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云端藏寨格尔威的逆袭

  • 2021年01月06日 07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格尔威村花椒基地。驻村工作队供图

    特写

    在阿坝州马尔康市与金川县交界处的党坝乡,驾车沿着笔直的水泥路一直向前开,有道石门映入眼帘,横梁处写有“云端藏寨——格尔威”几个字。不远处,几户白墙红顶的藏式新居斜铺在山坡上。

    “格尔威”,藏语“交界”之意。2014年底到2020年,这个位于两县市交界处的小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1858元增加到23869元,6年间增长了11.8倍。

    制定3年发展规划

    格尔威村村委会有一本《马尔康市党坝乡格尔威村脱贫奔康三年巩固提升规划(2018-2020年)》。为一个贫困村专门编制一本规划,并不常见。

    “格尔威村有53户1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户25人,2017年底退出贫困村序列。”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全表示,由于贫困人口不多,该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难度不大,但着眼于巩固提升和长远发展,格尔威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不少欠账。

    2018年,定点帮扶格尔威村的省统计局,联系了省农科院,经过一个多月调研,制定了这本3年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保护4个方面发力提升。

    首先改善的是基础设施。原来,村民背着山上的野花椒到党坝乡去卖,要走3个小时山路。如今水泥硬化路直通乡政府,开车下山只要15分钟。

    更大的变化是产业发展。在3年规划实施之前,村里并没有成规模的产业。专家调研一圈后发现,格尔威村并不适合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野生花椒却卖得很好,“金川县的老板都要过来收。”村第一书记李贤敏说。

    2018年9月,村里将118亩荒坡改造成了花椒林,全乡的干部职工都来帮忙种花椒。

    如今,花椒成活率达到95%,预计今年挂果;藏香猪养殖规模突破120头,户均增收3万多元。大力开展挖掘机、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劳动力30多人。产业、就业同步提升,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

    用“脱皮”换来群众脱贫

    “刚到村里时,我也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现在成‘老腊肉’了。”刘全跟记者打趣。

    有一种说法:用扶贫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刘全没想到,在格尔威村驻村帮扶期间,自己真脱了一层皮。

    2019年10月,村里的文化广场施工正到吃紧处,为抢工期,确保在11月气温下降之前完工,刘全每天泡在工地上。高原紫外线强烈,阳光毒辣辣地直晒一整天。晚上回到宿舍,他只觉得后背奇痒。请同住的帮扶干部看一下,对方直接从他后背掀下一张薄薄的皮,足有A4纸大小。

    刘全又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跟他一起驻村帮扶的,有一位叫周建国的扶贫干部,来自成都市崇州市三郎镇(现已并入街子镇),村干部都叫他“拼命三郎”。去年7月,当地突降暴雨,导致一处山体垮塌,山上滚落的巨石压坏了通乡油路。为准确查看灾情,周建国直接站到掉落的巨石中间,举着手机向上拍照。“已经坠落的石头有卡车车头那么大,如果再掉一块下来,根本跑不脱。”指着手机里的图片,刘全给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

    干部们的拼搏和付出,村民全部看在眼里,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70多岁的斑玛夫妇,与身有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靠低保和残疾人补助过生活。斑玛借了小额扶贫信贷,养殖山羊。2019年光是卖羊的收入就挣了10多万元,还带动周围12户农户发展养殖业。(记者 侯冲)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云端藏寨格尔威的逆袭

  • 2021年01月06日 07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格尔威村花椒基地。驻村工作队供图

    特写

    在阿坝州马尔康市与金川县交界处的党坝乡,驾车沿着笔直的水泥路一直向前开,有道石门映入眼帘,横梁处写有“云端藏寨——格尔威”几个字。不远处,几户白墙红顶的藏式新居斜铺在山坡上。

    “格尔威”,藏语“交界”之意。2014年底到2020年,这个位于两县市交界处的小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1858元增加到23869元,6年间增长了11.8倍。

    制定3年发展规划

    格尔威村村委会有一本《马尔康市党坝乡格尔威村脱贫奔康三年巩固提升规划(2018-2020年)》。为一个贫困村专门编制一本规划,并不常见。

    “格尔威村有53户1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户25人,2017年底退出贫困村序列。”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全表示,由于贫困人口不多,该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难度不大,但着眼于巩固提升和长远发展,格尔威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不少欠账。

    2018年,定点帮扶格尔威村的省统计局,联系了省农科院,经过一个多月调研,制定了这本3年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保护4个方面发力提升。

    首先改善的是基础设施。原来,村民背着山上的野花椒到党坝乡去卖,要走3个小时山路。如今水泥硬化路直通乡政府,开车下山只要15分钟。

    更大的变化是产业发展。在3年规划实施之前,村里并没有成规模的产业。专家调研一圈后发现,格尔威村并不适合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野生花椒却卖得很好,“金川县的老板都要过来收。”村第一书记李贤敏说。

    2018年9月,村里将118亩荒坡改造成了花椒林,全乡的干部职工都来帮忙种花椒。

    如今,花椒成活率达到95%,预计今年挂果;藏香猪养殖规模突破120头,户均增收3万多元。大力开展挖掘机、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劳动力30多人。产业、就业同步提升,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

    用“脱皮”换来群众脱贫

    “刚到村里时,我也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现在成‘老腊肉’了。”刘全跟记者打趣。

    有一种说法:用扶贫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刘全没想到,在格尔威村驻村帮扶期间,自己真脱了一层皮。

    2019年10月,村里的文化广场施工正到吃紧处,为抢工期,确保在11月气温下降之前完工,刘全每天泡在工地上。高原紫外线强烈,阳光毒辣辣地直晒一整天。晚上回到宿舍,他只觉得后背奇痒。请同住的帮扶干部看一下,对方直接从他后背掀下一张薄薄的皮,足有A4纸大小。

    刘全又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跟他一起驻村帮扶的,有一位叫周建国的扶贫干部,来自成都市崇州市三郎镇(现已并入街子镇),村干部都叫他“拼命三郎”。去年7月,当地突降暴雨,导致一处山体垮塌,山上滚落的巨石压坏了通乡油路。为准确查看灾情,周建国直接站到掉落的巨石中间,举着手机向上拍照。“已经坠落的石头有卡车车头那么大,如果再掉一块下来,根本跑不脱。”指着手机里的图片,刘全给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

    干部们的拼搏和付出,村民全部看在眼里,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70多岁的斑玛夫妇,与身有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靠低保和残疾人补助过生活。斑玛借了小额扶贫信贷,养殖山羊。2019年光是卖羊的收入就挣了10多万元,还带动周围12户农户发展养殖业。(记者 侯冲)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