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问主战场 交通建筑农业 减碳舞台上谁更有戏
11月初,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的“舞台”上,减碳“主角”轮番登场。10日,交通主题日,100多个国家的政府、城市、企业及金融机构等签署《关于零排放汽车和面包车的格拉斯哥宣言》,承诺在2035年前在主要市场、204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结束内燃机的销售;11日,城市、区域及建筑环境主题日,北京作为C40城市联盟的城市之一参加了“全球气候行动展”……
众所周知,能源、工业是减排大戏的“主角”,而交通、建筑、农业这三者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也是“主战场”吗?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出行会成为主流吗?3个领域的结构调整,将催生哪些新机遇?又有哪些新挑战?对此,记者对话权威专家,试图从焦点、特点、堵点、亮点中寻找答案。
本期嘉宾
欧阳明高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振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建中心副主任
罗涛 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博士
范林强 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
焦点
●交通:新能源汽车对整个能源行业的减碳有关键作用
●建筑:建造环节碳排放占比不高,运行环节占比高
●农业: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高
记者:交通、建筑、农业也是减碳的“主战场”吗?
欧阳明高:从国际上看,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仍在持续增长,该领域减碳对实现双碳目标非常重要。就整体而言,因为燃油车的保有量很大,交通领域的节能对于实现碳达峰的贡献或许更大。对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汽车则非常关键,它不仅仅有利于实现汽车行业自身的减碳,更是对整个能源行业的减碳发挥着关键作用。
纵向看,新能源汽车带动了三大革命: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系统智能化;横向看,新能源汽车将带动交通的全面电动化,包括火车、轮船、飞机等在内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全方位电动化。
总之,在双碳背景下,交通和能源将相互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
范林强:全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2%,仅次于能源和工业,位列第3。我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5%,仅次于工业,居第2位。
目前我省私家车保有量达1200万辆,碳排放占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40%,要在这一领域减碳,除了发展新能源车辆以外,基本要靠绿色出行来解决。在绿色出行比例上做文章,有很大空间。
当然这只是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举措,推进交通运输节能降碳是一项系统工程,还可以采取运输装备能源替代、运输结构调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运行效能等诸多措施。
郭振伟:建筑业是个大概念,包含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两部分。单看建造施工环节的用能和碳排放,在所有行业中占比并不大。但一旦包含了房屋建筑的运行使用碳排放,这一占比就会飙升到40%左右,成为绝对的排放大户。
在电力、工业减碳取得显著进展后,未来,建筑业将成为新的减碳“主战场”。虽然当前不是,并不意味着在现阶段可以没有作为,应适度提高低碳、绿色发展的要求,配合其他部门,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应用,为下一阶段减碳攻坚做好准备。
根据多个研究机构发布的成果来看,建筑行业减碳潜力在70%以上,是工业的1.5倍,在三大能源消费行业中占比最大,将为碳排放提前达峰贡献约50%的节能量。因此,做好战略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推动建筑业减碳对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意义重大。
罗涛:四川是农业大省,我们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这篇文章,农业肯定是个“主战场”。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别看农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贡献不高,但在非二氧化碳排放上却是“主力军”。根据测算,全国农业的甲烷排放占比达38%,氧化亚氮占比更是达50%左右。而这两种温室气体的温升效果很惊人,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5倍、氧化亚氮约是298倍。
特点
●交通:重点推进“公转水”和“油转电”
●建筑:快速推进零碳建筑试点示范
●农业:找到一个适宜四川省情的结构尺度
记者:具体到四川而言,这3个领域有没有区别于全国的特殊之处?
欧阳明高:四川有很好的清洁能源优势,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其中技术可开发量与经济可开发量均居全国首位。四川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较强,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加工大省,钒、钛、锂矿(Li2O)等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
实现碳中和的重点是解决储能的技术瓶颈,在多种技术路线之中,储能电池和氢能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储能技术。两者各有特点,互补性强。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利用好四川的矿产资源优势与清洁能源优势,做好电池与氢能产业链向西部转移的准备,大力推进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能源产业链的跨界融合、有机衔接,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与创新机遇。
范林强:四川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形占比达到90%以上,导致全省铁路、水运网络建设较为滞后,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来完成。2020年,全省公路客运周转量占比达5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公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达6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同时受地形影响,公路客货运单位周转量能耗明显高于东中部平原地区,全省公路运输碳排放占综合交通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1.8%,是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
我省具有较为发达的内河水运体系和丰富的水电资源,我认为,四川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公路运输的“公转水”和公路客货运车辆的“油转电”。
郭振伟:四川在过去积累了很好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基础,这为未来实施建筑减碳,助力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果也是可圈可点,这是不同于全国整体状态的一个特点,基于此,在高质量绿色建筑基础上快速推进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在当下是比较可行的。
不同气候区、不同地区的建筑布局、建筑构造以及使用习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是建筑地域文化的体现,我认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重视并考虑这种差异性,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建筑碳减排。
罗涛:对于农业而言,四川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资源的禀赋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农业有多种形态存在,应该多样化发展,走精细化、精品化、优质农业的路子。
而在减碳上,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多生态的、适宜四川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结构尺度。比如养猪,就应加强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发展,养殖规模与种植业消纳能力要相匹配,研究推广绿色养殖减排技术。
四川在农业减碳工作上已经迈出了步伐,户用沼气碳减排成功实现了碳交易,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还增加了农户收入。因此四川可以率先在全国做一些农业生产类CCER项目,在碳交易中获益,然后慢慢促进产业向集约化发展。
堵点
●新能源车的续航、电池寿命等,都存在技术短板
●零能耗和零碳建筑,实施成本还比较高
●农业太小太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
记者:梳理近期公开资料发现,3个领域的减碳,各自还有不少“堵点”,难点究竟在哪?
欧阳明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是实现新能源革命。
推进新能源革命有几大重点: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尤其是光伏与风电的大规模应用;能源集中式发展转向分布式,推动建筑成为微型发电厂;利用氢气和电池等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发展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将成为用能和储能的终端。
当前光伏、风电的技术和发电成本已降低,但利用成本仍较高,这其中储能是瓶颈。因此,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点是解决储能的技术瓶颈。
范林强: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领域的减碳难度更大。
以四川为例,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较大。“十四五”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仍将维持高位运转。
二是运输装备、运输需求刚性增长仍然较快。“十四五”期间,全省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速5%)、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速4.5%)、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速3.2%)仍将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规模大。
四是能源替代技术还不成熟。目前新能源车辆的续航能力、电池寿命、电池回收等都还存在诸多技术短板。
郭振伟:就目前的试点示范项目来看,零能耗和零碳建筑的实施成本还比较高,建筑形式也受限,基本都是低层或者多层这样体量小的建筑,这与我国近些年城乡建设主流的建筑形式不一致,也与集约节约用地的理念有冲突。
新建建筑的标准提高了,成本肯定会上升,增加造价一般情况下会传导到房价,对开发企业的预期利润、资金成本等影响也很大。目前规模化的老旧建筑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有个别地方在试点开展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商业模式也不是很稳定清晰。
总的来说,建筑减碳的路径是比较清晰的,障碍主要集中在执行层面,减排责任的承担主体应该是谁?减排的约束惩戒机制如何构建?成本投入和预期回报如何平衡?这些都有待明确和突破。
罗涛:难点就是我们的农业太小太分散,不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比如,一个火电厂,做好决策后就可以整体行动起来,但农业牵涉到千家万户,小而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目标。
另外的难点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比如一个养牛场,农民只关心卖牛肉和牛奶,而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给他带来的收益太微小,他是无暇去关注的。如果政府不配套一系列的技术、设备、资金,乃至法律法规,减碳措施是否执行到位,对农民是没有约束力的。
此外,我们还知道农业可以增加碳汇,但参与碳交易必须先要制定标准,这也是个难点。因为农业的涉及面很广,具体到每个省份地区,量化的考核因子都可能不一样,比如畜禽粪污的标准,北京和四川就不一样,四川和海南又不一样,必须要有非常详细而且科学公正的评判标准。
亮点
●未来10年将形成车网互动的智慧新能源生态
●绿色建筑将加大覆盖面
●农村会出现一些新产业新职业
记者:3大领域的结构调整,会催生哪些新空间?
欧阳明高:过去几年,能源领域出现的最重大突破,是汽车动力系统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向纯电动车,乃至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迈进,中国新能源产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动力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非常相似,负荷、电源、储能和网络协同互动,共同构成新能源电力系统。
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的互动,在发电侧可以实现调峰调频,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在输配电侧可降低电网投资,提高电网利用率;在用户侧可减少电费,促进分布式资源消纳,提高可靠性。未来10年我国将形成车网互动的智慧新能源生态。其中黄金组合是分布式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物联网+区块链,即分布式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白银组合是集中式风电与光伏+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物联网+区块链,即集中式风-光-氢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
郭振伟: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政策的指引下,绿色建筑将加大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建筑绿色、健康、低碳性能,这对于建筑设计、绿色建材、高效建筑设备以及绿色施工、绿色运维或智慧运维都将带来新的机会。
此外,老旧建筑、老旧小区进行绿色改造的减碳潜力非常大,未来如果建筑领域的碳交易能够启动,且碳减排量的交易价格相对稳定,就会吸引商业机构主动投入资金,从而形成全新的老旧建筑改造模式。
罗涛:在农村,将会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和职业。
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大省,在稻田、水产、畜禽粪污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不少低碳减排技术,但农业减碳潜力仍然很大。
比如说农村沼气,可以由专业的公司收集村庄里分散的沼气,一部分制成肥料卖给农民,另一部分开展分散式供气供热。在做到标准化产业化的情况下,还可以拿到碳市场进行交易。
再比如秸秆的能源化利用,我们也在推进一些项目。利用秸秆烧水、供热,乃至利用秸秆发的热量给蔬菜大棚保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但这有赖于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建立起微循环圈,才能让农业生产更加清洁化、绿色化。(记者 张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