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咋干好 “尖子生”说心得:
练内功 串链条 分蛋糕
练内功 串链条 分蛋糕
8月24日,航拍正在建设中的广安市武胜县柑橘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记者杨树摄
声音
●每个地方地形、气候条件不一样,发展产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价值链长了,品牌就响了。可以集中力量搞好一两个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园区要强起来、活起来,关键是企业要强起来,发挥带动作用。
2018年,我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两年来的持续发力,我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梯级提升、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也涌现出一批“尖子生”。
8月26日下午,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上,南充市、甘孜州、崇州市、三台县、齐全农牧集团公司负责人相继发言,摆心得、谈感受、传经验。
练内功
建好基地,推动产业集聚
376万亩,是南充市特色产业基地的总面积。首先发言的南充市委书记宋朝华亮出观点:把产业规模做起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把基地做大做强。
为此,南充产业基地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实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生猪出栏数量、晚熟柑橘面积、蚕桑丝绸产值、省星级园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去年南充现代农业园区产值295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5%。
“每个地方地形、气候条件不一样,发展产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崇州市委书记欧昭列出对比数据:当地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去年产粮11.3万吨,“用全市44%的耕地产出了52%的粮食。”
高产的秘诀是什么?“科技。”欧昭说,崇州联合院校企业,建设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等6个种业平台,还建了集展示、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田间种子超市”,筛选优质品种59个,在全省推广。
省政协副主席、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介绍,当地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园区的立体生态格局——“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我们围绕成片成带成规模思路,按照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和‘一圈一带一走廊’农业产业布局,建成基地22万亩。”
要素保障也不可或缺。三台县县长李昊天说,该县近3年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2.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9万亩。同时,盘活闲置宅基地,让园村共建,使精深加工项目用地应供尽供。“实现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
串链条
打通上下游,依托品牌卖出好价钱
交流发言中,“链”字被反复提及。“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宋朝华连说3个“链”。
“价值链长了,品牌就响了。”宋朝华认为,可以集中力量搞好一两个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两败俱伤”。为此,南充创立了“好充食”区域品牌,建农业品牌集群。目前,“好充食”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没有品牌就卖不出好价钱。”刘成鸣认为,做品牌既要把好质量关、守好“舌尖上的安全”,还要突出特色和绿色生态。近年来,甘孜州围绕酒、肉、菌、药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的“圣洁甘孜”入围全省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极地果蔬”等一批生态绿色产品进入北上广、走向粤港澳。
产业链的延伸,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这一点,齐全农牧集团总经理童蒋深以为然。他介绍,公司构建起从生猪繁育、养殖到饲料兽药生产、猪肉加工、销售、出口的全产业链,生产的有机肥和沼液全部用于园区青花椒、柑橘及中药材种养循环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为100%,年产有机肥3万吨。
“产业链长了,产业层次更丰富。”欧昭说,崇州市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绘制彩色水稻、彩色油菜“大地景观”,串联绿道,植入研学、购物、度假等消费场景,推动农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今年‘五一’期间,园区乡村旅游逆势上扬,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7.1%。”
串“链”促“融”,服务要跟上。李昊天介绍三台经验:组建园区公共服务中心,推进项目、主体、人才对接,与天府商交所联合组建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市场,与20余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全产业链研发。
分蛋糕
壮大“龙头”,也不能亏了村民
“主体活则园区兴。”在欧昭看来,园区的三大主体——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相辅相成,园区要强起来、活起来,关键是企业要强起来,发挥带动作用。企业拥有开拓市场、品牌运作、加工营销、技术创新的优势,是园区建设的“龙头”。
壮大“龙头”,南充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孵化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去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47亿元。
针对园区和一家一户打交道难的实际,南充探索“园区+业主+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参与管护挣工资、入股经营分红利等方式,使入园农民去年人均收入达18866元。
此外,崇州还探索了“农业共营制”,引进中化农业建成MAP服务总部,整合育秧、农机、烘储等资源,提供粮食品种规划、质量检测、农机服务,推广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农业技术40余项。
“富了老板,但不能亏了农民。”童蒋说,园区企业应和农民共建共享。根据这一思路,齐全农牧提供仔猪、饲料、药物、技术、保险,承担市场和疫病风险,净利润和养殖户“四六开”。目前,齐全农牧8000头能繁母猪已入场。
为消纳猪场产生的3万多吨有机肥,该公司还将近万亩青花椒种植基地反包倒租给园区农户,并承诺保底收购,统一品牌打造花椒产品,花椒收益全部归农民。童蒋说,如果猪场周边没有种植基地,企业处理粪污每年的支出就超过1000万元。公司还把财政奖补资金进行股权量化,每年至少带动园区内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记者 王代强)