度。同时,科学编制实施扶贫专项,在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和工作力度,以每个重点领域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进一步夯实筑牢基层基础,切实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暗访工作制度》《督办工作制度》《暗访督查标准流程》等制度,创新全域常态暗访、交叉互鉴暗访等模式,及时发现问题、点球整改、补齐短板,同步核查各级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确保问题真改实改。

    筑牢保障,绵阳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2020年,绵阳用足政策,线上线下帮助销售滞销扶贫产品400余万元,通过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增设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79289人,实现有务工意愿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率达100%。

    改革创新,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积蓄动力。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原来的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优势产业得到壮大,还引进了生产线,从卖初级产品的稻谷升级为有机稻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今年将增长到200万元。”站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引进的稻米生产线前,白沙村党委书记陈光玉说。

    面向未来,绵阳正科学编制相关规划,总结用好脱贫攻坚经验,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服务大局 对口帮扶彰显担当

    2020年底,一场特别的招聘会在阿坝州壤塘县举行,现场达成用工意向登记80人。随后,20多名壤塘青年登上免费大巴车来到绵阳,接受为期10天的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这场“拎包就走”的培训背后,是绵阳市人社局的牵线协调。

    在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壤塘县和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的工作中,绵阳坚持“一盘棋”的思路,各援建单位倾力帮扶,各展所能。以对口帮扶壤塘县为例,壤塘县和绵阳市游仙区以及相关部门、乡镇、村社、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等39个单位结成帮扶对子,乡镇、学校实现全覆盖结对。

    为凝聚力量,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前线工作指挥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综合、项目、宣传、团队建设4个工作组。根据86名对口帮扶干部的工作背景和特长,建立教育、医卫、乡村、经济、党政5个工作分队,强化工作互动、资源共享,以“主人翁”的劲头推动对口帮扶工作。

    结对只是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道。壤塘县原切洛玛村的一片土豆田升级为高原香葱基地,就是一个实例。那里过去种植土豆等传统作物,收益不高。在考察了当地气候、土壤等情况后,对口帮扶干部找到绵阳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入资金和技术,结合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量身定制了高原香葱等一批特色蔬菜。

    现在当地已经建立起一批蔬菜大棚,摆脱了看天吃菜的限制,高原蔬菜已打响品牌,进入绵阳、成都等地的超市。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带来60多万元的收入。

    取得成绩的背后,是绵阳市的大力投入。该市先后选派援建干部1129名,累计投入8.95亿元。计划投资12.5亿元的“红原·三台·温州飞地产业园区”在三台县签约建设,对口帮扶4个深度贫困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脱贫经验一览

    ◎2017年,《为精准脱贫汇聚更多社会力量——绵阳市创新推动社会扶贫工作纪实》案例入选2017年四川省干部培训“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名单。

    在做法上,绵阳搭建市级综合扶贫平台,推动扶贫活动覆盖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520个贫困村、22.7万贫困人口。在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孵化培育各类扶贫社会组织35家。同时,绵阳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在资金、技术、品牌、标准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一大批绵阳本地的名优产品远销全国,实现了农户的增收致富。

    ◎北川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互联网+精准扶贫村级财务代理记账”模式。

    该系统具备会计核算、项目管理、村务管理、信息管理、监督管理等功能,将平台核算范围由村办公经费、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等扩大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上级专项资金、到村到户民生补助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该系统委托专业团队完成会计核算,通过平台自动统计报表信息,减少人员培训和软件开发成本,同时规范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防治微腐败,加强了扶贫管理,便于精准施策,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台县以农村改革为手段,探索实践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其做法和经验被中国国际电视台报道。

    针对农村发展存在的“人、地、钱”问题,三台县大胆创新,在“人”方面建立“乡村振兴讲习所”,培育乡村人才,试点吸纳“新乡贤”入村。在“地”方面开展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定向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00余宗,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抱团合作、服务集约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在“钱”方面,成立融资担保公司,设立300万元分险基金,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带动2万户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

    ◎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殊县情,平武县坚持“脱贫攻坚生态先行”这一主线。

    平武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探索“1+5”生态扶贫模式,即“脱贫攻坚生态先行”一条主线,“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就业扶贫、生态公益扶贫、生态建设扶贫”5个主攻方向。2014年以来,安排扶贫资金1.9亿元,重点支持“135N”产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和技术培训推广。已建成现代农业园3个,平武中蜂+产业示范园等84个;发展茶园13.5万亩,投产茶园11万亩,总产值1.37亿元……其中,白马王朗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6》。

    ◎梓潼县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及贫困村”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新模式,被人民网、四川省全创办、省委改革办评为“2016年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

    “1”就是政府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整合项目、落实政策;“5”,指龙头企业(正大集团)制定养殖相关标准,提供生产原材料和技术服务,回收产品;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由政府贴息;扶贫合作社由贫困户及村集体投资入股,成为产业扶贫的主体;农场主连片种植果园,消纳养殖粪污,成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关键;贫困户用扶贫小额信贷及量化到户的项目补助资金,贫困村集体用扶贫周转金,折股入社,按股分红。(刘毅)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答好脱贫“答卷”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 2021年04月21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江油市新安镇利用“新安农业公园”所在村黑滩村的优势资源,带动该镇贫困村黄土村探索“一带三转”发展的路径,走出一条“强村带弱村”的发展之路。图为新安万亩水果产业园。马俊 摄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两河村村民搭乘电商“东风”,在村淘站点学习网上售货技术。唐巍 摄


    在平武县黄羊关藏族乡,村民正在芍药地里劳动。任露潇 摄


    4月15日,在位于北川经开区的四川省乐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袁仕应正熟练地用推车运送产品。因小时候右手意外受伤,袁仕应落下残疾,在家以务农为生,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现在,袁仕应夫妻俩都应聘进入这家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每月收入共有八九千元,有时甚至能达到一万余元。通过引进产业,满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的需求,该公司75%的员工均为北川本地人。“通过培训,普通农民变成技术工人,既解决本地就业,帮助农民群众增收;又为企业创造效益,这是一件双赢的事。”该公司负责人说。

    从脱贫攻坚,到奔向小康,这样的案例在绵阳还有很多。目前,绵阳已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面向未来,绵阳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行。

    勇于担当 压实责任 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近年来,为交出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历史答卷,绵阳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首要民生实事来抓。

    放在心上,更抓在手上。绵阳精心统筹部署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精心构建“3+10+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编制《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和阶段性工作要点,出台《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46条硬措施》等文件,建立健全指挥、责任、工作、督查、奖惩“五大机制”,做到重点突出、路径清晰、系统优化,织密织牢脱贫攻坚市级“四梁八柱”顶层设计网。

    领责前行,拧成“一股绳”。绵阳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各级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深入贫困村,察真贫、找问题、谋对策。出台《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牵头负责事项》,厘清43个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部门通力协作、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扶贫工作格局。

    截至2019年底,绵阳市520个贫困村、8.3万户、2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北川、平武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全域减贫任务。

    精准施策 咬定目标 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工作面广、任务繁重,但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具体点位、具体情况,精准施策,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为此,绵阳直面问题,下足“绣花”功夫——

    有的贫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里的特产卖不出去——绵阳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新建的公路通向大山深处。“十三五”期间,累计新(改)建县道、乡道、村道等农村公路1.1万公里;

    有的贫困村产业乏力,缺乏品牌,守着“宝山”却卖不上好价格——绵阳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资金7.02亿元,引入龙头企业、园区,通过“订单收购、保护价收购”等模式,带动4.48万人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有的贫困户技能不足,就业选择面窄——绵阳培训建档立卡劳动力12514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9565人,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0.6万人。

    除市域内,绵阳还落实精准对口帮扶责任,市级领导带动县级部门负责人、574个帮扶单位积极参与帮扶,累计选派1380名第一书记、1709名工作队员、545名农技员和1948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参加驻村帮扶。调动全社会力量,动员1100多个社会组织、11.9万爱心人士解决贫困群众需求4万余件次。

    补齐短板 巩固成果 筑牢奔康产业基础

    脱贫不是终点,如何综合施策,防止致贫返贫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绵阳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认真对接、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措施,相应加大支持力度。同时,科学编制实施扶贫专项,在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和工作力度,以每个重点领域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进一步夯实筑牢基层基础,切实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暗访工作制度》《督办工作制度》《暗访督查标准流程》等制度,创新全域常态暗访、交叉互鉴暗访等模式,及时发现问题、点球整改、补齐短板,同步核查各级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确保问题真改实改。

    筑牢保障,绵阳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2020年,绵阳用足政策,线上线下帮助销售滞销扶贫产品400余万元,通过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增设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79289人,实现有务工意愿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率达100%。

    改革创新,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积蓄动力。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原来的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优势产业得到壮大,还引进了生产线,从卖初级产品的稻谷升级为有机稻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今年将增长到200万元。”站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引进的稻米生产线前,白沙村党委书记陈光玉说。

    面向未来,绵阳正科学编制相关规划,总结用好脱贫攻坚经验,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服务大局 对口帮扶彰显担当

    2020年底,一场特别的招聘会在阿坝州壤塘县举行,现场达成用工意向登记80人。随后,20多名壤塘青年登上免费大巴车来到绵阳,接受为期10天的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这场“拎包就走”的培训背后,是绵阳市人社局的牵线协调。

    在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壤塘县和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的工作中,绵阳坚持“一盘棋”的思路,各援建单位倾力帮扶,各展所能。以对口帮扶壤塘县为例,壤塘县和绵阳市游仙区以及相关部门、乡镇、村社、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等39个单位结成帮扶对子,乡镇、学校实现全覆盖结对。

    为凝聚力量,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前线工作指挥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综合、项目、宣传、团队建设4个工作组。根据86名对口帮扶干部的工作背景和特长,建立教育、医卫、乡村、经济、党政5个工作分队,强化工作互动、资源共享,以“主人翁”的劲头推动对口帮扶工作。

    结对只是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道。壤塘县原切洛玛村的一片土豆田升级为高原香葱基地,就是一个实例。那里过去种植土豆等传统作物,收益不高。在考察了当地气候、土壤等情况后,对口帮扶干部找到绵阳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入资金和技术,结合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量身定制了高原香葱等一批特色蔬菜。

    现在当地已经建立起一批蔬菜大棚,摆脱了看天吃菜的限制,高原蔬菜已打响品牌,进入绵阳、成都等地的超市。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带来60多万元的收入。

    取得成绩的背后,是绵阳市的大力投入。该市先后选派援建干部1129名,累计投入8.95亿元。计划投资12.5亿元的“红原·三台·温州飞地产业园区”在三台县签约建设,对口帮扶4个深度贫困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脱贫经验一览

    ◎2017年,《为精准脱贫汇聚更多社会力量——绵阳市创新推动社会扶贫工作纪实》案例入选2017年四川省干部培训“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名单。

    在做法上,绵阳搭建市级综合扶贫平台,推动扶贫活动覆盖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520个贫困村、22.7万贫困人口。在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孵化培育各类扶贫社会组织35家。同时,绵阳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在资金、技术、品牌、标准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一大批绵阳本地的名优产品远销全国,实现了农户的增收致富。

    ◎北川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互联网+精准扶贫村级财务代理记账”模式。

    该系统具备会计核算、项目管理、村务管理、信息管理、监督管理等功能,将平台核算范围由村办公经费、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等扩大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上级专项资金、到村到户民生补助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该系统委托专业团队完成会计核算,通过平台自动统计报表信息,减少人员培训和软件开发成本,同时规范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防治微腐败,加强了扶贫管理,便于精准施策,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台县以农村改革为手段,探索实践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其做法和经验被中国国际电视台报道。

    针对农村发展存在的“人、地、钱”问题,三台县大胆创新,在“人”方面建立“乡村振兴讲习所”,培育乡村人才,试点吸纳“新乡贤”入村。在“地”方面开展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定向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00余宗,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抱团合作、服务集约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在“钱”方面,成立融资担保公司,设立300万元分险基金,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带动2万户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

    ◎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殊县情,平武县坚持“脱贫攻坚生态先行”这一主线。

    平武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探索“1+5”生态扶贫模式,即“脱贫攻坚生态先行”一条主线,“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就业扶贫、生态公益扶贫、生态建设扶贫”5个主攻方向。2014年以来,安排扶贫资金1.9亿元,重点支持“135N”产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和技术培训推广。已建成现代农业园3个,平武中蜂+产业示范园等84个;发展茶园13.5万亩,投产茶园11万亩,总产值1.37亿元……其中,白马王朗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6》。

    ◎梓潼县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及贫困村”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新模式,被人民网、四川省全创办、省委改革办评为“2016年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

    “1”就是政府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整合项目、落实政策;“5”,指龙头企业(正大集团)制定养殖相关标准,提供生产原材料和技术服务,回收产品;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由政府贴息;扶贫合作社由贫困户及村集体投资入股,成为产业扶贫的主体;农场主连片种植果园,消纳养殖粪污,成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关键;贫困户用扶贫小额信贷及量化到户的项目补助资金,贫困村集体用扶贫周转金,折股入社,按股分红。(刘毅)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