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
关坝村一景。 图片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红外相机拍到黑熊偷吃村里养蜂场的蜂蜜。
红外相机拍摄的大熊猫。
关坝村巡护队在巡护途中。
关坝自然保护小区内的生态蜂场。
自然保护小区
是指在保护面积不足以设立保护区,又确有必要重点突出某些动植物保护措施而划定的区域。
自然保护小区不像保护区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一般由当地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合作管理,旨在探索鼓励适合当地的保护发展新模式。
10月28日,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村委会旁,沟中河水“哗哗”奔涌,击出晶莹浪花,谷中寒风“呼呼”刮来,吹得鼻尖刺痛。队长杜勇和兄弟们又出发了,朝着山顶积雪的方向。作为村上自发组建的巡护队,定期巡山护林,收取红外相机数据,给相机换电池,是他们的工作。穿上迷彩服,他们就是国家公园的守护者。
关坝村,离县城18公里,北枕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接唐家河和原老河沟林场,南邻余家山保护区,西抵小河沟、王朗、九寨沟、勿角等保护地,森林覆盖率超90%,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重要迁徙通道。
关坝沟流域至少生活着6只野生大熊猫,还分布有金丝猴、扭角羚、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2015年9月,关坝村成立了全国唯一一个探索以社区为主导、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小区,日前其生态保护相关事迹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今年10月,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这里的人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A 老猎人放下猎枪
保护组织进村组建巡护队,村民学会养蜂挣钱
“夏天下雨冲浑了河水,我就和小伙伴们去村旁的关坝沟里钓鱼,一两个小时就能钓起十多条鱼。以前,还经常有熊出没。”在工地搬过砖、拧过钢筋,在尼泊尔淘过金,今年41岁的孟吉,现在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回顾儿时记忆,大多与动物有关。
关坝村关坝组村民小组组长高明斌也回忆:“上学路过关坝沟,常能见到斑羚、黑熊、野猪等下山。”
关坝村生态良好,但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极少,耕地面积仅50亩,只够种点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多以打猎为生。“那时几乎家家都有猎枪。”高明斌说,尽管明令禁止滥砍滥伐、违规狩猎、毒鱼等,仍有人铤而走险。无序猎杀,带来的是野生动物的减少,村民回忆,后来关坝沟中的鱼也很少能打到了。
十多年前,村委会原主任唐虹请来了民间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始我们提出保护生态,禁止打猎、捕鱼时,许多老百姓不理解,甚至有人说我是骗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冯杰说,2010年,村里将老猎人们集结起来,组建了首批巡护队,帮助巡山护林、管护红外相机。当时加入巡护队纯粹是为了挣钱,监守自盗时有发生。
如今70多岁的首任巡护队队长袁宗富说,有一次,几名队员在巡护途中发现了羚牛脚印,当晚就将其追踪捕杀,第二天就把肉带回村里卖了,“当时我们不相信保护生态有前景,短时间内也见不到保护成效。”
“先要让村民尝到生态产业的甜头。”冯杰找到村里的养蜂能手李芯锐,提供养蜂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养蜂产业渐渐有了效益。在白熊沟管护点旁新建的村集体养蜂场,坡面开凿了三层“楼房”,共100多个“单间”,每间可放一个蜂箱,已搬入60多个蜂箱。今年9月,这个养蜂场共收回600多斤蜂蜜,卖了4万元。养蜂场周边还栽种了珙桐、红豆杉、毛叶山桐子等植物。
生态保护意识渐渐增强,新村支书乔良立下目标:用5-10年,让河里看到鱼,山上看到野生动物。严禁捕鱼,举报者奖励200元。
B 久违的黑熊下山
制定村规民约保护环境,野生动物多起来
关坝村林地资源丰富,但长期无法利用。平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关坝沟流域有接近6万亩的林地存在各种各样的权属纠纷。
若想进一步发展,林地资源管理这道坎必须迈过去。2015年9月,经原省林业厅批复,关坝保护中心和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成立了,探索在不改变林地权属的情况下,以协议授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具体来说,关坝保护中心分别与原平武县林发司和木皮乡政府签订协议,授权关坝保护中心为管理主体,木皮乡政府和原平武县林发司以托管、共管的方式来管理权属不清的村有、乡有以及国有林,每年拿出5万元购买关坝保护中心的生态保护服务,组建新的巡护队。如此,相当于将生态管护资金以另一种方式下发给管护人员。
新组建的巡护队有15名成员,多数有打猎经验,熟悉地理环境,进山一天可获得140元巡护报酬。“我们每月至少进山两三次,年均巡护200多人次,主要是监管挖草药、捕鱼和盗猎者。”杜勇说,巡护重点根据季节调整,每季度还要负责更换红外相机电池和卡。
巡护过程不比打猎轻松。巡护队队员税国华说,去年10月,他们正在山上列队巡护时,突然从侧面冲出一头羚牛,“我顺手甩了一下砍刀,砍中了它的角。如果被它撞上,估计命都丢了。”
全力做好巡护保障,村里为巡护队发放了工作服、睡袋、砍刀、水壶等物资,统一购买了意外保险。“我们要求,任何时候人身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大风大雪等不利天气也不进山。”杜勇说。
保护的同时,带来收益。村民高明光只要没啥重要事,都会参加巡护,凭此一年增收近3000元。
2017年,村民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不许打猎、挖药材、电鱼,违反者不能得到村上的分红。每个村民都在公告纸上签了字。村里第一次分红,每人分得了250元。村民分红除了合作社的提成,还有一部分来自出售冷水鱼的收益。“钱虽不多,但村民看到了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真金白银。”乔良说。
2018年是关坝村成效显现的一年。当年开始,久违的黑熊又开始下山偷吃蜂蜜,全年偷吃蜂蜜160多箱。金丝猴、羚牛等动物也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年5月,保护小区在“蚂蚁森林”上线,超过1000万网友通过认管的方式,支持关坝大熊猫栖息地管护。2018年至今,关坝村共开展自然教育活动18次,接待游客500余人次,收入约26万元。
C 关坝人更美的愿景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抓住机遇谋划“两步走”
关坝村全村共有128户389人,绝大部分在外打工。虽然留守当地的村民中,也不乏凭养蜂年入七八万元者,但绝大部分村民仍靠在本地周边工地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缺人是关坝村的一大障碍。
“最近十多年来,有10多个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关坝村。”乔良说,保护小区人事安排由村两委提议,全村招募,老百姓来选,要求必须长期在家、有一定文化基础、热爱村上工作、有奉献精神,年轻人优先。
特别是巡护队,更需要杜勇这样曾经上山打猎的老手。“既然选择坚守,就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家乡建设好。”杜勇说,这是巡护队共同的心声。
在关坝人心中,未来的关坝村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关坝村白熊沟管护点一面墙上,还挂着一张手绘的平武·关坝远景图,图中有熊猫、猴子、鱼、蛙、居民、游客。“我们希望山上有动物,村里人都能回来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也想进来,体验自然教育,还要预约门票。”乔良说。
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即将开启新的建设征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将得到更多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支持、技术帮扶指导和人才吸引支持,这是关坝村的新机遇。
近期目标,关坝村已有两步谋划。第一步,更新先进设备,让巡护保护走向网格化、正规化。目前最大的瓶颈是缺乏稳定的资金,保护中心一年的正常运行费用需要15万元左右;第二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自然教育、科考探险、生态旅游等产业。关坝村距离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的核心保护区较近,如何合规合法发展,需要科学指导、规划。
“我们也在积极调查研究。”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市平武县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考虑关坝村诉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论证,从特许经营等方面着力,继续支持关坝村的改革探索。 (记者 王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