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

培育打造地理标志品牌
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 2020年09月27日 07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宜宾五粮液专用粮基地。(五粮液集团供图)


    凉山金阳农民采摘青花椒。(凉山州市场监管局供图)


    绵阳梓潼蜜柚基地喜迎游客。(绵阳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泸州古蔺村民种植的赶黄草喜获丰收。(泸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南充“西充二荆条辣椒”基地。(南充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把地理标志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我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已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421件,被核准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95件,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已达835家;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地理标志产品涵盖了传统食品加工产业、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家禽家畜等特色养殖加工业,形成了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四川地理标志品牌集群。这些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更在助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各地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凉山

    擦亮地标品牌 助力精准扶贫

    凉山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同时又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凉山脱贫适合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近年来,凉山州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产业精准扶贫工程,以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工作为抓手,围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强品牌力量,将地理标志保护、运用和发展与四川省“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创建、“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结合起来,做特做优凉山州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凉山州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按照“巩固一批、发展一批、培育一批”原则,该州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推进、企业主体、市场引导、行业促进、社会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地理标志保护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从重“地标”注册上升为重品牌培育,从重“地标”个体上升为重产业做大做强。

    “地标”品牌建设上,当地坚持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将“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网络带动、平台推广、依法保护”作为做强“地标”品牌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创新经营模式。在发挥平台效应,提升地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当地注重维权保护,严厉查处商标侵权行为,主动维护“地标”品牌声誉,积极主动与全省、全国的媒体对接,建立消费者对“地标”品牌的地域联想和文化认同。

    截至2020年8月,凉山州地标证明商标总数达43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件,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位、四川省市(州)第二位;获国家地标保护产品17个;与地理标志产品有关的注册商标已超过200件。相关县市纷纷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纳入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将贫困群众纳入地标产品的种植养殖队伍,围绕地标产品打造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以苹果、石榴、青花椒、牛肉、脐橙、苦荞、青茶、黑山羊、阉鸡九大地标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

    如今,凉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苦荞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金阳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青花椒之乡”,青花椒种植面积102.09万亩;盐源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果品收入占到果业家庭总收入的79%以上;雷波成为居四川前三的脐橙生产基地,“要想富、种脐橙”成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河谷地区干部群众的共识;会理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石榴生产基地……地标特色产业已成为凉山州实现助农增收、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柱。

    绵阳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和产业优势

    发掘地理标志资源,建立地理标志梯次培育库,积极指导产业协会和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申报工作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绵阳不断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标证明商标,目前全市拥有“涪城麦冬”“北川茶叶”“鹅溪绢”等1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台藤椒”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以及“涪城麦冬”“江油附子”“天宝蜜柚”等1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绵阳以推进品牌战略为基础,坚持“创建一个品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和“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技术帮扶、市场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力度,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同时,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品牌效益。

    绵阳注重建立品牌推广工作机制,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调动龙头企业积极性,引导协会、企业主动开展商标注册、地理标志申报、品牌推广等工作。“北川茶叶”协会拍摄了北川茶叶宣传片,在第二届中国茶业(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北川苔子茶的专场推介会。三台县通过举办龙抬头麦冬文化节、药膳节等方式,保护提升“涪城麦冬”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麦冬文化。江油市场监管部门协同行业协会,制定“江油附子”产业品牌发展三年规划、商标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和品牌推广方案,做好“江油附子”企业品牌认定和推荐工作。

    通过对地标产品在商标注册、品牌培育上予以精准帮扶,绵阳的地标品牌形成了规模集聚效应,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参与,让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受了益。平武县创新发展思路,指导村级“中蜂+”产业园建设,让“村蜂园”转换成“家蜂园”。江油市利用地标产品“中坝口蘑酱油”的品牌效应,由地标企业专门派技术人员指导贫困户从事黄豆生产,共带动了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梓潼县“天宝蜜柚”产业园区内引进民宿农家乐2家,依托新农村建设,举办蜜柚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天宝村、桥河村、迎江村和栏杆村已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

    泸州

    地标杠杆撬动 助力产业扶贫

    “我家栽了60多棵荔枝树,面积有50多亩,今年卖荔枝收入就达15万元,现在生活不愁了。”泸州合江县凤鸣镇黄石村荔枝种植大户王志友高兴地说。

    2009年,“合江荔枝”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合江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运营合江荔枝的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集成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合江荔枝”商标注册后品牌附加值增长,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由注册前的15000亩增长到现在的30.6万亩,以荔枝产业为龙头,带动了乡村旅游、运输、包装、快递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8万多人就近就业。

    近年来,泸州市着力加强地标培育、打造地标品牌、突出地标保护,蹚出了一条地标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地标证明商标8件,地标保护产品14件,农产品地标10件。

    编制《泸州市商标战略发展规划》《泸州市商标战略年度实施计划》,政府扶持、培育,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共促地标培育……泸州市将合江荔枝、纳溪特早茶、泸州桂圆等纳入重点培育名录,采取“政府+协会+基地”的模式,出台地理标志奖励政策,激发了农产品转型及品牌共建动力,发展壮大地标特色产业。

    泸州市还将地标产品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打造优质地标品牌。古蔺县完善“赶黄草”种植技术标准、“古蔺面”生产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配套建立古蔺县检验检测中心,加大“赶黄草”“古蔺面”等特色产品检验检测,确保“同一品种、同一产地、同一品质”;纳溪区借力“纳溪特早茶”地标影响力,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全区茶园总面积达30万亩,投产面积18万亩,综合产值达30亿元,比地标注册前翻了一番。

    在确保地标产品量质均优的基础上,泸州市注重地理标志产品的统一管理、策划和营销,助推特色地标产品“走出去”。近3年来,成功与150余家农产品销售企业、电商平台签约,销售意向金额达50多亿元。泸州市政府还成立了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并与成德绵眉资、川南五市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将地标产品纳入重点保护名录,实行区域联动保护。今年以来,泸州市查办侵犯地标专用权案件6件,移送外地案件线索12件,办理跨区域案件1件。

    宜宾

    立足地标资源优势 打造农业富民名片

    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33件,去年,五粮液以1638.12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白酒品牌第一,五粮液、宜宾芽菜入围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对地标产品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加强部门配合,找准定位、深挖特色。

    宜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化的意见》,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地标产品产业化工作机制。从2017年起,每年统筹安排500万元地标产品产业化专项资金,对地标产品产业化实施项目扶持,2019年开始已将地标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目标绩效考核。该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军民融合局、市场监管局等市直部门加强配合,共同推动地标产品产业化发展。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对应的工作模式,全市上下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重点突出、总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强化监管保护,宜宾着力地标产品全链条管理,保障地标产品质量及品质特色。各县区制定和落实地标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综合服务、巡查执法“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集中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林业竹业、公安等部门力量,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建立田园种植、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记录台账,形成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滥用地标专用标志、假冒地标产品等违法行为。近年来,宜宾市共巡查专用标志使用企业150余家次,开展地标产品质量抽查70余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5%以上。

    宜宾注重强化示范带动,着力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在积极整合政策资源,加强地标产品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当地依托龙头带动,打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区。五粮液集团采用“战略合作”模式,与宜宾各区(县)共同升级建设专用水稻、高粱、玉米基地60余万亩,以产业优势带动脱贫攻坚,激活了贫困地区“造血机能”;筠连县“筠连黄牛”形成以10余户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筠连黄牛产业发展集群;兴文县依托“兴文山地乌骨鸡”地标品牌招商,探索“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帮助山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致富之路;南溪区依托徽记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形成了产值30多亿元的南溪豆腐干特色产业,南溪豆腐干地理标志商标也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保护认定。

    南充

    “六个坚持”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对新获得地理标志商标且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对新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工业企业,给予每件一次性奖励30万元……因地制宜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是南充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的一记实招。

    近年来,南充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把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作为推进全市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切实做到“六个坚持”,在地理标志培育发展、运用、保护,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强化政策扶持的同时,南充坚持强化培育机制,积极挖掘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状况,建立起地理标志商标梯次培育库,分年度、定目标、依梯次进行培育、注册。同时,坚持强化示范建设,围绕“注册完善、管理规范、扶贫显效、保护有力”的原则,开展地理标志精准扶贫示范创建活动,确定西充县为地标精准扶贫示范县,西充县薯业协会、仪陇县蔬菜协会为示范协会,西充县洞宾山农民薯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合作社,四川本味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为地标精准扶贫工程示范基地。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还坚持强化规范使用和地标保护,建立完善了商标使用、标识印制、质量监测、市场监控等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坚持结合每年“春雷行动”“双打”工作、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引导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人规范使用注册商标,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全市“春雷行动2020”执法专项行动中,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87件,案值103.59万元,罚没款24.5万元。其中,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件57件,侵犯酒类商标专用权案件19件,涉农领域侵犯商标、地理标志等专用权行为案件1件,办理移交案件1件。

    南充还广泛宣传和推广普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的有关知识,积极营造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的良好氛围。近3年来,南充新增注册地理标志商标7件,7个贫困县实现地标全覆盖,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0件,占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总数的72%,初审公告2件。2018—2020年,贫困县新增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件,初审公告2件。全市地理标志商标许可使用企业60户,农产品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产量达600万公斤,产值达10亿元,产品远销12个国家和地区,带动种植农户达10万余户。 (刘嘉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培育打造地理标志品牌
    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 2020年09月27日 07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宜宾五粮液专用粮基地。(五粮液集团供图)


    凉山金阳农民采摘青花椒。(凉山州市场监管局供图)


    绵阳梓潼蜜柚基地喜迎游客。(绵阳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泸州古蔺村民种植的赶黄草喜获丰收。(泸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南充“西充二荆条辣椒”基地。(南充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把地理标志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我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已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421件,被核准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95件,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已达835家;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地理标志产品涵盖了传统食品加工产业、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家禽家畜等特色养殖加工业,形成了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四川地理标志品牌集群。这些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更在助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各地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凉山

    擦亮地标品牌 助力精准扶贫

    凉山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同时又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凉山脱贫适合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近年来,凉山州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产业精准扶贫工程,以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工作为抓手,围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强品牌力量,将地理标志保护、运用和发展与四川省“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创建、“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结合起来,做特做优凉山州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凉山州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按照“巩固一批、发展一批、培育一批”原则,该州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推进、企业主体、市场引导、行业促进、社会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地理标志保护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从重“地标”注册上升为重品牌培育,从重“地标”个体上升为重产业做大做强。

    “地标”品牌建设上,当地坚持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将“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网络带动、平台推广、依法保护”作为做强“地标”品牌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创新经营模式。在发挥平台效应,提升地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当地注重维权保护,严厉查处商标侵权行为,主动维护“地标”品牌声誉,积极主动与全省、全国的媒体对接,建立消费者对“地标”品牌的地域联想和文化认同。

    截至2020年8月,凉山州地标证明商标总数达43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件,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位、四川省市(州)第二位;获国家地标保护产品17个;与地理标志产品有关的注册商标已超过200件。相关县市纷纷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纳入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将贫困群众纳入地标产品的种植养殖队伍,围绕地标产品打造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以苹果、石榴、青花椒、牛肉、脐橙、苦荞、青茶、黑山羊、阉鸡九大地标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

    如今,凉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苦荞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金阳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青花椒之乡”,青花椒种植面积102.09万亩;盐源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果品收入占到果业家庭总收入的79%以上;雷波成为居四川前三的脐橙生产基地,“要想富、种脐橙”成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河谷地区干部群众的共识;会理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石榴生产基地……地标特色产业已成为凉山州实现助农增收、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柱。

    绵阳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和产业优势

    发掘地理标志资源,建立地理标志梯次培育库,积极指导产业协会和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申报工作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绵阳不断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标证明商标,目前全市拥有“涪城麦冬”“北川茶叶”“鹅溪绢”等1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台藤椒”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以及“涪城麦冬”“江油附子”“天宝蜜柚”等1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绵阳以推进品牌战略为基础,坚持“创建一个品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和“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技术帮扶、市场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力度,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同时,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品牌效益。

    绵阳注重建立品牌推广工作机制,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调动龙头企业积极性,引导协会、企业主动开展商标注册、地理标志申报、品牌推广等工作。“北川茶叶”协会拍摄了北川茶叶宣传片,在第二届中国茶业(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北川苔子茶的专场推介会。三台县通过举办龙抬头麦冬文化节、药膳节等方式,保护提升“涪城麦冬”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麦冬文化。江油市场监管部门协同行业协会,制定“江油附子”产业品牌发展三年规划、商标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和品牌推广方案,做好“江油附子”企业品牌认定和推荐工作。

    通过对地标产品在商标注册、品牌培育上予以精准帮扶,绵阳的地标品牌形成了规模集聚效应,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参与,让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受了益。平武县创新发展思路,指导村级“中蜂+”产业园建设,让“村蜂园”转换成“家蜂园”。江油市利用地标产品“中坝口蘑酱油”的品牌效应,由地标企业专门派技术人员指导贫困户从事黄豆生产,共带动了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梓潼县“天宝蜜柚”产业园区内引进民宿农家乐2家,依托新农村建设,举办蜜柚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天宝村、桥河村、迎江村和栏杆村已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

    泸州

    地标杠杆撬动 助力产业扶贫

    “我家栽了60多棵荔枝树,面积有50多亩,今年卖荔枝收入就达15万元,现在生活不愁了。”泸州合江县凤鸣镇黄石村荔枝种植大户王志友高兴地说。

    2009年,“合江荔枝”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合江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运营合江荔枝的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集成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合江荔枝”商标注册后品牌附加值增长,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由注册前的15000亩增长到现在的30.6万亩,以荔枝产业为龙头,带动了乡村旅游、运输、包装、快递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8万多人就近就业。

    近年来,泸州市着力加强地标培育、打造地标品牌、突出地标保护,蹚出了一条地标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地标证明商标8件,地标保护产品14件,农产品地标10件。

    编制《泸州市商标战略发展规划》《泸州市商标战略年度实施计划》,政府扶持、培育,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共促地标培育……泸州市将合江荔枝、纳溪特早茶、泸州桂圆等纳入重点培育名录,采取“政府+协会+基地”的模式,出台地理标志奖励政策,激发了农产品转型及品牌共建动力,发展壮大地标特色产业。

    泸州市还将地标产品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打造优质地标品牌。古蔺县完善“赶黄草”种植技术标准、“古蔺面”生产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配套建立古蔺县检验检测中心,加大“赶黄草”“古蔺面”等特色产品检验检测,确保“同一品种、同一产地、同一品质”;纳溪区借力“纳溪特早茶”地标影响力,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全区茶园总面积达30万亩,投产面积18万亩,综合产值达30亿元,比地标注册前翻了一番。

    在确保地标产品量质均优的基础上,泸州市注重地理标志产品的统一管理、策划和营销,助推特色地标产品“走出去”。近3年来,成功与150余家农产品销售企业、电商平台签约,销售意向金额达50多亿元。泸州市政府还成立了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并与成德绵眉资、川南五市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将地标产品纳入重点保护名录,实行区域联动保护。今年以来,泸州市查办侵犯地标专用权案件6件,移送外地案件线索12件,办理跨区域案件1件。

    宜宾

    立足地标资源优势 打造农业富民名片

    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33件,去年,五粮液以1638.12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白酒品牌第一,五粮液、宜宾芽菜入围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对地标产品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加强部门配合,找准定位、深挖特色。

    宜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化的意见》,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地标产品产业化工作机制。从2017年起,每年统筹安排500万元地标产品产业化专项资金,对地标产品产业化实施项目扶持,2019年开始已将地标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目标绩效考核。该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军民融合局、市场监管局等市直部门加强配合,共同推动地标产品产业化发展。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对应的工作模式,全市上下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重点突出、总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强化监管保护,宜宾着力地标产品全链条管理,保障地标产品质量及品质特色。各县区制定和落实地标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综合服务、巡查执法“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集中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林业竹业、公安等部门力量,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建立田园种植、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记录台账,形成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滥用地标专用标志、假冒地标产品等违法行为。近年来,宜宾市共巡查专用标志使用企业150余家次,开展地标产品质量抽查70余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5%以上。

    宜宾注重强化示范带动,着力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在积极整合政策资源,加强地标产品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当地依托龙头带动,打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区。五粮液集团采用“战略合作”模式,与宜宾各区(县)共同升级建设专用水稻、高粱、玉米基地60余万亩,以产业优势带动脱贫攻坚,激活了贫困地区“造血机能”;筠连县“筠连黄牛”形成以10余户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筠连黄牛产业发展集群;兴文县依托“兴文山地乌骨鸡”地标品牌招商,探索“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帮助山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致富之路;南溪区依托徽记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形成了产值30多亿元的南溪豆腐干特色产业,南溪豆腐干地理标志商标也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保护认定。

    南充

    “六个坚持”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对新获得地理标志商标且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对新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工业企业,给予每件一次性奖励30万元……因地制宜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是南充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的一记实招。

    近年来,南充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把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作为推进全市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切实做到“六个坚持”,在地理标志培育发展、运用、保护,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强化政策扶持的同时,南充坚持强化培育机制,积极挖掘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状况,建立起地理标志商标梯次培育库,分年度、定目标、依梯次进行培育、注册。同时,坚持强化示范建设,围绕“注册完善、管理规范、扶贫显效、保护有力”的原则,开展地理标志精准扶贫示范创建活动,确定西充县为地标精准扶贫示范县,西充县薯业协会、仪陇县蔬菜协会为示范协会,西充县洞宾山农民薯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合作社,四川本味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为地标精准扶贫工程示范基地。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还坚持强化规范使用和地标保护,建立完善了商标使用、标识印制、质量监测、市场监控等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坚持结合每年“春雷行动”“双打”工作、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引导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人规范使用注册商标,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全市“春雷行动2020”执法专项行动中,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87件,案值103.59万元,罚没款24.5万元。其中,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件57件,侵犯酒类商标专用权案件19件,涉农领域侵犯商标、地理标志等专用权行为案件1件,办理移交案件1件。

    南充还广泛宣传和推广普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的有关知识,积极营造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的良好氛围。近3年来,南充新增注册地理标志商标7件,7个贫困县实现地标全覆盖,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0件,占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总数的72%,初审公告2件。2018—2020年,贫困县新增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件,初审公告2件。全市地理标志商标许可使用企业60户,农产品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产量达600万公斤,产值达10亿元,产品远销12个国家和地区,带动种植农户达10万余户。 (刘嘉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