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7

完善疾病防控救治体系 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 2020年08月07日 19时48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8月7日15时,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做客省政府网站,共同对《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进行解读,并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防治短板

    邓长金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对全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省是传染病频发高发地区,传染病病种多、流行因素复杂,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形势严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突出短板:

    一是传染病救治体系不完善。全省还没有省级传染病专科医院,6个市(州)没有传染病医院或独立院区,13家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独立传染病院区还没有ICU病房,34个市辖主城区以外的县市还没有传染病科(病区)。

    二是重大疾病检测研究能力不足。省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还没有投入使用,20个市(州)本级、130个县级疾控中心的P2实验室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三是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有待增强。全省医学救援指挥体系整合不充分,还没有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指挥体系和统一管理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专业防护装备等医学救援物资保障还存在不足。四是基层防控能力薄弱。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和防控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发热门诊、发热病房等流线设计不完善,分级分检不能有效实施,交叉感染风险还比较大。

    因此,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卫生健康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这个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防治短板,进一步完善全省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对提升全省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医防融合发展、维护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硬软”并重 改善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条件

    “为系统提升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从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较为全面地改善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条件。”邓长金说,在“硬件”方面,建设六大提升工程,涉及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130亿元,重点提高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和重大疫情快速反应及有效处置能力。

    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规划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打造集公共卫生诊疗中心、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及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药物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和公共卫生教学基地于一体的“三中心三基地”。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按照人口分布和疾病谱情况,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重点支持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三是完善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网络,重点加强还没有传染病独立院区的6个市(州)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四是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

    实验检验研究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准医学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华西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项目建设。二是强化疾病防治快速检验能力建设,支持市(州)、县(市、区)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建设和改造升级,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

    重症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现有医疗资源,完善市(州)独立传染病院区负压病房设施,配置负压救护车。加强重症监测和诊疗设备配置,支持还没有ICU的市(州)级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重症医学科建设,对没有ECMO的市(州)配置ECMO设备,提升医疗机构危急重症救治和转运能力。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建立省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二是加强省级和区域性医用物资周转储备。三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训体系。四是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平战转换能力。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经验,统筹规划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针对性改造,在场地设置、通风系统等预留接口、空间和设施,形成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条件。

    基层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

    填平补齐县域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配置救护车及必要设备,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守门人”作用。

    中医药预防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建设全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同时,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设,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独特优势作用。

    在“软件”方面,健全六大保障制度——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二是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三是扩大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四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五是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六是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机制。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四个方面确保《方案》有效落地

    徐旭说,为确保《方案》有效落地,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做。第一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谋划和储备本地疾病防控救治体系重点项目并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实施,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第二是要保障资金的投入,各地各部门将认真对接国家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市(州)、县(市、区)按财政事权分别承担自身支出责任,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省级财政其他相关资金给予适当支持。同时,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

    第三就是要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市(州)项目实施联动衔接机制,积极支持地方落实建设条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司法、教育、经济和信息化、医疗保障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完善法治建设、人才培养、应急物资保障、医保等制度体系。

    第四是加强督导评估。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将加强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情况跟踪分析,建立通报机制,强化方案落实阶段性督导评估。

    全力提升基层防控救治能力

    针对有网友怎样填平补齐市、县传染病区短板,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的问题,徐旭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提升市、县和基层防控救治能力。一是需要填平补齐市级传染病区短板。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加强尚无传染病独立院区的市(州)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二是需要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完善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病区设施条件,配置隔离诊室(病房)、购置医疗设备设施,储备一批可快速转化的“后备床位”。三是需要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加强院感防控流程再造,按照基层实际所需配置救护车辆及必要设备,强化基层防治能力,充分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针对网友怎样提升疾病快速检验能力的话题,徐旭说,在远期规划中。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升级,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今年我们也争取到了中央补助资金9.6亿元,并将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含P2+),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形成24小时内完成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的能力。近期工作中。我省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提升行动。主要是贯彻落实扩大核酸检测要求,提高检测能力。截至8月4日,全省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机构已达335家(疾控机构116家,医疗机构200家,第三方检测机构19家),每日最大检测量可达20万人次。

    有网友问,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物资储备资源作用,优化完善医用物资储备体系?对此,邓长金说,第一,依托政府加强储备。一是依托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强化省级医用物资应急储备。二是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建设成都、攀枝花、泸州、南充、宜宾、雅安六大区域中心储备基地。三是采取补贴、贴息和采购等多种形式,依托重点企业实施技术储备和实物储备。

    第二,督促医院加强储备。一方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设置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用防护物资,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满足15天满负荷运转的需要;对急(抢)救药品,要求应当满足3个月使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重要医用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监测,依托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卫生应急调度平台,持续监测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医用物资库存使用情况,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医用物资储备,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第三,引导社会加强储备。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防护意识,提倡和鼓励家庭或个人储备一定数量的口罩、消毒产品等常用医用物资,以备不时之需。(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完善疾病防控救治体系 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 2020年08月07日 19时48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8月7日15时,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做客省政府网站,共同对《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进行解读,并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防治短板

    邓长金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对全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省是传染病频发高发地区,传染病病种多、流行因素复杂,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形势严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突出短板:

    一是传染病救治体系不完善。全省还没有省级传染病专科医院,6个市(州)没有传染病医院或独立院区,13家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独立传染病院区还没有ICU病房,34个市辖主城区以外的县市还没有传染病科(病区)。

    二是重大疾病检测研究能力不足。省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还没有投入使用,20个市(州)本级、130个县级疾控中心的P2实验室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三是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有待增强。全省医学救援指挥体系整合不充分,还没有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指挥体系和统一管理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专业防护装备等医学救援物资保障还存在不足。四是基层防控能力薄弱。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和防控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发热门诊、发热病房等流线设计不完善,分级分检不能有效实施,交叉感染风险还比较大。

    因此,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卫生健康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这个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防治短板,进一步完善全省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对提升全省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医防融合发展、维护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硬软”并重 改善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条件

    “为系统提升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从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较为全面地改善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条件。”邓长金说,在“硬件”方面,建设六大提升工程,涉及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130亿元,重点提高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和重大疫情快速反应及有效处置能力。

    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规划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打造集公共卫生诊疗中心、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及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药物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和公共卫生教学基地于一体的“三中心三基地”。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按照人口分布和疾病谱情况,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重点支持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三是完善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网络,重点加强还没有传染病独立院区的6个市(州)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四是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

    实验检验研究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准医学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华西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项目建设。二是强化疾病防治快速检验能力建设,支持市(州)、县(市、区)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建设和改造升级,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

    重症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现有医疗资源,完善市(州)独立传染病院区负压病房设施,配置负压救护车。加强重症监测和诊疗设备配置,支持还没有ICU的市(州)级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重症医学科建设,对没有ECMO的市(州)配置ECMO设备,提升医疗机构危急重症救治和转运能力。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建立省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二是加强省级和区域性医用物资周转储备。三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训体系。四是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平战转换能力。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经验,统筹规划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针对性改造,在场地设置、通风系统等预留接口、空间和设施,形成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条件。

    基层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

    填平补齐县域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配置救护车及必要设备,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守门人”作用。

    中医药预防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建设全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同时,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设,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独特优势作用。

    在“软件”方面,健全六大保障制度——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二是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三是扩大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四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五是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六是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机制。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四个方面确保《方案》有效落地

    徐旭说,为确保《方案》有效落地,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做。第一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谋划和储备本地疾病防控救治体系重点项目并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实施,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第二是要保障资金的投入,各地各部门将认真对接国家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市(州)、县(市、区)按财政事权分别承担自身支出责任,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省级财政其他相关资金给予适当支持。同时,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

    第三就是要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市(州)项目实施联动衔接机制,积极支持地方落实建设条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司法、教育、经济和信息化、医疗保障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完善法治建设、人才培养、应急物资保障、医保等制度体系。

    第四是加强督导评估。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将加强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情况跟踪分析,建立通报机制,强化方案落实阶段性督导评估。

    全力提升基层防控救治能力

    针对有网友怎样填平补齐市、县传染病区短板,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的问题,徐旭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提升市、县和基层防控救治能力。一是需要填平补齐市级传染病区短板。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加强尚无传染病独立院区的市(州)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二是需要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完善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病区设施条件,配置隔离诊室(病房)、购置医疗设备设施,储备一批可快速转化的“后备床位”。三是需要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加强院感防控流程再造,按照基层实际所需配置救护车辆及必要设备,强化基层防治能力,充分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针对网友怎样提升疾病快速检验能力的话题,徐旭说,在远期规划中。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升级,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今年我们也争取到了中央补助资金9.6亿元,并将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含P2+),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形成24小时内完成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的能力。近期工作中。我省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提升行动。主要是贯彻落实扩大核酸检测要求,提高检测能力。截至8月4日,全省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机构已达335家(疾控机构116家,医疗机构200家,第三方检测机构19家),每日最大检测量可达20万人次。

    有网友问,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物资储备资源作用,优化完善医用物资储备体系?对此,邓长金说,第一,依托政府加强储备。一是依托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强化省级医用物资应急储备。二是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建设成都、攀枝花、泸州、南充、宜宾、雅安六大区域中心储备基地。三是采取补贴、贴息和采购等多种形式,依托重点企业实施技术储备和实物储备。

    第二,督促医院加强储备。一方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设置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用防护物资,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满足15天满负荷运转的需要;对急(抢)救药品,要求应当满足3个月使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重要医用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监测,依托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卫生应急调度平台,持续监测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医用物资库存使用情况,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医用物资储备,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第三,引导社会加强储备。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防护意识,提倡和鼓励家庭或个人储备一定数量的口罩、消毒产品等常用医用物资,以备不时之需。(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